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0歲。
1月,《兩峰並峙,雙水分流(下)——胡適與周作人》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
4月16日至19日,在鄭州召開的“魯迅和魯迅精神”研討會,因一位農民企業家在出資問題上出了一點狀況,險些造成會議計劃的部分破產,陳漱渝一時陷入窘境,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得以順利進行。長期舉辦研討會中遇到的困難,使陳漱渝切身體會到籌集經費的重要性,因為經費籌集問題也引起了諸如《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值多少錢?》這樣的詰責。
5月,《他在爭議中保持自我——台北三晤柏楊記》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
6月,《熱愛魯迅的異邦人》發表於18日的《人民日報》。
9月,《呈獻給世界的藝術明珠——漫談魯迅的小說創作》發表於《語文學習》第9期。
10月,《作為文學大師的魯迅——為海外讀者而作》發表於《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11月,《飄零的落葉——胡適晚年在海外》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4期,此文受到了廣泛好評;1992年1月26日,《新文學史料》的顧問樓適夷特別寫信給王元化推薦陳漱渝的文章,說這些研究文章的內容“皆前所未聞”。
12月,《魯迅與胡適:從同一戰陣到不同營壘》發表於《文學評論》第6期;24日,在台南訪問蘇雪林。
本年,為紀念魯迅誕生110周年,中央電視台舉辦“ 青年學習魯迅”演講比賽,陳漱渝承擔的任務是參與紀念大會的籌備、紀念大會文件的起草、學術研討會的會務,並擔任講演比賽的評委。
《青少年魯迅讀本》由台北業強出版社出版。
1992年,51歲。
3月,《炎黃兒女情,中華文化心》獲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四屆“海峽情”征文活動一等獎,蕭乾先生為其頒獎;《色彩繽紛的曆史——二十年代毛澤東與胡適的關係》發表於《黨史縱橫》第3期;《褒貶自有春秋——讀〈夏衍談“左聯”後期〉》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
5月,《重展遺簡憶恩師——悼唐弢先生》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19日,操辦“林辰從事學術活動五十周年座談會”,以慶祝林辰八十大壽。29日,中國魯迅研究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被選舉為副會長兼秘書長。這次會議之後,具體事務一般由陳漱渝操辦,每年都召開了規模不等的學術活動,如1993年召開的“魯迅研究的新路向”學術研討會;1994年召開的“世界文學中的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召開的“魯迅文藝思想與當代文藝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陳漱渝在《風波迭起的中國魯迅研究會》中談到舉辦研討會的指導思想:開會要談學術,不能言不及義;對不同觀點的學者一律歡迎;會議地點盡可能選擇在風光秀麗的地方。
7月,《讀魯迅詩歌隨想——〈魯迅詩歌鑒賞〉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7期。
11月15日下午,到台北延平南路實踐堂參加一次“反獨”動員大會,寫了一篇報道《清除“台毒”,促進統一》(發表於《人民政協報》2000年5月29日)。19日,應邀在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作題為《關於評價魯迅的若幹問題》(此文於1993年以《關於評價魯迅的若幹問題——在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講演》為題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的演講,就目前兩岸魯迅研究中的某些分歧,坦陳己見,表明了他的觀點。
專著《風情·親情·鄉情——一個大陸人看台灣》由北京10月文藝出版社出版,1994年由台灣朝陽堂文化事業公司發行繁體字版。
1993年,52歲。
4月1日至6月29日,受日本學者丸尾常喜邀請,以研究課題“日本近代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為由,赴日本進行訪學。此行的研究成果刊登在1992年12月台灣《漢學研究》第12 卷第12期,後被收入《披沙簡金》。
4月,《“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訪梁實秋公子梁文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
6月9日,在日本訪問期間趕上日本皇太子成婚,寫了一篇《小雨中的期待》,發表於26日的《團結報》。
7月,《魯迅與同時代文化名人——在日本“三十年代文學研究會”上的報告》發表於《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
10月,《〈斯巴達之魂〉與梁啟超》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
11月,《中國副刊的革新者孫伏園——〈孫伏園懷思錄〉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1期,後又發表於《紹興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1994年,53歲。
1月11日晚,母親去世,當年清明節,將母親骨灰送回長沙,撒入湘江。
4月,主編的《魯迅詩作鑒賞》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友誼的呼籲——讀宋慶齡、茅盾、蔡元培佚簡》發表於29日的《人民日報》,《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
5月,到湖南吉首大學講學,重返闊別了近半個世紀的鳳凰縣,寫下了《湘江紀實——鳳凰展翅》。
7月,《序文兩篇》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7期。
9月,《“世界文學中的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
10月,《人物傳記縱橫談》發表於《書城》第10期;《關於〈“左聯”八一宣言〉》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自由和愛情的歌者——裴多菲·山陀爾在中國》發表於31日的《人民日報》,此文於2010年6月10日以《同是自由和愛情的歌者:裴多菲與殷夫》為題刊載於《人民政協報》。
11月,《洪鍾大呂與流水清音——序〈魯迅的風月閑談〉》,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1期。
12月,《“相得”與“疏離”——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史實及其文化思考》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2期,後刊載於《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2期。《魯迅的風月閑談》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5年,54歲。
3月,《魯迅·周作人·胡適》發表於《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4月,《世紀之交的文化選擇——〈魯迅藏書研究〉前言》發表於《書屋》第2期。
5月,《日本近代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發表於《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如此“儒學熱”能解決現實問題嗎?》發表於《哲學研究》第5期;《給“儒學熱”降點溫》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
6月,陳漱渝、劉麗華合著的《〈許廣平紀念集〉編後記》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
8月,陳漱渝、丁言昭合著的《她們與世紀同行——許廣平的故事》由河北少兒出版社出版。
9月8日,在“魯迅著作出版現狀座談會”上論述了1981 版《魯迅全集》需要修訂的理由,具體見《魯迅著作出版現狀之我見》,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0期。
11月,《頑主的“仿生學”》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1期。
12月16日,在台中靜宜大學參加“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有感於“文化台獨”的政治煽動,寫下了題為《認準航道,飛出美麗的線條——關於“台語文學”的對談》(發表於《台聲》雜誌1997年第3期,《書屋》1998年第1期,後被收入散文集《冬季到台北來看雨》)。主編的《世紀之交的文化選擇——魯迅藏書研究》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本年,主編的“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情與愛”叢書(共6 本)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人合編的“中國現代作家自述”叢書(共9 本)由華僑出版社出版。
1996年,55歲。
3月,《甘於清貧的老人——記春節慰問魯迅研究室顧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
5月,《“鬱鬱乎文哉!”——台北南山高中的人文教育》發表於《台聲》第5期。
6月,在戈寶權先生去南京治病前去拜訪他,感於對文壇卓有貢獻而晚景欠佳的知識分子的處境,寫了一篇題為《感傷之行》的短文,文章刊出時題目被改成了《安於清貧的老人》。《魯迅小說全編》(主編筆名金隱銘)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7月,《“文才海內獨稱高”——參觀彰化賴和紀念館》發表於《台聲》第7期。
參加在山西長治舉行的第7次全國丁玲學術研討會(第8次丁玲國際研討會是在延安召開的,陳漱渝未能參加,但2004年、2007年、2009年、2014年的丁玲國際學術研討會都曾參加),在會上被推選為中國丁玲研究會副會長(直至2014年10月,改任名譽副會長),並作了題為《丁玲·女性文學·女權主義》的發言,圍繞丁玲冤案和她與沈從文的關係,先後寫了四篇長文。
8月初,受邀到日本參加福岡市綜合圖書館“竹內實文庫”的落成典禮;《魯迅文藝思想與當代文藝運動》發表於《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9月,《“但見奔星勁有聲”——喜讀毛澤東〈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本月20日的《人民日報》。
10月22日,中國魯迅研究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經不記名投票方式選舉,仍被推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狼的傷吟——〈一個都不寬恕——魯迅和他的論敵〉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懷人以述誌,記實以明史》發表於《書屋》第5期。《做一個有根的人——郝永勃〈魯迅寫照〉序》發表於《群言》第10期。
11月,主編的《一個都不寬恕——魯迅和他的論敵》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10年修訂後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再版,2016年由現代出版社再版。
12月16日至20日,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當選為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此後當選為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28日,出席中韓兩國魯迅研究團體的合作意向書的簽字儀式。本月,《“世紀之交的魯迅”學術座談會開場白》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2期。
1997年,56歲。
1月,《昔日的輝煌——波茲德涅耶娃著〈魯迅評傳〉中譯本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博覽群書》第2期;《彰化一家人——〈古今藝文〉雜誌社瞿毅社長和他的妻女》發表於《台聲》第1期;《狼的傷吟——魯迅的論爭作品》發表於《群言》第1期;主編的《說不盡的阿Q :無處不在的魂靈》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4月,《魯譯與胡譯》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4期;《寓詩情於史筆——讀〈郭沫若日記選〉》發表於《書屋》第2期;《觸犯禁忌與褻瀆崇高——平路著〈行道天涯〉的得失》發表於《台聲》第4期;《魯迅三過香港》發表於《百年潮》第4期;《罵亦有道——關於〈一個都不寬恕——魯迅和他的論敵〉》發表於《全國新書目》第4期。
7月,《九份的“地下”與“窗口”》發表於《台聲》第7期;《“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大型資料集〈回憶魯迅先生〉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7期。
8月,《可以擊敗的時光老人——悼霽野恩師》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後被收入2004年4月出版的《李霽野紀念集》。
9月,主編的《看,這個醜陋的中國人——柏楊其人其事》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本年,與馬蹄疾合編的《中國現代作家懷人散文》(共8 本)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作家日記”叢書(共10 本)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與馬蹄疾合編的《魯迅雜文集》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魯迅》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所編的《郭沫若日記》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8年,57歲。
1月,被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並於2003年連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任期至2008年1月結束。在任職期間,除了被聘為信息特邀員外,還被被聘為“文史委員會”(第十屆改名為“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寫出了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如《流失的麗江四方街》《千裏桅檣一信風——福建湄州媽祖廟考察》《準備騰飛的騰衝》《彭德懷故鄉行》《這美麗的香格裏拉》《從虞舜文化談到非物質文化傳承》《京杭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中的文化問題》等。本月,《藍明穀與魯迅的〈故鄉〉》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台聲》第2期。
2月,《薪盡火傳,教澤永懷——許壽裳先生殉難五十年祭》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周揚談魯迅和三十年代文藝問題》發表於《百年潮》第2期。
4月,《許壽裳在台灣》發表於《台聲》第4期。
6月,《時代的剪影,生活的實錄——讀〈魯迅日記〉》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書屋》第5期。
8月,《人之子——魯迅——“魯迅的‘人學’”學術研討會開幕詞》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
9月,《“五四”文壇鱗爪》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深秋,趁參加“魯迅赴寧求學100 周年學術討論會”之機,探訪了在南京後半山園養病的戈寶權先生,送了插有百合的花籃,以示美好祝願。
本年,編選的《魯迅文選》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馬蹄疾紀念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的《現代賢儒:魯迅的摯友許壽裳》由台海出版社出版;主編的《魯迅論爭集》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編選的《魯迅雜文精編》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9年,58歲。
1月,《“毋求備於一夫”——讀曹著〈魯迅評傳〉》發表於《保定師專學報》第1期,同年以《“毋求備於一夫”——讀曹聚仁著〈魯迅評傳〉》為題發表於《學術月刊》第6期,於2000年6月收入《曹聚仁先生紀念集》;《魯迅與21 世紀的對話——在韓國漢城新羅飯店王朝廳發表的講話》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
2月,《“毋求備於一夫”——曹著〈魯迅評傳〉重印序言》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
3月,《甘瓜苦蒂集》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4月,《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起點——紀念魯迅到寧求學100 周年》發表於《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五四”前驅國學健將——〈錢玄同文集〉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4期。
5月,本月25日至7月25日,作為東京慶應大學的特聘教授,與竹內良雄教授一起講授魯迅生平和作品。課餘還到七所大學客座講演了《魯迅在東京》(6月5日)、《魯迅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生成》(6月17日)、《人之子——魯迅》(6月21日)、《魯迅與中國國民性改造問題》(6月29日)、《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7月1日)、《“五四”運動80年祭》(7月3日)、《魯迅與21 世紀的對話》(7月23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台灣》發表於《台聲》第5期。《斬斷綱倫,功不可沒》發表於《百年潮》第5期。
10月,《“隻留清氣滿乾坤”——建國後魯迅研究斷想》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
11月,《中國魯迅研究五十年的曆史回顧》發表於《學術探索》第6期。
2000年,59歲。
1月,《讓人生充滿“誠”與“愛”——〈現代人的呐喊〉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台靜農曾是中共地下黨員》發表於《百年潮》第1期。
2月,《戰鬥的作者應該注重於“論爭”——讀〈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婁底師專學報》第1期。
4月1日至7日,與周海嬰、張全國赴日本,此行目的是授予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創價大學創辦人池田大作以魯迅博物館名譽顧問稱號。其間,陳漱渝代表魯迅博物館致賀詞,並在座談會上作了題為《魯迅的人學與池田大作的人學》(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2004年第00期)的專題發言。《倦眼朦朧集:陳漱渝學術隨筆自選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5月,《民主鬥士聞一多》發表於《美術觀察》第5期;《我在花籃裏插上了百合——懷念戈寶權先生》發表於《書屋》第5期,《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
7月,《關於“左聯”評價的幾個問題》發表於《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
9月,《愛的教育和憎的教育》發表於本月5日的《團結報》;《〈魯迅年譜〉(四卷本)再版後記》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
10月3日,《魯迅研究領域的“建塔者”》發表於《團結報》。
本年,朱正、陳漱渝合著的《魯迅史料考證》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1年,60歲。
1月,《由〈收獲〉風波引發的思考——談談當前魯迅研究的熱點問題》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
2月,《尋求新的突破》發表於本月20日的《文藝報》;《憶當年,不學無術情可原——〈倦眼朦朧集〉自序》發表於《書屋》第2期。
3月13日,《文藝論爭雜議》發表於《文藝報》。
4月27日,應邀參加江蘇魯迅研究會舉辦的“魯迅誕生120 周年學術討論會”,作了題為《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活性傳統》的長篇發言。
6月12日至18日,參加了《魯迅全集》修訂工作座談會,討論組織工作由顧問(5人)、工作委員會(9人)、編輯委員會(21人)三大班子承擔,陳漱渝是工作委員會成員之一,也是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之一,在新版《魯迅全集》的編注工作中主要負責修訂“書信卷”。在討論會上,作了題為《群策群力,精益求精——對修訂〈魯迅全集〉的幾點意見》(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7期)的發言。
7月,《從一篇被“廢棄”的遺稿談起》發表於本月17日的《人民政協報》;《突然想起魯迅之死》發表於《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魯迅研究斷想》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第7期。
8月5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作了題為《新時期以來關於魯迅的若幹次論爭》的演講。
9月,《披沙簡金》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作為學者的魯迅》發表於本月14日的《人民政協報》;《魯迅永遠是中國作家的一麵旗幟》發表於本月18日的《文藝報》;《珍惜文化巨人吉光片羽》發表於本月24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挑戰經典——新時期關於魯迅的幾次論爭》發表於《文學評論》第5期;《自強不息天行健,厚德載物地勢坤——在〈馬蹄疾文集〉編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發表於《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活性傳統——在江蘇魯迅誕生120 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3期,《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魯迅研究斷想》發表於《學術研究》第9期;《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偉大旗幟——紀念魯迅誕生120 周年》發表於《求是》第18期;《挑戰經典——新時期關於魯迅的幾次論爭》發表於《文學評論》第5期;《吉光片羽皆足珍貴——〈魯迅佚文全集〉序》發表於《群言》第9期。
10月4日至10日,與張培恒受山田敬三教授之邀參加日本中國學會的年會,陳漱渝在年會上作了題為《中國魯迅研究的熱點問題》的發言,同時受岸陽子教授之邀在早稻田大學作了講演。本月下旬,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的團長,率團出訪黑山共和國,目的是參加第38 屆貝爾格萊德國際作家筆會。19日上午,作家筆會在貝爾格萊德市立博物館一樓報告廳舉行開幕式,陳漱渝作了簡短致辭,下午4時半,在原址舉行論文宣讀會,作了題為《我期待的21 世紀文學》的發言,並在20日下午舉行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中朗誦詩歌《串門來了》。22日和23日,參觀了女詩人瑪西摩維奇的故鄉——娃裏沃,並在當地學校報告廳舉辦的詩歌朗誦會上朗誦詩歌《棗樹與椴樹》。關於此行的詳細內容,陳漱渝在《憶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發表於2009年7月2日的《人民政協報》)中有詳細記載。
11月,《和魯迅精神對話》發表於本月20日的《人民政協報》。
本年,為紀念魯迅誕生120 周年,在各種會議上曾多次呼籲,並且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寫了一個提案:《再次呼籲隆重紀念魯迅誕生120 周年》(即第298號提案),得到了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的支持。同年9月17日,這幾個單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了“紀念座談會”,陳漱渝作了題為《魯迅的恒常價值》(發表於同年9月25日的《人民日報》)的發言。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化現象·觀察丁玲》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魯迅風波》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與周常林合編的《魯迅藏書》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2002年,61歲。
1月,《我期待的21 世紀文學》發表於本月15日的《人民政協報》;《留一部信史為國人——張學良文件揭秘》發表於《雲南檔案》第6期。
3月,《最自然最真實的記錄》發表於本月5日、19日的《人民政協報》。
4月,《盛世修書——對於修訂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幾點意見》發表於《蘭州大學學報》第2期。
5月,與人合編的《誰挑戰魯迅——新時期關於魯迅的論爭》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魯迅改造中國國民性思想研討會”開場白》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
6月17日至30日,應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係主任王德威教授和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之邀,到紐約、華盛頓、波士頓作短期訪問。此行除感受美國的文化氛圍外,在張鳳的組織下,還到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作了一次講演,介紹國內魯迅研究的現狀,趙元任之女趙如蘭女士參加。於本月27日下午拜訪了美籍華裔學者夏誌清,兩人進行了近三個小時的談話,夏先生將他的新作《耶魯三年半》贈予陳漱渝。此外,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閱讀了部分張學良資料。
9月,《文藝報》主編讓陳漱渝為一篇質疑《魯迅與我七十年》的文章把關,此事被周海嬰知道,再加上《〈魯迅全集〉共有幾種》《不可盡信的回憶錄》(發表於《文學自由談》2008年第3期)、《1944年:魯迅藏書險遭出售》(發表於《縱橫》2008年第4期,《貴陽日報》2008年5月6日)等文章,造成兩人之間的隔閡加深。9日,《“魯迅參評諾貝爾文學獎”真相》發表於《東方煙草報》。
10月,《當前挑戰魯迅三種手法》發表於本月10日的《社會科學報》;《學術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發表於本月15日的《團結報》,以及本年12月11日的《中華讀書報》。
11月,《大海無涯》發表於本月12日的《人民政協報》;《如此“私典探秘”——從魯迅日記中的“羽太”和“H”君談起》發表於《書屋》第11期。
12月,《魯迅的人學思想》發表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學術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魯迅生平疑案〉序》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00期。
2003年,62歲。
3月,《當前魯迅研究的熱點問題》發表於《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5月,《簡評〈宋慶齡年譜長編〉》發表於本月7日的《光明日報》;《究竟是誰的局限?——〈論魯迅啟蒙思想的曆史局限〉獻疑》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書屋》第8期;《關於所謂“毛羅對話”的公開信——質疑黃修己教授的史實觀》發表於《文藝爭鳴》第3期。
8月,《絕學垂後世,德範昭替人——悼魯迅研究家林辰》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
9月,《法國有大作家、好作品——魯迅與中法文學交流》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魯迅與肢體文化》發表於《粵海風》第5期。
11月,《走進魯迅:魯迅作品高中生讀本》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12月18日,受傅光明之邀到中國現代文學館進行講座,講題是《假如魯迅活到今天——魯迅的文化遺產與當代中國》。現代文學館擬與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合作,做一個關於魯迅的係列節目(後合作流產),陳漱渝的演講就是其中之一。陳漱渝在這次公開場合的講演中,因有11行約300字的篇幅談到當前社會的“輝煌業績”而招致韓石山的發難,韓石山完全無視陳漱渝講演中230行約6400字的針砭時弊的文字,寫了《魯迅活著會這樣嗎?》一文,把非中共黨員的陳漱渝說成“無常識”“昧良心”,隻會說“大話”“空話”的不可救藥的“禦用文人”。
做過縣委副書記的韓石山,在仕途的升遷中也說過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卻完全無視陳漱渝公開演說所需要把握的分寸。陳漱渝寫了兩篇答辯的文章《魯迅活過來不會這樣嗎——教韓石山學“假設”》《我也來談魯研界——駁韓石山〈魯迅界裏無高手〉》,打算在《山西文學》刊登,但由於投稿失誤,將兩人的文字之爭演變成文字官司。
本年,《毛澤東、楊開慧的感情風波》發表於《書屋》雜誌,《今晚報》亦予轉載。
2004年,63歲。
1月,《魯迅版本書話》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2月,《魯迅的思想和藝術成就——2004年在中法文化交流年的講稿》發表於《婁底師專學報》第1期;《魯迅與胡適交往的物證——對一張收據的臆測》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
3月17日,到巴黎參加第24 屆法國圖書沙龍活動,一同前往的中國代表團共109人,作家有鐵凝、莫言、餘華、韓少功等39人。22日,作了題為《魯迅:中國的伏爾泰》的發言。《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群眾喜歡的文化產品》發表於本月13日的《光明日報》。《魯迅研究要堅持正確的學術方向——2004年5月11日在“越文化視野中的魯迅”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發表於《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期。
4月,《播撒魯迅精神的種子》發表於本月16日的《中國圖書商報》,《江蘇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魯迅的文化遺產與當代中國》發表於《東嶽論叢》第2期;《魯迅與中法文學交流》發表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
5月,《我也來談談魯研界(外一篇)》發表於《文學自由談》第3期;《我也來談魯研界——駁韓石山〈魯研界裏無高手〉》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巴金起草〈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發表於《世紀》第3期。
7月,《向陽無湖,幹校無文——兼議“幹校文化”》發表於《鹹寧學院學報》第4期。
9月,《與巴金的一次晤談——關於〈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及其他》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關於“丁陳反黨集團”的兩次訪談》發表於《世紀》第5期。
12月,《張謇生前身後事》發表於《尋根》第6期。
本年,受邀參加“20 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多彩畫卷——丁玲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了題為《周揚與丁玲冤案》的發言。
2005年,64歲。
2月,《“索爾維格”的祭奠》發表於本月2日的《中華讀書報》;《魯迅文化經典的當代闡釋——在魯迅研究二十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發表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重釋經典要警惕政治誤讀》發表於《江漢論壇》第2期;《未名社及其文學精神》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1期。
3月,《魯迅的文化遺產與當代中國》發表於《文藝理論與批評》第2期;《魯迅文化經典的當代命運——在“魯迅研究二十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
4月14日,《變金字塔形為橄欖形》發表於《社會科學報》。
3月,《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幾點認識》發表於本月18日的《中國文物報》,以及2009年7月28日的《中國社會科學報》。
5月,《文學史料工作的回顧與前瞻》發表於本月30日的《人民政協報》;《欣慰的期待——寄語〈上海魯迅研究〉》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1期;《魯迅的文化遺產與當代中國》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1期;《當代闡釋: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答張弘先生》發表於《博覽群書》第5期;《取人之長,揚人之善——關於樓老給我的信劄》,被收入《樓適夷同誌紀念集》。
6月25日,《文才海內獨稱高(台島訪古)——參觀台灣彰化賴和紀念館》發表於《人民日報(海外版)》。
8月,《丁玲冤案及其曆史反思》發表於《粵海風》第4期。
9月,《無言的訴說(台島訪古·三十)——參觀台北林語堂故居》發表於本月10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解讀〈康定情歌〉——情歌之鄉探情歌》發表於本月14日的《中華讀書報》。
12月,《精明幽默林語堂》發表於本月28日的《文化藝術報》;《警惕閱讀陷阱——讀〈魯迅會見休士及其被誣事件〉》發表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6期;林非、陳漱渝、朱正的《魯迅七十年未曾遠去的身影》發表於本月2日的《中國圖書商報》。
本年,《魯迅研究的危機及其生長點》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4期。
2006年,65歲。
1月,《自由,美麗而艱難的選擇——魯迅為自由而奮戰的一生》發表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2月,《這個“同心朋友”是誰?》發表於本月22日的《中華讀書報》。
3月,《必須對“黃金書”亮紅燈》發表於本月17日的《中國藝術報》;《魯迅的自由觀及其與胡適的異同》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
4月,《葛嶺有位黃河清》,被收入《黃源紀念集》;《關於北方“左聯”的珍貴史料——略談陳沂致我的一封書簡》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4期。
5月,與肖振鳴合編的《編年體魯迅著作全集(插圖本)》(共8 卷)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6月,主編的《魯迅自述》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看謠言如何浮出水麵——關於周作人出任偽職的史實之爭》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1期;《“正人君子”陳西瀅的後半生》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3期;《圖文時代的魯迅作品——〈編年體魯迅著作全集(插圖本)〉序》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顛覆與傳承:論魯迅的當代意義》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於2010年7月再版。
9月30日,參加雅禮中學百年校慶。所寫的文章《嗜好的讀書,主動的學習——為雅禮中學百年校慶而作》發表於《中學生閱讀(高中版)》第11期,此文在2010年1月31日以《嗜好的讀書(圖)》為題發表在《天津日報》。
10月,《忘不了的人是你(文采閣)——紀念魯迅逝世七十周年》發表於本月18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尋求反抗和叫喊的呼聲——魯迅最早接觸過哪些域外小說?》發表於《百年潮》第10期,《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以聖徒般的虔誠修訂〈魯迅全集〉(上)——我參與修訂“書信卷”的情況和感言》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2期。
11月,《讓事實和檔案說話——丁玲與沈從文的兩次精神危機》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4期。
12月,《魯迅罵語》和《魯迅談風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與李致合編的《一對小兔子:胡適夫婦兩地書》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66歲。
1月,《協商民主芻議》發表於本月30日的《人民政協報》;《抹不掉的紅色記憶》發表於本月30日的《文藝報》;《試論多元化語境中史料作用的凸顯》發表於《長江學術》第1期;《沈從文與丁玲的誤解》發表於《世紀》第1期。
2月,《一封能證明一段曆史的長信》發表於本月1日的《人民政協報》;《談談文學家的科學論著》發表於本月12日的《人民政協報》;《尋找高長虹》發表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1期。
3月,《國學熱中的沉思》發表於本月12日的《人民政協報》,《群言》第4期;《國學熱三思》發表於本月13日的《中國藝術報》;《對於丸山昇教授的追憶與略評》發表於本月26日的《人民政協報》,《上海魯迅研究》本年第1期,《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期;《也談魯迅遭段祺瑞政府通緝的真相》發表於本月29日的《人民政協報》,後以《提出新論要以充分的史實為據——也談魯迅遭段祺瑞政府通緝的真相》為題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本年第3期;《關於北方“左聯”的一份珍貴史料——略談陳沂回複我的一封信》發表於《百年潮》第3期;《和諧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思想基石》發表於本月16日的《中國藝術報》;《加強協商民主,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發表於本月13日的《人民政協報》。
4月,《以聖徒般的虔誠修訂〈魯迅全集〉(下)——我參與修訂“書信卷”的情況和感言》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3期。
5月,《周建老憶魯迅》發表於本月21日的《人民政協報》;《引起軒然大波的“月亮詩”》發表於本月31日的《人民政協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石》發表於《北京觀察》第5期,《群言》第7期。
6月,與宋娜合著的《胡適與周氏兄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千裏桅檣一信風》發表於本月21日的《人民政協報》;《平實的敘述,複雜的背景——解析沈從文給我的兩封信》發表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3期,於本年8月16日收入《新氣象,新開拓——第十次丁玲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7月,《要選準價值傳承點——從虞舜文化談到非物質文化傳承》發表於本月9日的《人民政協報》;《讓魯迅替他修鞋的青年人》發表於本月12日的《人民政協報》;《“清洗”穢物的曆程》發表於本月30日的《人民政協報》。
8月16日,《瑣談〈北鬥〉憶顏雄》,被收入《新氣象,新開拓——第十次丁玲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並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3期。
9月,《經典的祛魅》發表於《文學自由談》第5期。
10月,《魯迅的“危險”與“好玩”》發表於本月18日的《人民政協報》,以及11月27日的《今晚報》。
11月,《〈屎的曆史〉淺談》發表於本月13日的《今晚報》。
12月,《魯迅與上海城市文化的斷想》發表於《上海魯迅研究》第4期。
本年,受邀參加紀念魯迅定居上海80 周年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作了題為《魯迅與上海城市文化斷想》(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2期,《上海魯迅研究》第4期)的發言,他的《魯迅的多重意義》一文被收入《紀念魯迅定居上海80 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8年,67歲。
1月,《淺議魯迅精神》發表於本月28日的《人民政協報》;《渴望溫情——痛悼顏雄》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假如魯迅活到今天——陳漱渝講魯迅》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2月,《剪影話滄桑:中國現代文壇珍聞趣事》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沈淑濟、陳漱渝、伍紹祖合寫的《育人為本,德育在先》發表於本月1日的《中國婦女報》;《感謝一個改變我命運的人》發表於本月1日的《今晚報》;《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許壽裳》發表於《兩岸關係》第2期;《默涵的魯迅情結》發表於本月25日的《今晚報》。
3月,《永遠的溫馨》發表於本月20日的《人民政協報》;《讀者來信》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魯迅文本與魯迅精神》發表於《文藝理論與批評》第2期;《一塊辱華牌示的真偽》發表於本月27日的《今晚報》,以及4月3日的《人民政協報》,《群言》第4期;26日,在魯迅博物館主持召開“紀念魯迅摯友徐壽裳殉難50 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4月,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院院長王誌宏之邀,參加了“中國現代文學簽名本書展”,並作了題為《魯迅藏書縱橫談》(發表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的發言。此行的三個收獲是:根據在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和新加坡國立圖書館搜集的資料,撰寫了長文《折戟獅城——林語堂與南洋大學》(發表於《新文學史料》2008年第4期);收集了1921年至1927年曾任廈門大學校長的林文慶的生平史料;無意中發現了《祖國前途與華僑出路》這本書,並據此寫了《民盟史上的一篇珍貴文獻——兼談胡愈之在南洋的革命活動》(發表於《群言》2008年第10期)一文。還發表了《憶默涵》(《人民政協報》本月7日),《魯迅一生的摯友——許壽裳》(《人民政協報》本月24日)。
5月,《不可盡信的回憶錄——兼答周海嬰先生》發表於《粵海風》第3期。
6月,《“那個奇怪的燒爐”——送柏老遠行》發表於《群言》第6期;《假如魯迅活到今天》發表於本月3日的《徐州日報》。
7月,《胡適與蔣介石》發表於本月24日的《今晚報》。
8月,應邀參加在煙台舉辦的第三屆冰心國際學術研討會,初見上海巴金紀念館的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周立民表示歡迎陳漱渝屆時參加巴金的學術研討活動;《魯迅的“愛”與冰心的“愛”》發表於本月4日的《人民政協報》;《存真求實, 去偽辟謬——試談回憶錄的鑒別》發表於《新文學史料》第3期,《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本年9月20日以《試談回憶錄的鑒別》為題發表於《中共黨史資料》第3期。
9月,《胡適的晚年生活》發表於本月16日的《南國早報》。
10月,和妻子秦世蓉一同前往台灣參加學術研討會;《追回原初的真實》發表於本月6日的《人民政協報》;《胡適鮮為人知的晚年生活》發表於本月4日的《桂林日報》,以及11月16日的《徐州日報》;《關於髒話的若幹文化隨想》發表於本月27日的《人民政協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王誌維談晚年胡適》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關於林語堂與“南洋大學事件”的有關信函》發表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5期;《火焰般燃燒的木棉花——紀念許廣平同誌誕生110周年,逝世40 周年》發表於《民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