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拖延”是成功的絆腳石(5)(1 / 3)

成功學始終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成功是可以複製的。”模仿某人會促使你朝著模仿的方向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要想克服“視網膜效應”帶來的負麵影響,就必須模仿好的榜樣,遠離壞的榜樣。如果一味地把“負麵人物”作為模仿對象,那麼即便我們是一個優秀富有正義感的人,也會逐漸在錯誤的模仿方向中丟失自我,從而陷入無底深淵。因此,選擇模仿對象是模仿學習法的關鍵,我們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視網膜效應”具有強烈的主觀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反複提醒自己,對待自己或他人的缺點一定要寬容,切不可耿耿於懷,揪住不放。要積極主動地挖掘自己的優點,發現他人的優點,既不要因他人與自己“臭味相投”就忽略了他的優點,也不能因為他人與自己“惺惺相惜”就縱容他的缺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限製“視網膜效應”的負麵影響,充分發揮其積極正麵的作用,並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好人緣。

六、鴕鳥效應:逃避現實,極度焦慮者的恐懼夢境

了解“鴕鳥效應”

企業招聘麵試中有這樣一道經典的題目:“你最大的長處和弱點分別是什麼?這些長處和弱點對你在企業的業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不同年輕人當然會有不同的回答。答案五花八門,也可以說是亂七八糟的。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比較“符合標準”的一個回答是怎樣的:

“我最大的優點是我經過在大學裏的科學訓練,練就了一個高度理性的腦袋瓜,能夠在紛繁雜亂的工作事務中保持頭腦清醒和有條不紊。我最大的弱點是對沒有秩序的事物缺乏耐心。我渴望一個有組織有條理的團隊。我相信我的組織意識和才能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各種目標。”

這個回答之所以至今仍在不斷被使用,被作為應聘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不是因為它的內容,而是它的組織邏輯。它一方麵回答了求職者的最大優點,另一方麵又不逃避問題,勇敢正視了自己的弱點。

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回答也未免太厚臉皮和難為情了。但是,這實際是一種不拖延的表現和推薦自己的技巧。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麵對壓力大多會采取回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隻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就像鴕鳥在遇到危險,認為跑不掉的時候,就會把頭鑽到沙子裏,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了就是安全,就成功甩掉了追趕者,結果反而因此陷入了更大的危險中。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鑽到沙子裏坐以待斃的話,是能夠躲避猛獸攻擊的。後來,心理學家便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之為“鴕鳥效應”。

“鴕鳥效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也是一種不敢麵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即因為不敢麵對問題而導致了拖延。在微博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編輯或編劇一大早就開始在微博上亂轉悠、刷屏,還逮啥轉啥,哪有事兒哪兒就有他,嘴欠得要命,那就說明此人交稿子、交專欄、交本子、交版麵的死限又要到了。”其實這就是“鴕鳥效應”的一種具體體現。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不想做這個工作,太難了”“這個工作的步驟好多啊,太煩了,明天再開始做吧”,這些話語間都明顯地表明了對抗焦慮的心情,這時我們就會不願意馬上開始這一項工作,隻要還有時間就一定不去做,等知道不能再逃避的時候,也許自己也已經放棄了。所以,為了對抗工作中的焦慮情緒,我們往往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靠逃避、轉移注意力等來對抗這種焦慮,從而使自己心裏更舒服一點。

因此,遇到問題時,不要說“我辦不到”,不要找借口,應該多想一想有沒有解決方案。結果是拚出來的,如果自己不去拚,誰也幫不了你,誰也沒辦法把問題解決。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