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承乾的謀反很快被剿滅了,快到就像一場兒戲……侯君集卻是高看了承乾,或者說高看了皇家子弟的骨氣。那些侍衛衝進承乾府上時,初時發現承乾癱倒於地,急忙上前才明白原來太子爺壓根沒有想到死這個冬冬,隻是嚇的站不起來而已……紫辰殿裏,太宗皇帝端坐在龍椅上,麵陳似水。老李太監依舊站在皇帝身邊,隻是左肩纏有繃帶。大殿下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太子太師魏征、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績、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禦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特進秦瓊分文武分列左右,表情嚴峻。大殿中空氣凝滯了一般,壓得一旁伺候的小太監大氣不敢喘一口。“罪太子承乾帶到……”未幾,太子承乾出現在殿裏,並沒有被上刑具,麵也沒有傷痕,就連衣衫也很整齊,太子承乾上前幾步,恭敬的三叩九拜,動作標準的就是連最挑剔的禦史也要點頭稱讚……太宗看到自己的嫡長子一絲不苟的行禮,動作中那種虔誠莊重的味道,就是盲人的能感覺的道,太宗想起這是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這是自己與長孫皇後的第一個孩子,這是大唐朝的第一個孩子啊,心中有種叫柔情的東西竟然在帝王心腸中萌生……“逆子,告訴朕你現在心中所想……”“兒臣萬分高興,又如釋重負。”“哦,怎麼講?”“兒臣見到父皇安然無恙,自是萬分高興;兒臣終於不用擔心太子之位,自是如釋重負……”“那麼說你謀反還不情不願呢?那你謀反圖個什麼?”太宗皇帝一句圖個什麼,似乎觸到了太子承乾的心靈傷口地說,承乾霍的抬起頭,眼淚開閘放水一般嘩嘩就下來了。“為了什麼?為了什麼?兒臣貴為太子,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父黃百年之後變為中華至尊,兒臣還有什麼好圖的呢?兒臣不圖什麼,而是那李泰在圖什麼,那李泰咄咄逼人,目無兄長,如今又是父皇的最愛,自是飛揚跋扈,視我這皇太子如眼中釘,肉中刺,若是他將來繼得大統,兒臣就隻有死路一條了。兒臣反與不反,隻是早死晚死的差別,況且死於父皇之手,卻也痛快,強似被李泰折辱死……兒臣本來隻是與親近大臣商議自保之道,因而從未必會天下。誰知有心懷不軌之徒,教唆兒臣行那不軌之事,進入若是父皇立李泰為太子,就是一切落入他的算計了,請父皇明鑒……”太宗沉默了,承乾確有幾分道理,若是魏王泰為帝,承乾絕對沒有好下場,他想起了十七年前的那個早上……自己當時的心境隱約有些類似自己的兒子。太宗沉吟良久,又眼光掃過兩側的大臣,這幾個人卻都是十七年前那件事的當事人。終於他緩緩的對左右的重臣們道:“承乾所說是有幾分道理。朕若立李泰為太子,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下麵人一聽,有這好事?怎麼那兩位打破頭,爭了半天,反而便宜了“打不出屁”,就算魏王泰不行,你不是還有十幾個兒子嗎?難道隻有長孫皇後生的才是你兒子?別的都是你精力過剩的副產品?當時這些成了精的家夥是不會說出這種不過腦子的話的。當朝首輔、百官之長長孫無忌出列道:“陛下所言極是,當今天下大定,亂而後治,戰爭已經不是我國目前政治生活的主題,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呼聲。所以我大唐需要的是一位能守住祖宗基業的繼承人。晉王殿下溫良恭儉,宅心仁厚,確實是守成之主的不二人選。”旁邊的人開始心中大罵:長孫無忌你這個臭不要臉的,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要臉的,你不知道朝廷正在謀劃征高麗啊,還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呢,不知道誰前幾天在朝會上叫囂著高麗不滅,百年國恥難消……當然,都是幾十年的老同事了,眾人自然知道長孫老兒心中的小算盤,反正都是他的外甥,誰當不是當?既然誰都能當,自然要找一個老實忠厚的,溫順聽話的了,還有比晉王更好的人選嗎?沒有了。然後又捫心自問難道我們不希望有個好欺負的皇上嗎?希望得很……所以眾人皆稱是……這件對大唐朝影響深遠的奪嫡事件終於落下了帷幕,太宗皇帝的處理意見是:廢承乾為庶人,徙黔州;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鹹伏誅。其宮僚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中書舍人蕭鈞,並以材選用,承乾既敗,太宗引大義以讓之,鹹坐免。也就是說手下的小兵兵,還有被哢嚓的人的家人都被太宗饒了,甚至太子府上的屬官們還被量才適用,可是說做到了節約環保,廢物利用。別的人哢嚓了就哢嚓了,反正是群眾演員,但這裏不得不提那位侯君集侯大人:侯君集依律當滿門抄斬,但侯君集在戰爭年代戰功卓著,一直是唐太宗的心腹大臣,所以唐太宗不想殺侯君集,便對文武百官求請道:“往者家國未安,君集實展其力,不忍置之於法。我將乞其性命,公卿其許我乎?”(翻譯成白話就是:咱們社團能坐上這個全天下總瓢把子的位子,侯老大是出了大力的,他踹了不少堂子,砸了不少館子,對我們是有大功的。我實在不忍心叫他被哢嚓了,所以,我求各為堂主能夠饒侯老大一命,各位老大給個明白話吧,中還是不中)但因為侯君集平時為人太差,居功自傲,性情矯飾,不注意團結同誌不說,反而得罪了很多領導,而且侯君集的性格不好是出名的,生活腐化也非同尋常,他家裏專門養了女人以供他每日喝人奶呢,令人嫉妒的說。所以各位堂口老大都認為:“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唐太宗隻好對侯君集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說罷,潸然淚下。侯君集也磕頭表示服罪。在上刑場那天,太宗親自來送,老侯倒是從容不迫,對臨斬官說:“君集豈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嚐為將,破滅二國,頗有微功。為言於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老子不是一般的反賊,即使落到這般田地,那也是有大功的反賊,老子親自就為社團奪來兩大堂口(高昌和吐穀渾),那是有點說得過去的功勞的,你去跟老大說,就說我求他給我留下一個兒子延續香火,逢年過節還能燒點紙錢,供點饅頭啥的……臨監官不敢怠慢,趕緊當當當跑到高台上跟太宗稟報,太宗果然應允,法外開恩,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將他們遷到嶺南……太子反動集團覆滅了,魏王泰也沒好到哪裏去,被皇帝關進了“將作監”,就是傳說中的圈禁了。沒過多久,太宗皇帝改封李泰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太宗皇帝後來曾經拿著李泰所上的奏表對身邊近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計,斷割恩寵,責其居外者,亦是兩全也。”可見太宗也認為李泰的確是個好文學青年,很喜歡他,隻是不合適當這個皇帝罷了。最後要說的就是一直老老實實在家呆著的晉王李治,終於在一個早上被大餡餅砸到了腦袋,他成了太子……~~~~~~~~~~~~~~~~~~~~~~~當然這一切都和秦川沒什麼太大關係,因為他還是個小孩。隻是那天秦懷玉從外麵回來,那個滿身紗布,兩手發顫的木乃伊樣子,當場就嚇暈了銀瓶公主。自然過後又是幾個月不能上床,那就不足為外人道哉了。秦懷玉混成這個慘樣也不是沒有好處,至少太宗皇帝就認定了他忠誠勇敢,鐵血丹心,其誌可嘉,其行可勉。雖然狠狠教訓了這個叫銀瓶擔心的家夥,卻也升他為千牛衛將軍,執掌皇上貼身衛士……預知後事請聽下回分解******************分割線***********************************今日第一章出爐,三小時後有第二章。請投票支持我啊。小樓跪求推薦票,收藏也很好,謝謝啊,大大們,賜予我力量吧~~~~~~~~~~~~~~我是希曼我看書齋www.5ccc.net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我看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