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 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階級鬥爭的最高手段。私有製、階級壓迫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成為發生戰爭的基本根源。掠奪和反掠奪、壓迫和反壓迫、侵略和反侵略、爭霸和反爭霸、擴張和反擴張的戰爭,便成為階級社會的特殊的、必然的現象。
到20世紀 80年代,在有文字記載的 3500多年的時間裏,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戰爭推動了曆史的前進也給人來帶來了災難。曆史上的戰爭——是福還是禍?本章為您揭示幾個曆史上規模宏大的戰爭。
▲希波戰爭:亞歐之間第一場大規模戰爭
人類文明古國之一希臘,戰爭多少個世紀連續不斷。公元前492年開始,這裏爆發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歐亞兩洲大規模國際戰爭—希臘、波斯戰爭。
古希臘,由於地形的限製,許多城邦被山脈分隔著,中間隻有極少量的陸上交通,所以每一個城邦小國都以“天下”自居。城牆內是朋友,而在城牆外就到處是敵人。因此在希臘本部、愛琴海的海岸和各島嶼上,一共興起了幾百個城市國家。其中雅典、斯巴達這兩個城邦發展較為迅速和強大。
波斯是古代西亞一個奴隸製國家,它是通過征服而發展起來的大帝國。到大流士統治時期(前522—前486年),波斯已成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軍隊的主要成分是騎兵和弓箭手,有若幹個擁有1萬人的師團。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占小亞細亞西部沿岸希臘人建立的各城邦。公元前513年,國王大流士一世進一步控製了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到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與利益。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爆發反波斯起義,雅典等城邦相助。波斯帝國派重兵於公元前494年將起義鎮壓下去,米利都城被毀,同米利都一道舉兵起義的一些希臘城邦也遭殘酷洗劫。波斯帝國早有西侵野心,於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裏亞曾援助米利都,於公元前492年夏,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
大流士一世派馬多牛斯率陸、海大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臘推進,但其艦船在阿托斯海角遭颶風大部覆滅,陸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被迫撤退。公元前496年春,大流士一世派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5萬(包括近400艘戰船)第二次遠征希臘。首先攻占並破壞了埃雷特裏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東北約40公裏的馬拉鬆平原登陸。麵對強敵,雅典政府一麵緊急動員全體雅典公民赴馬拉鬆應戰;一麵派遣長跑健將腓力庇得星夜奔往斯巴達求援。
他在兩天內跑了150公裏,於9月9日到達斯巴。斯巴達人雖然同意出兵,但聲稱隻有等待月亮圓了才能出兵援助。這樣,反波斯入侵的任務就完全落在雅典身上。9月12日晨,馬拉鬆會戰開始。希臘步兵占據有利地形。主力分置於兩翼,趁波斯軍大部分騎兵尚未趕到會戰地點,佯作正麵進攻。波斯軍依仗兵力優勢,取中央突破戰術。希臘中軍且戰且退,波斯軍步步進逼。希臘軍突然發起兩翼攻擊,其長槍密集方陣攻勢淩厲,波斯軍抵抗不住,倉皇後撤。希臘軍乘勝追擊,波斯軍潰敗,退至海上回國。此役,希臘軍殲敵6400人,繳獲一批艦船,自身損失不足200人。馬拉鬆會戰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雅典人獲勝後,又立即派腓力庇得從馬拉鬆奔回雅典去報喜。他一下子跑了42公裏又195米,到達雅典城時,已經精疲力竭,隻喊了聲“高興吧,我們勝利了!”就倒地而死了。後世為了紀念馬拉鬆戰役和腓力庇得,就舉行同樣距離的長跑競賽,並定名為馬拉鬆長跑。
公元前480年春,大流士一世的繼承者薛西斯一世出動約25萬人、1000艘戰船大舉遠征希臘。波斯軍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占領北希臘,迫使一些城邦投降,攻克希臘中部溫泉關之後,繼而問中希臘進軍。陸軍進占雅典城,大肆破壞劫掠;其海軍繞過阿提卡半島南端的蘇尼翁角,進入狹窄的薩拉米斯海峽。9月下旬,薩拉米斯海戰開始,波斯艦隊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呈圍攻態勢。希臘艦隊隱藏在艾加萊奧斯山後,編成兩線戰鬥隊形,勇敢地發起攻擊。希臘戰船船體小,運動自如,能夠靈活地襲擊敵艦。船體碩大的波斯戰船調度失靈,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甚至自相碰撞而沉沒。波斯海軍遭受重大損失,新征希臘的薛西斯一世深恐後路被切斷,倉皇敗逃回國。其陸軍退至北希臘。公元前479年8月中甸,希波雙方陸軍在布拉底附近舉行決定性會戰。斯巴達統帥包桑尼率領希臘聯軍約10萬人,重創占有明顯優勢的波斯陸軍,波斯人的第三次遠征以失敗告終。
波斯遠征希臘失敗,加之帝國內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勢。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則逐漸轉入進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建立雅典在愛琴海域的霸權。公元前478年,雅典艦隊占領赫勒斯滂海峽北岸的重鎮塞斯托斯,從而控製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一說前477年),雅典聯合一批希臘城邦組成海上同盟,奪取色雷斯沿岸地區、愛琴海上許多島嶼和戰略要地拜占庭。公元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浦路斯島東岸的薩拉米斯城附近重創波斯軍,至此雙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權代表卡裏阿斯赴波斯首都蘇薩談判並簽訂了《卡裏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出口)的控製,承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諸城邦的獨立地位。希波戰爭至此結束。
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結果使希臘獲得了自由、獨立與和平,雅典一躍上升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控製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奪取了愛琴海沿岸包括拜占庭在內的大量戰略要地。希臘在愛琴海上稱霸,對沿岸國家進行掠奪,獲得了巨大利益。“人們似乎都一致被喚醒了”,他們紛紛效仿希臘雅典,大造艦艇和商業船,積極發展海上力量,爭奪海上霸權,向海岸國家傾銷商品、開辟市場、攫取經濟利益。英國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說:“隨著這一戰,我們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門坎上麵,在這個世界之內,希臘人的智慧為後來的諸國,奠定了立國的基礎。
▲布匿戰爭:造就世界第一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 3次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淩弱的侵略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 公元前3世紀時,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占有製國家。羅馬於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統一意大利後,與迦太基形成對峙之勢。兩國爭奪西西裏島導致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這次戰爭的導火線是“墨西拿事件”:在皮洛斯戰爭期間,敘拉古雇傭軍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強占了西西裏島東北端的墨西拿。公元前265年,因與敘拉古僭主發生衝突而處於不利形勢,這些意大利人分為兩派,分別求助於迦太基和羅馬。迦太基搶先控製了墨西拿。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裏,揭開戰幕。羅馬先後占領墨西拿和阿格裏琴托,迫使敘拉古與之結盟。但在海上迦太基卻占優勢。羅馬人迅速建立一支艦隊。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戰中,裝有接舷吊橋的戰艦組成的羅馬艦隊獲勝。公元前256年羅馬海軍又在埃克諾穆斯海角大勝。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陸,但以失敗告終。此後主要戰場移到西西裏,羅馬在陸戰中略占上風。公元前241年,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 艘戰船組成的艦隊大敗迦太基艦隊於埃加迪群島附近。迦太基被迫求和,將西西裏及其附近利帕裏群島讓給羅馬,賠款3200塔蘭特(10年內償清)。羅
馬遂在西西裏建立第一個行省。公元前 238年羅馬乘迦太基雇傭軍暴動之機,又出兵強占了撒丁和科西嘉,於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為一行省。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前201)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率軍渡海進入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進而擴充勢力。至公元前221年其子漢尼拔掌軍權時,埃布羅河以南地區已為迦太基人控製。公元前219年,漢尼拔攻占與羅馬結盟的薩貢圖姆,翌年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
戰爭伊始,羅馬計劃派遣遠征軍進攻北非和西班牙。不料漢尼拔於公元前 218年率領龐大雇傭軍,從西班牙東南沿海的新迦太基出發,經高盧南部,翻越陡峭難行的阿爾卑斯山,出奇兵突入意大利。經過休整和補充,他在特列比亞河畔擊敗羅馬軍隊。次年春,羅馬人在特拉西梅諾湖畔遭漢尼拔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隨後漢尼拔率軍南下,羅馬形勢危急。獨裁官Q.費邊避其兵鋒,采取拖延戰略,但遭一些人反對。公元前 216年,羅馬兩執政官率軍與迦太基軍會戰於坎尼。漢尼拔采用兩翼包抄戰術,重創羅馬軍隊。此後,南部意大利許多城市歸順漢尼拔。但是,戰事拖延愈久,形勢對羅馬愈有利。漢尼拔的雇傭軍孤懸敵境,補給困難,得不到迦太基的有效支援;而羅馬在本土作戰,又有公民兵製的有利因素,加上意大利中部各城市仍然忠於羅馬,向其提供大量兵源,因而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公元前 211年,羅馬嚴懲倒向漢尼拔的同盟者,攻陷敘拉古和卡普亞。公元前209年,占領新迦太基。公元前207年又在意大利北部殲滅了由哈斯德魯拔率領的來自西班牙的援軍。羅馬名將大西庇阿肅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後,於公元前204年率軍遠征北非。次年漢尼拔奉召回國,雙方於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城西南的紮馬決戰,漢尼拔失敗。公元前201年訂立和約,迦太基被迫放棄北非以外的一切屬地,交出艦隊(僅保留10艘巡邏艦)和戰象,在50年內賠款1萬塔蘭特,規定非經羅馬允許不能與其他國家交戰。迦太基喪失了軍事和外交的自主權,羅馬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前146) 迦太基戰敗後,在政治上一蹶不振,但在商業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方麵,到公元前2 世紀時又迅速複興,招致羅馬的忌恨,決心消滅迦太基。公元前 150年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進犯迦太基,後者被迫自衛。羅馬借口迦太基破壞和約,於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戰,第3次布匿戰爭開始。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後,迦太基曲意求和,答應交出人質和武器。但羅馬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拆毀迦太基城,居民遷至距海至少15公裏的內地等。迦太基人憤然拒絕,起而抵抗。羅馬軍隊圍攻迦太基城兩年未下。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發生饑荒,疾病流行,羅馬軍終以強大兵力破城而入。迦太基陷落後,城市被夷為平地,25萬居民經過戰爭幸存的約 5萬人,均淪為奴隸。羅馬在迦太基設置了阿非利加行省。至此,獨立的迦太基國家便不複存在了。
在前後曆時百餘年的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在與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反複爭鬥中,占領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掠奪了大量奴隸和財富,這對羅馬奴隸占有製社會內部階級關係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的曆史命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阿拉伯人的征服戰爭:引發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矛盾衝突
公元七至八世紀時,阿拉伯帝國形成後(參見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哈裏發為了擴大其統治範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聖戰”為借口,強行吞並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行動。這場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634—656年)從征服拜占庭和伊朗開始。這兩個國家在602—609年間長期進行戰爭(參見阿拜戰爭),彼此都已削弱,又兼國內矛盾重重,遂導致異族入侵。633年秋,三支阿拉伯部隊各有士兵七千五百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途經敘利亞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敘利亞。636年,阿拉伯軍隊由瓦立德率領又向伊拉克、敘利亞進發,首先攻克加薩尼王朝都會巴士拉,並在耶爾穆克河畔戰敗拜占庭軍。耶路撒冷經兩年圍困後,於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640年奪取重要港口凱薩裏亞後,最終征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阿拉伯對伊朗(薩珊王朝)邊境的侵犯起初是襲擾性的。633年阿拉伯軍隊占領伊拉克南部希拉城,挫敗所謂“連環戰”(伊朗士兵的前列連成一線),渡過幼發拉底河。634年3月,一小隊阿拉伯騎兵(500至800騎兵)橫穿沙漠到達大馬士革。增援部隊到達後,阿拉伯軍包圍該城。由於缺乏圍攻築壘城市的經驗,他們在城外停留了6個月之久。635年9月,守城部隊因難於困守而投降。阿拉伯軍於633年奪占希拉城,但在伊朗屢次失利。伊朗軍隊用戰象作為突擊力量,阿拉伯軍望而卻步。阿拉伯部隊獲得增援後,於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亞會戰中獲得大勝,爾後輕而易舉攻取伊朗國都克特西亞。阿拉伯軍連連戰勝伊朗軍隊,奪占摩蘇爾和訥哈萬德城,從此伊朗並入阿拉伯哈裏發國版圖。640—641年,阿拉伯軍長趨直入占領埃及。641年占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同亞曆山大城當局訂約不戰而進據該城。爾後於642年攻占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亞,647年奪取拜占庭的非洲領地,其中包括馬格裏布國家(現今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644—645年,阿拉伯軍逼近印度邊境,於650年攻下伊斯塔赫爾城。651年,到達阿姆河。七世紀五十年代,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一部臣服於哈裏發國。在征戰過程中,阿拉伯將拜占庭在亞洲和非洲的全部領地奪占了三分之二。阿拉伯領土向西進占了北非部分省份,向東已逼近印度邊境,向北突進至亞美尼亞以北,控製了拜占庭帝國在近東的大部分領土,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新帝國。由於哈裏發國內形勢緊張,而暫時停止進一步擴張。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起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在平定內亂後,阿拉伯人又重新組織對拜占庭發起新的進攻。
第二階段(從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加強了自己的軍隊以後,繼續征討外高加索、中亞細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達於歐洲邊界。696至698年,阿拉伯軍據有整個馬格裏布,於709年前後進抵大西洋東岸。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組成的部隊,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島,以便深入偵察西哥特王國領土。西哥特人在軍事上軟弱無力,國中內訌不止以及社會矛盾及宗教矛盾,這支部隊遂占領了比利牛斯半島上的大片土地。712年,阿拉伯主力在此登陸,阿拉伯在半島上大部分地區直至托萊多以北的山區建立了統治。據史書記載阿拉伯曾襲擊過高盧南部地區。732年10月4日,在普瓦蒂埃附近,阿拉伯軍隊同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軍隊舉行會戰,結果敗於法蘭克人(參見普瓦蒂埃戰役)。由於當地居民頑強不屈的抵抗,阿拉伯在西班牙駐軍內部各部族之間的矛盾,八世紀中期爆發的農民起義,迫使阿拉伯退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的進軍。
阿拉伯人多次侵入拜占庭的小亞細亞領地。他們曾經到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兩次包圍君士坦丁堡(673—677年和717年),但未能占領這個地方。阿拉伯人於741年在阿克裏昂大戰中被拜占庭軍隊數次擊敗,已經不再企圖征服小亞細亞,但是仍然不斷襲擊,奪取戰利品和俘虜。八世紀初,阿拉伯人完全占領外高加索,以高加索山脈至傑爾賓特城為哈裏發國的北部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