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綠之夢——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張萬鈞寫真》一書付梓在即,該社的同誌希望我為此書作序,一則盛情難卻,二則以期共勉,故欣然從命。

十五年前,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頭部隊”之一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址於渤海之濱,這裏曾是著名的長蘆鹽生產基地,一米土體的平均含鹽量為4.73%(最高達7%)以上,是一般植物承受能力的十倍,被國內外一些專家視為“綠色植物的禁區”。

試想,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如果沒有樹木,沒有花草,沒有綠色,將是怎樣一副淒冷的景象?白茫茫的鹽堿灘如果不能盡快地改變生態環境,使之綠起來,將影響招商引資,嚴重地製約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因此,“綠”就成了開發區建設者們朝思暮想的夢境。

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係並到開發區工作之前對園林綠化形同路人的張萬鈞,敢於迎難而上,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以鹽堿灘綠化為己任,堅持科技興綠,不怕挫折,孜孜以求,誌堅行苦,終於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園林優雅的綠色生態城區,並產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過去的“夢”已成真!

尤其可貴的是,張萬鈞同誌像我國眾多出類拔萃的知識分子一樣,情係祖國,心裏裝著人民,時刻甘願為國為民分憂,在我國可耕土地每年以驚人的數字大量流失的情況下,他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帶領一班人,通過鍥而不舍地努力,研究成功“以廢造綠”技術,解決“新土源”,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情操和胸襟。“新土源”的科研成果,不僅博得了我國土壤專家和生態工作者的肯定,而且也贏得了世界發明者聯合會的高度讚譽,並頒發給他“人類健康杯”大獎。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有言:“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綠之夢——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張萬鈞寫真》一書,運用文學筆法,生動地描寫了張萬鈞在實施鹽灘綠化中感人肺腑的事跡,讀後令人敬佩。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將“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及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鄭重提出,一定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植樹種草,提高國土森林覆蓋率。要建設一批諸如建立防護林體係、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化”草地治理、水汙染綜合治理和環京津生態圈等重大工程。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雖然我國在生態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提高了全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但是麵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由於大量森林被砍伐,沙化土地日趨嚴重,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化銳減,空氣被汙染,臭氧層遭破壞,自然災害肆虐,酸雨、沙塵暴、幹旱、蝗蟲以及溫室效應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慘遭蹂躪的生態對人類的懲罰。

如今,黨和國家已經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納入法製軌道,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下大力遏製環境的惡化,再造秀美的山川,將極大地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不斷加速祖國的現代化建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餘以為,此時《綠之夢——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張萬鈞同誌寫真》一書的問世,其意義則非同尋常。

是為序

(作者係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現為中國企業聯合會名譽會長)

2001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