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reference_book_ids\":[698329784864106394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大家看到的這本書,從第一版到這一版改動很大—幾乎可以算是另一本書了。寫這書的初衷是不變的—“給青少年的禮物”。
第一版寫出來的時候,我自己還沒有一個青少年的子女。這一版出版的時候,我正好有一個青少年時期的女兒。
我和沛然說,“我的那本書已完成,我把它送給你,如何?”
她回答得非常幹脆,“不要”。
“你還沒有細看過,也許你會覺得很好呢,為什麼就不要?”我問。
“不要看,青少年心理的事,我要自己想明白。”
反正這種被女兒拒絕的事情,我也習慣了,不要就不要好了。
父母都希望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這是父母之愛的本能。自己的人生經驗,是父母認為最好的東西,畢竟,那是自己付出了艱辛探索的代價才得到的,甚至是自己走了很多彎路才換來的。
但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其實都不大有興趣接受父母的人生經驗,這是青少年生命的本能。雖然,父母會覺得這很可惜,但是實際上很容易理解。試想,如果你在下棋,你喜不喜歡聶衛平、古力在身後給你支著?那樣是快樂多,還是壓力多?人生最寶貴的是自由意誌,是“我的人生我做主”,如果不是自己做主,就算獲得了所謂的成功,也一樣會感到空虛無意義。
但是,父母難道就不教育孩子了嗎,就放任自流了嗎?孩子畢竟很多東西不懂,而這個世界上也的確不僅有陽光,還有野獸和沼澤地,難道父母不應該提供對他們有價值的經驗嗎?
當然不是。
在大是大非的方麵,父母需要嚴格地管教,避免孩子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
在其他具體的人生成長方麵,父母可以做的是:為他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告訴孩子這些是給你的,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要—你有權去選擇。
父母給孩子的禮物,不能像強賣的商品一樣,強迫孩子接受,即使自己覺得那是很好的東西。因為你強行給了孩子很有價值的東西,也同時剝奪了他自己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他的自由意誌。
自由意誌被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就會變得空虛,即使得到了父母希望的成功,他們的人生也往往並不快樂—這就是很多大學生有所謂的“空心病”的原因。
而你給他的,要或是不要,他都多了一些可選擇的資源。今天也許用不著,改天也許就用得著了,父母的禮物就像是房子裏的滅火器,就算一輩子用不著,也還是很有用的啊。
當然,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並不是所謂的“人生經驗”,或是我這本書中的“青少年心理方麵的知識”,而是“更好的父母自己”。如果父母過著自己選擇的人生,是心理健康的人,並且懂得如何讓自己更好更幸福,那麼,這是孩子最喜歡的。大家千萬不要做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大強那樣的“熊父母”,而要成為令孩子為之驕傲的父母,這才是最好的禮物。
順便說一句,父母總以為自己在為孩子操心,其實並不知道孩子為父母也沒少操心。
總之,願“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本書,我覺得是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有稍許用處。因此,願借助出版方的幫助及別家父母的手,把它送給更多的孩子,作為一份小小禮物。
朱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