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理
模糊是與精確相對的概念,泛指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間關係不明朗,難以用傳統數學方法量化考察。模糊思維法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並迅速發展,它是幫助人們研究、解決複雜的具有模糊性問題的思維工具。它是思維形式的一種,具有通常意義下思維的本質屬性,即是有意識的頭腦對於客體的反映,但它又不完全和一般思維相同,它具有個性。這種個性就是思維的模糊性。模糊思維法所遵循的是“a是a,又不必是a”的模糊邏輯。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邏輯,但它又和傳統的邏輯有區別。它突破了傳統邏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為人們解決模糊事物中的問題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模糊思維是與精確思維相對立的,但是模糊思維現象並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拋開邏輯,放棄精確,而是辯證思維,以達到模糊與精確相統一,邏輯與非邏輯相結合,使之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社會生活中有些問題還非使用模糊思維不可。有人用一隻大木籠,裝了一隻鹿,一隻獐,送給王元澤的父親(王安石)。這時王元澤還是個小孩子。送東西的人問王元澤:“你看,這籠子裏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澤不識獐,也不識鹿。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說:“鹿旁邊的是獐,獐旁邊的是鹿。”大家聽了都拍手叫好。王元澤的回答好就好在不明確,好在含糊其辭。這就是模糊思維法。生活中確實具有很大的迂回空間和伸縮彈性。公安機關捉拿凶手的通緝令就隻能模糊而不便十分精確。如肖××,男,24歲,高個子身材,上體微弓,圓臉,高鼻,皮膚粗黑,操湖北口音,愛穿牛仔服旅遊鞋,好飲酒吸煙等。這樣,人們可以根據外表特征,加上外部表情,與內心活動、反常疑點,予以推理、判斷。如果公布一大堆十分精確具體的數字,全部定量化,反使人模糊不清。比如,身高1?郾76米,體重70公斤,胸圍1?郾4米,臉圓半徑5?郾5分米,上體微弓20度,操正宗湖北口音,××型牛仔服,喜抽三五牌香煙,酒量0?郾5公斤。盡管如此定量精確,恐怕帶著電子計算機和雷達也難認準緝拿凶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控製論專家查德創立了模糊數學,使人類的認識工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領域。實踐證明在某些事物的分析、認識上,過分精確反而模糊,適當模糊反而精確,隻要使模糊與精確互相補充,就能達到對客觀事物較為全麵的把握與認識。
由於客觀事物具有模糊性和確定性的雙重性,因此在解決這兩類問題的時候,要運用模糊思維方法和精確思維方法(如各門科學研究方法)。
訓練:智力遊戲訓練法
開展模糊思維訓練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參與某些模棱兩可的智力遊戲,就是一種易於普遍推行的辦法。下麵介紹兩個智力遊戲:
遊戲1:在課堂上,音樂老師舉起右手,然後彎曲無名指問學生:“著名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在彈鋼琴的時候,為什麼不用這個無名指?”學生們感到很奇怪,由於對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和生理特點並不是十分了解,於是隻有大膽猜測。有的說,他不善於運用無名指;也有的說,他發明了與眾不同的指法,用其他的手指就足夠了。……
老師說:“你們猜得都不對,因為這個指頭是我的,柴可夫斯基怎麼能用我的無名指去彈鋼琴呢?”
遊戲2:在公路上有一輛汽車飛馳,沒有開車燈。突然,有一個穿黑衣的醉漢走到公路中間。麵對這種危急的情況,既沒有路燈,也沒有月亮,眼看就要撞到那個人了,但是汽車猛然刹住了。請問:是什麼起了作用?
學生們同樣摸不著頭腦,沒有提出正確的答案。於是老師解釋到:“是太陽光在起作用,因為事情發生在白天。”
以上兩則遊戲糊語言和含糊不清的概念誤導了學生。在遊戲1中,學生們沒有注意到音樂教師使用自己的無名指發問,而不是問:“柴可夫斯基為什麼不用無名指彈鋼琴?”在遊戲2中,教師先引入了一個穿黑衣的人,又提到沒有月亮,暗示事情是發生在黑夜,這又是模糊觀念在起引導。其實,隻有在思想上樹立了模糊思維觀念,我們就不難以從模糊命題中求得精確的答案。
應用:模糊思維在新時代大顯身手
1.在計算機處理中的運用
計算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采用傳統數學的精確模式。計算機使用的數字隻有1和0,非此即彼,在進行精確判斷時非常有用。模式識別是計算機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但是高精確的電腦在這裏遇到了問題。比如一個人簽名,幾乎沒有兩次是相當精確地重複,如果用計算機來識別一個人時是把他的麵孔、五官、身高、體重、發型、膚色等特征變換為幾千萬個數據儲存起來。然而,一旦這個人的某種特征發生變化,如發式改變或者麵部做了美容,那麼電腦再也不能識別他了。由此可以看出,計算機在模式識別方麵,雖然很精確但又很僵化,似乎比人“低能”。難怪計算機之父馮諾逸曼在談到模式識別的時候,高度評價了人的神經係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