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須知道它的曆史;凡是經常讀報或看電視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本書就是對一些世界曆史往事的一個概述。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彙成了浩瀚的曆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人類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麼艱辛,世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那麼值得回味,值得深思!

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睿智”。是的,曆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學習曆史,不僅是為了掌握關於過去的一門學問,更不是隻為獲得展示儒雅、炫耀淵博的一種資本,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為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頭腦,汲取寶貴的人生啟迪。

古往今來,有所成就的有識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二戰時期久負盛名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精通各國曆史,過人的學識可與曆史學家相媲美;偉人毛澤東對許多曆史問題都有深刻的見解,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孜孜不倦地研讀史書;馬克思、恩格斯在史學領域更是多有建樹,他們所提出的眾多理論學說已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縱觀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發達的國家,不是在眾多的學科中給曆史苛科學以極高的地位,不是在國民教育中給曆史知識教育以特殊的重視。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曆史哲學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曆史就是為了對人類目前的活動看得更清楚。看來,學史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利性”。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不了解本國和本民族的曆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隻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對世界的曆史一無所知,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當人類登月的幻想已成現實,當人類探索的足跡已布滿宇宙,當人類用以代步的交通工具越來越進步,當人類生存的環境及未來的命運聯係得越來越緊密,人們關於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也在進行著一場革命,人們有理由把自己居住的星球視為一個“村莊”。觀念的革命勢必帶來行為的轉變,社會發展至今,誰再對別國曆史不聞不問,誰再對異邦文化橫加排斥,誰就難以成為一名眼界開闊、前途遠大的“地球村”村民。可以說,對於現代人來說,哪一方麵曆史知識的缺乏,都是知識結構的一種欠缺。

曆史知識的普及向曆史讀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讀物是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的,其中尤以世界史讀物為甚。

在浩如煙海的史學書籍中,要想找到一本真正把知識性和通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的世界史讀物,並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對各類史書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語言形式,呆板平直、缺少生氣的敘述方式,似乎已在曆史書籍與普通讀者之間築起了一道壁障。

的確,過於深奧、抽象的史書常常使非專業人員讀起來感到味同嚼蠟、興味索然,文化層次不高的人更是不敢問津。何以能使史學從神聖的殿堂走入民間,何以能使人們在如欣賞文學作品一般的心境中,輕鬆自如地獲取曆史知識,是史學工作者所應該解決的問題。本書編者不揣淺陋,試圖在這方麵作一點努力。

本書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通過一個個曆史事件展現世界風貌,以形象明快的語言描述一個個曆史人物,通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勾畫人類文明發展的蹤跡,是本書力求突出的特點。另外,為了使本書有一定的直觀性。總之,向廣大讀者,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讀者奉獻一本人人都能讀得懂的世界史讀物,是本書編者的心願。

最後讓我們以下麵一段意蘊頗深的話結束這篇前言:

“今天由昨天而來,今天裏麵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裏麵複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於遠古;過去的曆史今天仍然存在著,它並沒有死去。”——柯林武德

為能縱橫馳騁於今日的世界,願你熟知世界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