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與沉》教學設計(1 / 1)

本課選自冀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9課。

二、教材分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本課圍繞問題“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展開,通過“物體的浮沉”、“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三個逐層地精的活動使學生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重量、改變物體的體積、改變液體的比重等方法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使學生在向科學家那樣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能力獲得新知,培養科學素養。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科學課,學生沒有學過係統的物理知識,因此本節課的任務隻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具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和部分的理性認識。所以本堂課設計由學生觀察簡單實驗現象開始,讓學生在實驗當中觀察、感受、猜想、體驗,最終得到正確的結論,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通過對現象的感性認識和討論探究,從現象抽象歸納出一定的科學知識,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逐步向理性轉移,認識到液體裏的浮沉現象。

四、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根據生活經驗預測常見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狀態。能用實驗的方法判斷物體的浮沉,並根據浮沉狀態將物體分類。能設計實驗驗證沉入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體驗到科學證據對科學結論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實,尊重數據。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學重點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科學、實事求是的描述實驗想象。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水槽、塑料尺等演示設備演示材料:木塊、石頭、氣球。

分組實驗材料:蘋果、馬鈴薯、木塊、橡皮泥、塑料尺、釘子、樹葉、鉛筆、橡皮、曲別針、蠟燭、小石頭、鑰匙、棉花、紙屑、海綿、泡沫。

七、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大膽猜想。

1.教師談話引導學生猜想。

2.教師:出示實物投影水槽、教師演示來驗證學生的猜想師:歸納總結實驗結果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本課從學生熟悉的沉浮現象入手直入主題,為探究物體沉浮現象奠定基礎。

(二)親曆科學,實驗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實驗材料。

2.學生複述、教師出示課件展示學生所帶物品名稱。

3.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猜想。

【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材料進行猜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和好奇心,把問題引向深入。

4.教師出示課件(實驗要求及實驗操作事項,向學生進行實驗安全教育)。

5.教師提出彙報要求,學生回報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分析預測是否正確,並初步體驗實驗的重要性。

(三)感知浮力,獲得認知

1.感知浮在水麵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2.感知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師引導,感受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2)學生設計實驗,感受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四)得出結論,拓展延伸

同學們你們說得真好,能動腦筋思考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老師為你們的每一點進步高興。誰能用簡單的話來概括一下你這節課的學習體會?孩子們真了不起,這節課我們不光知道了在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還學會了用科學的觀察、實驗方法來體驗浮力的存在,物體的沉浮究竟和那些因素有關呢?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希望同孩子們課後思考一下,可以查查資料,下節課我們接著來研究。

【設計意圖】活動結束,教師對學生的實驗結論點評,並提出下節課的研究方向,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板書設計

浮在水麵的物體 沉在水裏的物體

浮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