這一係列“偷懶”的方式,最終會造成製度和文化的粗陋,大家習慣於用最容易的方式解決問題,忽略“聰明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根據PEW民調,2007年美國公眾在環保和能源開發哪個優先的問題上,以58%對34%的絕對優勢支持環保優先。如今,這個比例變成了44%對47%。而那些要求不惜犧牲環保來開發能源的力量,主要來自南部文化水平比較低的選民。當然,有了能源這張硬牌,美國在國際上更有恃無恐,做事不深思熟慮,伊戰這樣的錯誤更容易犯。凡此種種說明,能源獨立幾乎毫無疑問會提升美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但是,這條路上依然充滿了陷阱。
美國製造業是否進入了“拐點”
根據最近美國勞工部的數據,1月美國增加了24萬多就業人數,失業率降到了8.3%,為三年來最低。去年12月,美國打出338萬個職位的招聘廣告,也達到了三年來的最高。這一切,是在共和黨控製的國會不斷封殺奧巴馬的刺激經濟計劃、企圖通過抑製就業讓他下台的情況下發生的。也難怪,奧巴馬一下子有了底氣,公開宣稱經濟和就業都開始恢複。他的競選班子也打出網上廣告,把這次大衰退以來每個月的失業、就業數據列表比較,顯示了在他任內經濟的好轉。在奧巴馬對羅姆尼的假想大選民調中,兩人在1月份幾乎持平;但到2月份,兩個民調都顯示奧巴馬拉開了6個百分點的領先,其連任的機會大為提高。
短期的經濟數據和選情固然變幻無常、不值得過於認真,但綜合其他的數據和觀察,這裏是否蘊涵著某種更大的趨勢或潛流?這些趨勢或潛流如果存在的話,對中國提出了什麼挑戰?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次大衰退開始時,許多經濟學家都指出:這大概不是簡單的經濟周期,而是經濟結構性變動的陣痛。當危機過去後,許多丟掉的工作不再會回來。特別是製造業,有不少也許從此在美國消失。
“結構性變動”之說當然未見得錯誤。問題是怎麼變動,是否結構變動就意味著加速製造業的“外包”(out-sourcing)。從最近幾個月的發展看,相反的事實不斷湧現,新的名詞也發明出來:“內包”(in-sourcing)。製造業似乎正向美國回流。
根據InstituteofSupplyManagement每月發布的製造業活動指數(指數超過50就意味著增長,否則就是萎縮),美國製造業在1月份的指數達到54.1,比起一個月前增長了一個整點,僅次於印度(同期從54.1上漲到58)。中國的指數,在同期則從50.3增加到了50.5,顯示了微弱得多的增長。許多觀察家指出,這次大衰退,使美國房價、地價急跌,工價降低,再加上美元的貶值,使“美國製造”的成本日趨合理,再度開始有競爭力了。與此相對,中國地價、房價飆高,生活費用上漲,能源價格雖然有政府控製,但也漸達市場價格水平;以貿易的標準衡量,人民幣從2010年以來實際上升值的30%,日後還要看漲;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年輕勞動力供應開始減少。根據聯合國的估測,中國15-24歲的女性人口2010年為1.06億,到2015年將降低到9200萬。這些年輕女性(許多未婚)恰恰是製造業廉價勞動力的主力。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很難避免。
同時,這次“大衰退”,也使得許多美國企業對“外包”的負麵效應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外包”,特別是遠距離的“外包”,使供應鏈過長,運費隨著油價不斷攀升。經濟越是高速增長,油價就越高,“外包”的運輸成本就會急劇上升。另外,麵對變幻不定的市場,“外包”必須考慮到長距離運輸的時間而提前訂貨下單。這就削弱了企業對市場需求作出迅速反應的能力。這次“大衰退”開始時,許多“外包”的企業措手不及,提前很長時間預訂的貨物在太平洋的集裝箱貨輪上慢慢悠悠地飄向已經不存在的市場,企業麵對這種長途運輸中的積壓束手無策。當然,去年日本的地震海嘯、泰國的洪水,都使得“外包”的供應鏈被打斷。這種災難如果發生在經濟高度增長期,損失當然就更大。
所謂“內包”,也正是在這樣的境況下發生的。美國的人力成本下降,地價更是便宜。許多企業從海外回遷。其中一家輪胎公司CarlisleCos.在田納西州大肆擴張。其總裁聲稱:我們這裏的生產成本,可以和中國一樣便宜,甚至更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