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遊牧經濟占據主體
蒙古國擁有大片草原和戈壁,草原占據82%的國土麵積,代表了世界上現在最大的公共牧場區域,遊牧生產是蒙古經濟的支柱,有45%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畜牧業,畜牧業產值占GDP的15%。對蒙古人來說,放牧是深深根植於這個國家曆史進程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粗放的遊牧經濟是蒙古國經濟的主要特點,國家的財富就在於牛群、綿羊群、駱駝群和馬群。生產特點是“集中放牧,分散經營”,具有以牧場、草原為本,靠天吃飯的遊牧經濟的主要特征。“分散經營、集中放牧”的有組織生活,是蒙古人主要的生產形式,被稱作以家庭與部落相統一的“阿寅勒”經濟。
蒙古以遊牧生活方式為主,過著獨特而悠久的經濟生活。幾個世紀以來,牧民們一直是隨著季節的變化遷徙牧群,仍然保持著半遊牧的生活方式。居住在城鎮的蒙古人無論是從文字上還是從情感上都跟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尤其對馬充滿了溢美之詞。風景和動物是蒙古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如今蒙古的270萬居民中,有2\/3的人仍然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在沒有柵欄的廣闊土地上,放牧奶牛、犛牛和駱駝,其他人則生活在烏蘭巴托以及首都以北公路沿線的小城鎮裏。
蒙古是內陸地區,長時期以來是以牧業為主,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經濟發展受到諸多限製。1921年以前,蒙古處於極端貧窮和落後的狀態,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唯一部門,主要農牧業土地屬封建主和寺院主所有。從1948年實行計劃經濟,執行了8個“五年計劃”和1個“三年計劃”。由於受東歐和蘇聯政治形勢急劇變化的影響,蒙古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開始瓦解,1990年以後蒙古國經濟體製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進程。隨著財產私有化、物價放開、外貿開放、改革銀行體製等重大措施的實施,舊的經濟體製完全解體,同時也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1990—1993年國民經濟曾連續3年負增長。
1992年年初以來,蒙古政局趨於穩定。2000年以來,經濟增長勢頭開始向好,2008年經濟增長速度達8.9%,國內生產總值28.56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64美元。
蒙古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結構已從單一的畜牧業經濟轉向包括農牧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等多門類的經濟體係,但工業基礎薄弱和單一計劃調節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蒙古政府提出實行市場經濟、對外開放政策以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