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區別對待讀書法(1 / 2)

一位中國台灣作家說過:“一本讀了使人覺得心靈充實的書,是好書;一本讀了使人行為墮落的書,是壞書。一本讀了使人同情,使人產生愛心的書,是好書;一本讀了使人殘暴、使人狠毒的書,是壞書。一本讀了使人心靈高尚的書,是好書;一本讀了使人思想猥瑣的書,是壞書。”

區別對待法是根據需求,區別對待,提高閱讀能力的學習方法。

由於書刊文獻的類型、性質、內容、寫法等不同,讀者的需求狀況不一,因此不可能用等量齊觀、一種方法的統一的模式去閱讀,隻能是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經典著作、學科代表著作、教科書等書籍要逐章逐節認真地精讀細看,而工具書、資料書隻是在工作需要時才進行翻閱和查找。從讀者的需要來說,讀書的寬窄深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每個人對各書刊的讀書目的、要求、深度、廣度等都各有差異。

因此,我們讀書之前應謹記“絕不濫讀”的原則,不濫讀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論何時,凡為大多數讀者所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發行了數版的書籍,不管它屬於政治或宗教類還是小說或詩歌。你要知道,凡為愚者所寫作的人是常會受大眾歡迎的。不如把寶貴的時間專讀偉人的已有定評的名著,隻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這就要求我們對圖書進行分類,加以區別對待。

曆史學家陳垣讀書先分類

著名曆史學家陳垣讀書,就有個“三分類”的方法。

少年時的陳垣,偶然得到了清代學者張之洞寫的《書目答問》一書。打開一看,發現這本書開列了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典籍,並作了鑒別,為讀者介紹了學習的門徑。陳垣十分高興,連忙按照書目購買了大量書籍。有人問他:“你買了這麼多書能念得完嗎?”陳垣回答道:“書並不都是要仔細念的。有的是供瀏覽翻閱的,有的是供參考備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讀記誦的。有的書要必求甚解,有的則可以不求甚解嘛!”原來,陳垣根據書的內容和用途,把要讀的書分成了三類:即一般瀏覽、仔細瀏覽和熟讀記誦。有的一兩天就翻過去了,有的要讀上個把星期,有的則需翻來覆去地背誦。

這種“三分類”法,使陳垣讀書避免了“一刀切”、平均投入精力的毛病。他讀的書比一般人多,精讀的書比一般人深。直到老年,一些曆代的名篇他仍然能夠背誦出來,90歲時,還能把駱賓王的《討武後檄》從頭到尾背得一字不差。許多基本史料,他不用翻檢原文即能引用,給治學和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作家伍爾芙夫人讀書有兩步驟

英國作家伍爾芙夫人,讀書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盡量敞開胸懷,來容納作者給自己帶來的無數印象;第二步是比較與判斷。第二步比第一步複雜得多、困難得多,必須經過廣泛的閱讀,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記憶力,才有可能進行生動有力的比較。更難的是對作品作出確切的評價,指出它的失敗與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優點,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對這兩個步驟,伍爾芙夫人形象地比喻為當“朋友”與當“法官”。當“朋友”是為了解書的內容,獲得印象。但這僅僅完成了閱讀過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從閱讀中得到充分的收獲,還必須作進一步思考和判斷。初步的印象有時並不可靠。當人們拿一本書與別的書比較時,意味著態度已經有了變化,從前是作者的朋友,現在則想當一名法官。我們同樣也不能太嚴厲,但有些讀物是例外。對那些偽書、劣書、壞書,對它們的審判必須嚴厲。在評價一本書時,最好把它與同類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較,不僅能使之優劣分明,還能使那些優秀作品相得益彰,給我們留下更深的印象。她的讀書方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區別對待的方法:把好書當朋友,把壞書當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