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集中投資 長期持有(1)(1 / 3)

集中投資,長期持有的精髓可以簡要地概括為: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正是在這個投資策略下,巴菲特在1987年也承認有三個普通股,不管股票市場如何過分地高估它們的價值,他都不會賣出,分別是華盛頓郵報公司、GEICO和首都/美國廣播公司。1990年,他將可口可樂的普通股也列為永久股票。

一、集中投資

巴菲特是一位典範型的集中投資家,他的集中投資的方法與人們想象的多數經驗豐富的投資者的做法大相徑庭。

好萊塢電影已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陳腐的券商工作的場景:他們瘋狂地記筆記;同時用兩部電話交談;眼睛緊盯著不斷跳躍著的計算機屏幕。隻要股價有風吹草動的變化就用力敲擊鍵盤。

沃倫·巴菲特作為一位典範型的集中投資家卻與上述瘋狂的投資家模式相去甚遠。這位被許多人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通常講話“輕聲細語”、“極為務實”,且更像是“一位長者”。他那鎮定的儀態出自於天生的自信,然而他的業績和成就卻頗具傳奇色彩。難怪整個投資業對他的所作所為都甚為關注,這絕非偶然。既然沃倫·巴菲特將他的投資方略歸納為“集中投資”,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什麼是集中投資以及它是如何被操作的。集中投資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想法。然而像很多簡單的想法一樣,它根植於一套複雜的彼此相關聯的概念之上。集中投資教給你一種投資決策以及有價證券管理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很有可能與你以前被告知的投資股市的方法截然不同。它與傳統思維方法的距離和巴菲特距好萊塢的陳腐形像一樣遠。

(一)當今的有價證券管理

就目前的狀況,有價證券管理處在兩種競爭戰略的拉鋸戰之中:活躍的有價證券管理和指數投資。

活躍的有價證券管理者不停地買賣大量普通股。他們的職責就是使客戶滿意,這意味著在股市上不斷開創新業績。或許有一天某客戶使用最顯而易見的衡量標尺問:“我的投資與整個市場的投資相比表現如何?”,回答是比一般投資要好,這樣她就將錢繼續留在基金裏。為了體現突出的業績,活躍的證券管理者努力預測未來6個月裏股票的走勢,並不斷更換其證券組合,希冀能從預測中獲利。今天的普通股共同基金(mutual fund)平均擁有100種以上的股票,周轉比率達到80%。

而指數投資采取的是購買並持有這樣一種被動步驟。它收集並持有各種各樣的普通股並創造性地將投資組合設計得貼近標準普爾500(S&P500)這一基準價格指數。

與活躍證券管理相比,指數證券投資的方法相對較新,應用不夠普遍。進入80年代以來,指數基金戰略已完全自成一體並脫穎而出。但是兩派的倡導者一直相峙不下,並要在最終的投資回報上比個高低。活躍派基金管理者認為,憑著他們高超的選股技巧,他們可以擊敗任何指數管理者。而指數派的戰略家們則有近幾年的輝煌曆史做後盾。追蹤1977-1997年的業績表明,能夠打敗標準普爾500的共同基金的萬分比呈急劇下跌的趨勢,從早期的50%降到近4年的25%。1997年以來情況更糟,到1998年10月,有90%的活躍證券基金的業績低於市場表現(平均比標準普爾500低14%)。這意味著隻有10%的公司的業績好於平均水平。

活躍證券管理的方式盡管被廣泛采納,但今後卻很難超出標準普爾500這一水準基點。原因是他們每年瘋狂地買賣上百種股票,在某種程度上,機構資金管理者本身變成了市場的買主和賣主,他們的基本理論是購買我預計很快會獲利的股票,然後出手,管它是什麼股呢?這種炒股邏輯的致命弱點就在於:鑒於金融市場的複雜環境,正確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進一步動搖上述理論的基礎並使事情複雜化的原因是頻繁炒作的內在成本所產生的效果。成本增加隻會使投資者的淨回報減少。對這些成本因素加以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活躍證券機構本身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指數投資由於沒有產生同樣多的投資,在很多方麵要好於活躍管理投資。但即使是最好的指數基金,處於頂峰期的基金,也隻能產生大眾市場的收益,不多也不少。指數投資者絕對不會比一般市場差,但也不會太好。

對於投資者來說,兩派戰略的潛在魅力是相同的:即通過多元化戰略來盡可能減少風險。通過持有多種分別代表不同的行業和市場不同部門的股票,投資者希望編織一張溫暖的保護毯,避免出現將錢投在某一失敗領域而產生的災難性結果。在一般時期,人們會這樣想:多元化股票中的某些股會下跌,而其他股剛上漲,讓我們合掌祈求,後者的得會抵消前者的失。活躍派管理者認為。隨著資產組合中股票數量的增加,獲勝的機會也更大。十個比一個好;一百個比十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