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並為它們服務的。在中國,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樣,有一個統一戰線。
這種文化革命的統一戰線,二十年來,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一年的兩年,第二個時期是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六年,第三個時期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十年,第四個時期是一九三七年到現在的三年。
第一個時期是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時期中以五四運動為主要的標誌。
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曆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所以具有這種性質,是在當時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已有進一步的發展,當時中國的革命知識分子眼見得俄、德、奧三大帝國主義國家已經瓦解,英、法兩大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受傷,而俄國無產階級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德、奧(匈牙利)、意三國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因而發生了中國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時期雖然還沒有中國共產黨,但是已經有了大批的讚成俄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在其開始,是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是當時運動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的革命運動。它的弱點,就在隻限於知識分子,沒有工人農民參加。但發展到六三運動(28)時,就不但是知識分子,而且有廣大的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成了全國範圍的革命運動了。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曆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這個文化運動,當時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學”口號,但是當時的所謂“平民”,實際上還隻能限於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即所謂市民階級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準備了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準備了五卅運動(29)和北伐戰爭。當時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五四運動的右翼,到了第二個時期,他們中間的大部分就和敵人妥協,站在反動方麵了。
第二個時期,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五卅運動、北伐戰爭為標誌,繼續了並發展了五四運動時三個階級的統一戰線,吸引了農民階級加入,並且在政治上形成了這個各階級的統一戰線,這就是第一次國共兩黨的合作。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時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在這以前,三民主義是和教育界、學術界、青年界沒有多大聯係的,因為它沒有提出反帝國主義的口號,也沒有提出反封建社會製度和反封建文化思想的口號。在這以前,它是舊三民主義,這種三民主義是被人們看成為一部分人為了奪取政府權力,即是說為了做官,而臨時應用的旗幟,看成為純粹政治活動的旗幟。在這以後,出現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由於國共兩黨的合作,由於兩黨革命黨員的努力,這種新三民主義便被推廣到了全中國,推廣到了一部分教育界、學術界和廣大青年學生之中。這完全是因為原來的三民主義發展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之故;沒有這一發展,三民主義思想的傳播是不可能的。
在這一時期中,這種革命的三民主義,成了國共兩黨和各個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兩個主義結成了統一戰線。以階級論,則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那時,以共產黨的《向導周報》(30),國民黨的上海《民國日報》(31)及各地報紙為陣地,曾經共同宣傳了反帝國主義的主張,共同反對了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共同反對了封建古裝的舊文學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新文學和白話文。在廣東戰爭和北伐戰爭中,曾經在中國軍隊中灌輸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改造了中國的軍隊。在千百萬農民群眾中,提出了打倒貪官汙吏打倒土豪劣紳的口號,掀起了偉大的農民革命鬥爭。由於這些,再由於蘇聯的援助,就取得了北伐的勝利。但是大資產階級一經爬上了政權,就立即結束了這次革命,轉入了新的政治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