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2 / 3)

最終在1997年,由於電視台的新經理知人善用,奧普拉首次參加了電視談話節目,並獲得了成功。她是在新聞製片人抱怨她播報新聞過於情緒化後,被調到主持《與百姓說話》這一新的早間欄目的,她擔任聯合主持人,奧普拉後來回憶道:“主持早間節目第一期結束後,我想,感謝上帝!我終於找到了我命中注定要做的事。就像呼吸那麼自然。”

這檔節目是為了與收視率排在全國脫口秀節目之首的辛迪加節目《唐納休秀》進行競爭的,奧普拉的自由風格和她與理查德·謝爾的默契配合使節目特別適合巴爾的摩的市場,因而大受歡迎,而且在12個城市聯播。

這對在脫口秀節目中初出茅廬就嚐到甜頭的奧普拉來說至關重要,她在節目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就是滿懷興趣和同情地傾聽,這使她與現場觀眾和收視者的關係更為融洽。奧普拉仔細地傾聽嘉賓的談話,並且利用談話的內容把主題步步引向深入。她適應了當今時代的社會潮流,由於對觀眾和嘉賓的生活進程充滿關懷。能同他們進行麵對麵交流,這種風格大獲成功。

奧普拉的風格與芭芭拉那種冷靜的閑聊式風格很不相同。奧普拉的同情和傾聽使她在觀眾中極有人緣,被當做“每一位婦女的朋友”和“一個好打聽的鄰居”,想要了解並願意理解每一個人,當芭芭拉正在出售美國名流、財富和權力的內幕消息時,奧普拉卻在表現著美國底層和中間社會那些努力工作並且常常受苦受難的普通人。

到了80年代初,奧普拉已經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節目,也知道自己能夠做好什麼節目。她準備大展宏圖,於是在1984年1月決定跟著《與百姓說話》節目的製片人跳槽到芝加哥的WLS電視台。最初電視台的負責人想讓她做一個《芝加哥·午前》樣式的節目,就是由輕鬆談話、時尚點評、一些家政和烹飪片斷,再加上現場嘉賓組成的一個綜合節目。但奧普拉在考察了當地的有關數據後,認為這裏主要的觀眾是白人中產階級,而她既非白人中產階級,又不是家庭婦女和好廚師,做這樣形式的節目很難討好。她覺得應換一種方式,將節目聚焦於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如人格的滿足以及處理好與家庭伴侶及孩子關係的問題。於是她創造了這樣的脫口秀節目,直白地表現“事情就是如此”。

效果迅速產生,這個《奧普拉秀》的前身《芝加哥早晨》節目在一個月內成為芝加哥收視率第一的談話節目。而在三個月之後,奧普拉在當地大大超過全國明星唐納休,她擁有25萬本地觀眾,而後者隻有15萬觀眾。此後,她開始上升為全國性脫口秀的頂尖人物。

不到一年,這個節目延長為一小時,並改名《奧普拉秀》。在巴爾的摩度過個人和事業危機五年之後,30歲的奧普拉年收入高達3000萬美元,並擁有億萬名忠實觀眾。

從不稱職的新聞播報員到“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成功地實現了主持人類型的轉換,將自己的獨特個性與節目的個性緊密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合二為一的效果,正如朱羽君教授所說的:“節目主持人要賦予觀眾以節目的內容,又要賦予觀眾以完整的精神世界。”奧普拉應該說是完全達到了這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