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3日,“沃爾特大叔”最後一次主持CBS的《晚間新聞》節目,平素勢不兩立的NBC和ABC也與CBS一起並網播出他的告別節目,他的告別演說如同美國第一屆總統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一般博得一片喝彩。
就讓我們擷取他的兩次重大報道,來深深地吮吸一口他那“飄逸著道德權威與智慧權威的芳香”吧!
宣布應該結束越南戰爭
克朗凱特對於越南戰爭的報道充分顯示了他尊重客觀事實,尊重觀眾情緒的公開態度,也成了他主持人生涯的一次轉折點。
越戰初期,他像大多數記者一樣,支持這場戰爭。1965年,他第一次到越南,坐在一架俯衝轟炸峴港附近叢林的堪培拉式噴氣戰機上做報道。回國後,他對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表示樂觀。但是,他也允許CBS駐越南的記者塞弗、卡利舍、勞倫斯和其他記者發回消極性報道,在他的節目中夜複一夜地播出。
從越南發回的報道越來越與美國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馳,電視與政府的合作開始破裂。越戰的各種因素使美國輿論不再以一個聲音說話。這是因為美國卷入這場戰爭出師無名,一批年輕的、對傳統觀念不屑一顧的記者湧現出來,這些人在全國各地自由旅行,不經過任何新聞檢查,就報道他們耳聞目睹的消息。
1968年,支持戰爭的觀點突然轉變。克朗凱特決心到越南再進行一次實地考察。回國後,他對他的觀眾說:“看來惟一切合實際的,然而是令人不快的結論是:我們陷入了泥潭……惟一合理的出路……在於前去談判而不以勝利者自居……”
他對越南的報道在《晚間新聞》中連續播出四天,每次結束時他都談到了個人的見解、看法。克朗凱特的轉變是有巨大曆史意義的,給了反戰運動以有力的鼓舞和支持。
在華盛頓,約翰遜總統聽了克朗凱特的報道後對新聞秘書喬治-克裏斯說,這是一個轉折點,如果他失去了克朗凱特,就等於失去了美國,這堅定了他不再參加競爭的決心。
克朗凱特的報道確實改變了原來的平衡。在美國曆史上,由一個新聞節目主持人宣布戰爭應該結束,這還是第一次。報道“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淩晨兩點,5個男人悄悄溜進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在水門大廈6層的總部辦公室,去安裝竊聽器,被警察逮捕。在其中一人身上發現的地址本,引起了《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的注意,這兩名記者因此而聞名全國。這件事史稱“水門事件”。
當時,這兩人人微言輕,報道沒有引起輿論界的真正重視。而克朗凱特卻密切關注這組報道,他每天都閱讀有關“水門事件”的零星消息,他感到有責任向不明真相的人們指明真相。克朗凱特向他的同事、製片人桑迪·索科洛說,“我們為什麼不簡單地概述一下‘水門事件’的情況,從一開始講起,然後介紹中間階段,最後到事件結束,把它連成一個敘述性的報道,使觀眾弄明白呢?”
克朗凱特帶領他的編輯部的工作人員製作了一組由兩部分組成的報道,將有關“水門事件”的零散報道都串在一起。第一部分的節目長達14分鍾,在cBs《晚間新聞》中播出本身就是一條轟動的新聞:總長隻有22分鍾的《晚間新聞》節目通常是由每條僅有幾十秒至多一二分鍾的新聞組成的,但現在22分鍾的新聞中卻有14分鍾報道同一內容,這在《晚間新聞》節目的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舉在全國頓時引起了轟動,尼克鬆政府惱羞成怒,通過各種途徑向CBS新聞部發難,妄圖取消第二部分的播出。威脅利誘動搖了CBS董事們的信心,他們轉而向內部的新聞部施壓。在外部和內部的重重壓力之下,克朗凱特和他的同事們還是咬緊牙關,在《晚間新聞》節目中播出了長達8分鍾的第二部分。CBS的這組報道對於水門醜聞的公開揭露起了重大作用,人們公認這是一個轉折點。
《華盛頓郵報》的執行編輯本傑明·布雷德利說,開始時“除了華盛頓的幾個記者外,這個新聞根本就沒有引起全國性的關注。編輯們都認為這是我們所進行的一場有些神秘的十字軍討伐。但在克朗凱特報道之後,他們都一窩蜂地報道起來。一夜之間,這個新聞一下由A-27頁廣告版躍進到頭版的位置,這是克朗凱特的又一大成就。”
誰能料到,一樁不起眼的竊聽案,經過克朗凱特的不屈不撓的曝光後,竟使穩坐江山的尼克鬆保不住總統寶座,隻能和幾個家人部屬乘專機回老家,成了美國曆史上惟一一位在任上被迫辭職的總統。
芭芭拉·沃爾特斯:才華出眾的采訪大師
丹·拉瑟在評價芭芭拉時曾說:“她是一位才華出眾的采訪記者,沒有一個人能超過她。”曆數芭芭拉職業生涯中無數次精彩的訪談節目,我們便可知道丹·拉瑟並未對她一味吹捧,言過其實。
芭芭拉·沃爾特斯可稱得上是美國電視界公認的名人采訪權威。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投身電視界至今,她在40餘年的職業新聞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堪稱經典傑作並耐人回味的訪談節目。她從60年代中期開始專攻名人采訪,並以此成名,被稱為美國第一名人采訪大師。《時代》周刊曾把她列人美國“一百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1975年她獲得了艾美獎的播音獎。
多年來,沃爾特斯以她特有的名人采訪風格——機智、熟練、婉轉——成功地采訪了眾多國內外領袖人物及社會名流。她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1975年她曾隨福特總統訪華。
1976年,芭芭拉·沃爾特斯被,ABC以百萬美元年薪從NBC挖牆腳過來,出任ABC《晚間新聞》聯合主持人,頓時令輿論一片嘩然。然而她與哈裏·裏森納這一對被人們看好的“黃金搭檔”,由於裏森納對她的偏見和百般刁難,一年後宣告解體。但芭芭拉並未倒下,對名人訪談的特別節目挽救了她。她擁有高層嘉賓,包括當選總統吉米·卡特和他的夫人羅莎琳,這使芭芭拉獲得了更多的聲譽和權利。
直到今天,七旬高齡的芭芭拉·沃爾特斯仍老當益壯,她對克林頓性醜聞的女主角萊溫斯基的訪談節目,又創電視訪談節目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的新高,她的年薪更創下1200萬美元天價,確實不愧是超級明星節目主持人。
現在,就讓我們簡略地回顧一下她的名人采訪生涯,借此領略一番芭芭拉的迷人魅力吧。
名人采訪大師
美國電視界一致認為,芭芭拉·沃爾特斯是超群的采訪名流專家。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因素使芭芭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並且最終成為超級明星主持人呢?將她的訪談人物名單排列整理,就不難找出答案:她具有同各種權勢人物發展關係的能力,上至總統、王室成員,下至黑社會頭目的辯護律師,她能夠打開高層社交圈的大門並獲取高層次獨家報道機會。芭芭拉的社會關係既深又廣,罕有與她相匹敵者。
多少大名鼎鼎的人,和她麵對麵,同時麵對觀眾:她與他們交談,向他們探詢;而名人們則袒露內心(或者正好相反,徒勞無益地掩飾內心)。那麼多日理萬機,甚至目空一切的人士,都清楚地知道芭芭拉的節目的分量,能上芭芭拉的節目對他們來說是一份求之不得的榮耀。
芭芭拉的訪談對象有哪些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