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小區故事(1 / 2)

晚上六點剛過,景華社區地下活動室,便一下子湧進了將近四五十人。跟開了鍋似的沸騰起來。

榮華舞蹈隊由陸小七帶隊,每個人都準備了蒙古舞服飾,在他的帶領下,一遍遍的習練著不知跳過多少次的“套馬杆。

陸小七是湖北黃岡人,朝他的隊員們喊出的口令,頗有易中天說三國的味道。

另一邊,熊桂麗帶著榮景小區舞蹈隊姐妹們,濃妝豔抹往臉上捯飭,化妝,她們今天為楊楓準備的是一個新疆舞。

“陸老師您是不是該歇歇了。”熊桂麗見自己的隊員都打扮的差不多了,便走到陸小七跟前,笑眯眯的說“您一邊去喘口氣兒,喝口水,該給我們騰個地方,我的這些姐妹們也好熱熱身。”

不知從何時起,人與人之間的稱謂在發生著代際變化。除了殘餘不多上了年紀的人,偶爾有人喊著“同誌”這個稱呼,更多人因為這倆字落伍,還演繹出了另一層含義,便少有說出口的了。

再後來稱女人美女,男人帥哥,或者靚仔,小姐姐之類的,其實無非都隻有一個目的,讓聽者舒坦,而稱呼的人其實也不過是順口說說而已。

與美,帥,靚,小,其實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但互稱“老師”這股風潮卻方興未艾。有人考證,此風尚源自尊師重教的“孔孟之鄉”。很多人便逢人必稱“老師”,無形中也踐行了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那句格言。

在業餘舞蹈隊中,“老師”的稱謂更是泛濫得一塌糊塗。隊長名正言順,自不必提;那些晚一些加入隊伍中的新隊員,也都養成了習慣,自覺地尊稱老隊員們“老師”。

熊桂麗一聲“陸老師”,陸小七當然聽到了,他並沒有停下手舞足蹈,笑著回應了一句:“熊老師莫急,讓我們把這段跳完了。”

“差不離兒得了,您也得給我們舞蹈隊留出些時間。”熊桂麗邊說,邊走到音響旁,不由分說將還在播放的舞曲關掉。

陸小七和榮華舞蹈隊隊員們,正興致勃勃做著蒙古族猛男的動作,突然沒了伴奏,頓時個個像掉線的木偶,呆愣在原地。

“沒素質!”

“這個活動室又不是她們家的,憑什麼她那麼霸道!”

榮華舞蹈隊中竊竊私語著不滿的聲浪高起,陸小七回頭雙手下壓,讓他的隊員不要有過激的情緒。

陸小七本人是正兒八經的老師。退休前是黃岡一所中學的教政治課,雖然一輩子和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打交道,但他骨子裏,卻地地道道是個文藝老青年。

讀師範學校時,他就是校文藝宣傳隊的一名骨幹。陸小七最拿手的是學跳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大春。因為這支舞,陸小七成了學校校草級人物,當年被他迷倒的女同學,據說操場上可以站上一半還多。

陸小七在學校一直是全麵發展,是學生時代,少有的便光榮入黨的三好學生。可能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畢業分配時,中學將他安排做了政治課教師這個崗位。

萌動了大半輩子的藝術種子,沉寂了多年,直到退休,陸小七才有了機會讓它重新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