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爺接到元寶的電話時正和袁源在來溪鎮小住。
“你好好聽媽媽的話,好好學習,等爺爺有時間就回來看你。”元寶居然會打電話找他,真是意外的事啊。
安慰好了元寶楊二爺向袁源說起了孩子的情況。
“這個馬玲啊,就是盲目的比較。”袁源覺得能低年級能考個九十四五分已經算是優等生了:“分數又不是唯一,她怎麼這麼魯莽啊。”
聽元寶說考了九十四分被媽媽揍了一頓,袁源是深表同情了。
“她這樣教孩子我覺得早晚會出問題。”楊二爺也是深深的不滿:“你是不知道,她一回城什麼都給元寶買,要什麼買什麼,這哪像話啊。”
“我們家裏張玲在教育優優上麵完全沒有問題。”袁源感覺到了輕鬆:“我一點兒也不擔心她教不好孩子。”
優優要買什麼,張玲會給她分析。
“她對優優說得最多的就是:該買的咱們才買,而且一定要想好買了有什麼用處,要是買了沒用就是浪費”袁源道:“優優今年三歲已經很會規劃自己的錢財了,過年的時候給她的壓歲錢都是放進了儲錢罐,說是留著以後上學用。”
這就是差距。
楊二爺感歎自己家孩子沒有教導好。
元寶現在手上不能有零用錢,一有就用得精光,全是買了零食吃。
“可不能買零食,一是那些小食品本就不安全;二來吃多了也影響孩子的發育,對胃是有影響的。”袁源道:“這一點得製止,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理財。”
別說孩子了,連自己家大人都沒有這種概念。
這就是教育,這就是有文化和沒有文化的差異。
“大娃二妞小時候很窮,手上幾乎沒有零用錢。待她們長大了要錢用的時候也知道我掙錢不容易,一直都很節約。”楊二爺道:“隻是這下麵一代元寶就沒有教好了。”
這都是讓馬玲給慣的。
“還不是怪你爹,那時候元寶要什麼買什麼,現在好了,養成這種壞習慣了。”楊二爺不知道的是與此同時,馬玲在向楊樹打電話:“成績這麼差,總想著買東西,你說要怎麼教育?”
馬玲知道元寶在班上的情況下很是著急,跑去問了老師,老師就說元寶基礎差了一些,以後努力一點可以趕上來的。
馬玲就將這種情況怪罪於讓元寶在霧光鎮上了一年學的原因。
這會兒,正在電話裏和楊樹發氣。
“你是當父親的,男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親的以身作則,你不能缺失。”馬玲最後道:“我不管,你得回城。”
回城?
輕輕鬆鬆兩個字,她知道需要付出什麼嗎?
在渡假山莊,他是工程部的主管,一個月稅後到手有五六千塊錢,而回城後上哪兒找這麼好的工作。
難不成又去工地?
楊樹不覺得他也能像馬玲一樣輕意的調動。
古董行要一個水電工程部主管幹什麼,而且,他也不想自己一家人破事多,總是找人家相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