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其餘分布於雲南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和湖南江華等地。
壯族很注重慶祝傳統節日的形式,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三月三”。按以前的習俗,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壯家人要帶五色糯米飯等去先祖的墓前祭奠。後來,這天演變為每年最隆重的一次歌圩,來自各地的上萬名歌手要進行多種形式的歌唱比賽,熒屏上常見的劉三姐就是壯族歌手的典型代表。
對歌山的由來
壯族的美女少年在對歌在廣西桂西的巴合地區有一座石頭山,山上立著兩塊形狀奇特的石頭,看起來好像是一對男女在對歌,因此得名“對歌山”。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曆,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
相傳,早在很久以前,壯族人就生活在這山腳下。能歌善舞的壯家人每年都要定期舉行歌圩,規模龐大,要有上萬人參加。恰巧這座石山有一個能容納上萬人的大岩洞,再加上山上風景優美,所以每到歌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來到這裏對歌。男女老少歡聚一堂,一唱就是幾天幾夜,而且越唱越有勁,岩洞內外歌聲連成了片。
響亮的歌聲傳到了天上神仙的耳朵裏,連他們都被打動了,聽過以後讚不絕口:“沒想到人間還會有這麼美妙的歌聲!”於是,就派了幾個仙人下界探明情況。
壯族三月三歌圩仙人們來到了石山,這下更是聽入了迷,過了好幾天才想起要回天上複命,他們把看到的壯觀場麵和聽到的動聽歌聲如癡如醉地描述了一番。一個神仙聽後說:“既然這樣,何不挑選一對唱得最好的壯族人上天來給咱們唱歌呢?那樣咱們就每天都能聽到這好聽的歌聲了,豈不是更加快活?”其他神仙聽到這個建議,都紛紛表示讚同。
立刻,幾個仙人又下去挑選歌手,兩天下來都沒挑選出最好的。直到第三天,有的歌手嗓子唱啞了,有的甚至都累得發不出聲了。這樣,終於有一對男女突顯出來了,男的是阿佤,女的是阿妮,連唱了幾天,他們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亮,絲毫沒有減弱的意思。仙人們商定就選這對了,於是在眾人的麵前公布了身份:“我們是上天的神仙,聽了你們的歌聲,特來這裏邀請這對唱得最好的歌手去天上唱歌。”
沒想到的是,阿佤和阿妮接到邀請後並沒有欣然接受,對仙人們說:“在這裏和大家唱得好好的,我們不會上天去的!”
仙人們一聽,想是他們不明白上天的好處,又補充道:“若是跟我們走,包你們在天上有享之不盡的山珍海味和用之不完的金銀珠寶,不比你們在田間幹活享福多了?”
壯族民居這下可激怒了阿佤和阿妮,他們大聲斥責道:“誰稀罕你們的山珍海味、金銀珠寶!我們在這裏唱歌是唱給大家聽、為了大家快樂的,絕不會為了討你們的施舍而上天的!”
周圍的族人聽了兩個歌手的說法,也都為他們助威,集體向仙人們大聲喊道:“快離開這,我們不會去的!”說完,又齊聲高歌起來。
仙人們看請不動,一時氣急就動了搶的念頭。霎時間,山上狂風怒吼、沙石飛滾,害得人們睜不開眼、四處躲避。等平靜下來,大家發現阿佤、阿妮和仙人都不見了。到了天上,阿佤和阿妮被逼唱歌,他們不從,就被關了起來。
一直關到第二年,山上的歌圩又開始了。好響亮的歌聲!好熟悉的歡笑!阿佤和阿妮好想回到山中,像每年一樣和族人們一起放聲高歌。於是,他們拚命衝開牢籠,不顧死活地跑回到山中。還沒等站穩腳跟,天上的仙人就追來了,隨著又刮起了上次一樣的狂風。見勢不妙,阿佤和阿妮緊緊地抱著山上的兩個石筍,不論風力加到多大,他們就是不肯放手。沒辦法,仙人們又施法下雨、降溫,想把他們凍下來。哪知,任憑雨點落在身上凍成了冰,他們還是咬牙堅持、不肯鬆手。最後,兩個人都被風化,在石筍上變成了石人。
直到現在,桂西巴合的山上,阿佤和阿妮還在兩個石筍間相望,像是在深情地對歌。每看到他們,族人們就不由得想起他們響亮的歌聲。於是,族人們給這座山取名“對歌山”,以此讓人們永遠記住這對歌聲優美、剛正不阿的壯族歌手。
壯族民居遠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