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尷尬與困惑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
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
當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頭破血流也難搶到工作;
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
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
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姑娘是講感情的;
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姑娘是講價錢的……
這段話在80後中廣為流傳,他們把麵臨的種種困惑和尷尬,以這種既幽默又無奈的方式表達出來。
然而,生活無法娛樂,必須實打實地過下去,當80後真正麵對這些困境的時候,他們能否繞開來自社會和自身的險灘和暗礁,大踏步地前行呢?
2008年4月初的一個下午,對於家住成都市羅浮世家的梁貴友來說是一個永遠也不想回憶的日子。
那天,當他下班回到家中後,發現女兒梁靜非常虛弱地躺在客廳沙發上。想到早上她跟自己說身體不舒服不想上班的事,梁貴友上前將躺在沙發上的女兒扶起來,送往醫院看病。入院後,經醫生詳細詢問,梁靜終於道出了事實的真相。原來她並不是身體不舒服,而是在3月31日晚上10點多鍾,她在家裏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將2ml毒藥“百草枯”稀釋成4ml後,注入了自己的體內!
4月15日清晨,經過14天的搶救無效後,隻有24歲的梁靜,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留給親人無盡的傷痛。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一位年紀輕輕的女護士會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呢?
原來,去年8月醫院組織了一場醫學檢驗職稱考試,梁靜在這次考試中沒有通過,被醫院從正式員工降成了實習員工,這樣每月的收入僅僅隻能拿到300塊錢。為此她一直無法釋懷。就在出事的那天,梁靜又因為在工作中出現了一些紕漏,被領導連續斥責了三次。在極端的壓抑與痛苦中,梁靜應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梁靜的悲劇故事中,人們看到了一個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女孩。這樣的高壓,也許在一些年長的人眼中似乎並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他們給抵抗能力較弱的80後起了一個名字,叫“草莓一代”,暗諷80後外表光彩奪目,但經不起半點的磕碰,一碰就爛。
在梁靜事件後,很多人對80後的抗壓能力表示出擔憂。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社會對於80後太過苛刻?還是80後果真就是不堪一擊的“草莓一代”呢?
為了更真實地反映事實,還80後一個真相,我們從工作、愛情、婚姻等各個方麵舉例剖析80後的生活現狀。
耿榮軍 男 生於1984年
職業:某知名醫院信息科業務主任
月收入:4000-5000
耿榮軍認為80後並沒有趕上工作特別難找的時期,有些人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缺乏自知之明,更多的時候是好高騖遠。同時他還說,除了部分優秀者,很多80後都讓人非常不放心,普遍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他說自己是從軟件維護工程師、應用工程師、高級應用工程師、業務主任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工作壓力是大,但是,隻有經受住了這些壓力,人才可能成長。
工作雖然成功,但在感情上,耿榮軍仍是一片空白,他接觸過一些年齡相仿的女孩,但她們的任性、嬌氣讓其很難下決心與之一起牽手未來的人生。”
高靜 女 生於1985年
職務:某小學語文教師
月收入:2500
高靜是一名研究生,在選擇適合自己工作的過程中,經受了一些挫折。有一次,她將自己的研究生學曆的簡曆遞給某招工單位,對方晃了一眼封麵就直接扔了出來。
高靜認為80後其實是很有想法的,也不缺乏前輩所具有的優秀品質,但是這些需要在工作中去證明,但招工單位往往不給80後證明自己的機會。高靜對於目前的工作現狀很不滿意,認為自己辛辛苦苦讀了19年的書,花了家裏那麼多的錢,如果一畢業就失業,實在不知道該怎樣麵對自己和家人。
高靜有一個男朋友,他們的感情很穩定,計劃一兩年內結婚,對於他們的婚事父母給不了太多的支持,隻能幫著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剩下的一切都要自己解決。他們隻要求一場普通的婚禮和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就是這樣,按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算,最起碼每個月要存4000塊錢!所以,感覺壓力非常大。
郭林潔 女 生於1984年
職務:某公司文員
月收入:2000
林潔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嫁給了自己的老公。
剛談戀愛的那會兒,老公在林潔的眼裏是標準的“潛力股”,但是步入社會後,才發現老公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在社會上的幾年打磨,已經磨光了他身上的銳氣,現在變得特別頹廢。原來他喜歡唱勵誌歌曲,現在喜歡唱愛情歌曲,他已經沒有了那種“出人頭地我雄心在,大款富豪不是天生”的壯誌豪情。
目前他們結婚已有三年了,男方父母盼著抱孫子,整日給他們施加壓力,但林潔並沒有生孩子的打算,因為她不想十月懷胎再去造一個“窮三代”。
林潔認為以目前的生活狀況,根本給不了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孩子一出生就注定要過低人一等的生活,自己受苦就好了,何必拉著一個無辜的生命,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夢想和激情。他們本應該繼續享受年輕人吟誦詩歌、結伴旅行的日子,但一畢業就被迫成熟世故,承擔起養家糊口的日子,像一個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注定不能體驗年輕人應有的浪漫人生,無法真正擁有一種麵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工作、愛情、婚姻……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困擾著80後,使他們背負的東西過於沉重。當把QQ簽名改成“開始奔三”的時候,究竟有哪座房歸屬於你?有誰與你相伴?你的青春要在哪裏度過?
鼓足勇氣在大都市奮鬥、突圍的80後,常常是懷抱夢想而來,最終夢想成泡影,自己也陷入平庸的沼澤中難以自拔。成為蟻族,成為房奴,實在是情非得已。在職場上勞心勞力,卻沒有了生活。常常與疾病、壞感情不期而遇,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從。
80後有太多的迷茫,太多的期許,但現實的壓迫終究過於強大,夢想最終變為了一個可笑的泡沫。一直前行,卻不不知道為何前行,迷茫、困惑……他們並不想當光鮮亮麗,一碰就爛的“草莓一代”,他們也希望自己“雄起”,或者是“hold”住場麵,但他們終究隻有無奈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他們隻能不停前行,不敢回頭,不敢張望……
針對80後麵臨的社會現狀,四川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專家李健副教授說:“社會競爭格局發生多樣變化,在家庭以外,競爭激烈的社會中,80後不再是寵兒,生存壓力使得他們的角色定位發生改變,80後必須接受現實。”
讓我們對比一下60後,70後和80後的生活現狀。
60後:雖然從苦日子走過來,但有著絕佳的運氣,讀大學不用自掏腰包,一從學校出來就有工作,工作後又包住房,享受著很多優越的社會資源。60後從小受的教育是以默默付出和服從為主線,個性宣揚的力度比較小。現如今,60後絕大多數人都已事業、家庭雙豐收,榮升為當今社會資源的掌控者,目前生活的重點已不是為了飯碗拚命奔波,而是充實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享受物質帶來的快感。
70後:受兩種時代文化衝擊,堅韌力雖不如60後,但70後麵對的生存壓力相對較小,正趕上對大學生需求較大的時代,職場壓力趨於中流。家庭成員結構多元化,一般都會有兄弟姐妹,集體生活帶來適應規則的能力,價值觀呈複合型發展。
80後: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和生活娛樂方式常以個人為中心,沒有很強的集體責任感,宣揚自我價值的體現,充滿創造力和創新力的同時,抗擊打能力弱小,屬於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和突出的一代人。伴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80後的職場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缺少社會經驗和適應能力的他們,內心衝擊感呈多元化延伸,極容易有一些負麵的情緒產生,例如:恐慌感、焦慮感、疲勞感、職場枯竭感……加之目前的素質教育依然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麵上,對80後的成長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要麼是衝動而為,要麼是壓抑觀望。因此,80後不是有太多壓力,就是有太多壓抑,要不就是有太多無聊,心理問題頻頻出現,而他們又欠缺有效的應對方式。
麵對這樣的現狀,80後的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尋找並建立一套社會支持係統:大的方麵,可以尋求醫院、誌願者團體、工作單位的幫助;小的方麵,當和壓力狹路相逢時,要多和家人、朋友溝通,將自己內心的恐慌和不安都排遣出來;在個人層麵,要努力做到淡定、從容,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買房?租房?
“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幾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學過這首民謠。
長大後,才發現,房子成了壓在年輕人人生路上的一個“重重的殼”。麵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很多人對買房望而卻步,但是不同的人對待買房和租房,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有的人認為,隻有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即這套房子的所有權和居住權都歸自己,才會有一種踏實感和歸屬感。特別是對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來說,能夠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不僅能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強,收入高,同時對自己以後的生活和婚姻都是一種保障,甚至還可以將自己的爸媽接過來一起住,有更多的時間照顧他們。對於租房,他們則認為沒有一點保障和歸屬感,而和他人一起合租更覺得不便和尷尬,沒有一點獨立的空間。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買房並不是必要的消費,有一個能住的地方就可以。而且買房一族,很多人都是靠著貸款買到的,因此每個月必然要用一大筆錢來還房貸,無形中所承受的壓力要比租房子的人大,因此常常要選擇做一份兼職。但“炒更”一族,根本沒有時間享受生活,旅遊度假,出外遊玩踏青好像都是一種奢望。相比買房,租房相對便宜,不用擔心房貸,更不用自己去裝修,利用省下來的錢可以做更多事情,好好享受生活。
“隻要半個平方米的價格,日韓新馬泰都玩了一圈;一兩個平方米的價格,歐美列國也回來了。幾年下來,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還沒花完一個廚房的價錢。那時候,說不定你的世界觀都已經變了。生活在於經曆,不在於平方米;富裕在於感悟,不在於別墅。”這個段子在網上流傳很廣。有一個網友這樣評價道:“當高房價成為一種背負時,換一種方式來看待,或許會有海闊天空之感。”
2009年畢業的吳偉就遭遇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窘困。2011年年初,他貸款在北京大興郊區買了期房,2013年交房,總價123萬元。齊集父母、親朋和自己三方的力量,才交了首付,貸款48萬元,期限20年,月供4800元。“月供比我工資還高。”吳偉說。
因為還沒有到交房的期限,由於還沒有交房,繼續租房的小吳麵對的局麵是:自己工資付房租跟生活費,剩1000元不到還房貸,剩下的房貸還需要家裏幫忙支付。“我雖然不優秀,但自覺還是很努力的,結果真正工作了兩年半,連個房貸的月供都支付不起,真是可悲又可哀。回頭想想挺對不住父母的,父母供自己上大學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還要父母繼續出錢。”
像小吳這樣被迫“啃老”的人並不少,2011年年初《人民日報》與人民網聯合調查顯示,除銀行房貸外,有22%的被調查者靠父母資助,房貸壓力還比較明顯。貸款之後,35%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品質大打折扣,11%的人不敢換工作,35%的人因此要精打細算。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租房並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以後有能力的話一定要買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樣方便照顧小孩和老人。租房就像打工,一輩子過去了房產永遠不是自己的;買房就像創業,不管多麼艱辛,房產最後還是自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打拚,先租房後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