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村
位於江山市南部鳳林鎮,距城區30公裏,205國道沿村而過。該村是一個移民新村,2002年因白水坑水庫建設需要從原定村鄉的深山中整體搬遷至鳳林鎮鬆樹崗,2007年鄰近的原水碓淤村並入白沙村。
如今的白沙村,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有“浙西第一村”的美譽。漫步村中,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麵寬敞整潔,道路兩旁林木鬱鬱蔥蔥,綠草如茵,綠樹掩映下的200多幢別墅式樓房,無聲地訴說著新白沙人幸福美好的生活。白沙村村民的人均居住麵積有100多平方米,農戶房前屋後、道路四旁公共場所全部進行綠化,人均綠化麵積41平方米。在鮮花盛開的季節,蜜蜂和蝴蝶在村中的林木花草間采蜜嬉戲,不時地,還可以看到白鷺在林木間翩翩起舞,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美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曲橋閣亭點綴的花園式村莊,仿佛一幅靈動的水墨畫。
白沙村村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白天,或在工廠上班,或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到了黃昏,融古今風貌於一體的休閑場所開始熱鬧起來。年輕人在籃球場、乒乓球室打球,或在閱覽室閱讀,老人在聚賢亭談天說地,孩子們在草地上嬉鬧奔跑。每年村裏組織的運動會、琴棋書畫比賽,大家踴躍參加,一展身手。
和美的生活來自於不斷發展壯大的經濟。離開了大山懷抱的白沙人白手創業,目前村裏基本形成三大塊狀經濟:一是村級工業園地,以木材加工為主,目前已有30餘家企業入駐;二是白菇業,年種植白菇30餘萬袋,從事種菇的菇農有50多人;三是生態農業,發展了150多畝茶葉基地,20多畝生態葡萄園。村民人年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8000多元。走進任何一戶農家,隻見院落花木扶疏,室內家電齊全,窗明幾淨,廳堂牆上那張巨幅全村福,讓人好生羨慕,千餘張燦爛的笑臉,幸福和諧,感染著每個前來參觀的人。
生活不斷富裕的白沙村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在這個小小的村莊,建起了一座省三級幼兒園。原村支部書記毛兆豐老人,經過多年奮筆疾書,出版發行了第一本村誌———《白沙村誌》,書寫了白沙600多年變遷。在此基礎上,村裏正著手續寫第二部村誌。
在黨和政府關懷下,白沙村村民們易地創業,憑著勤勞堅韌、奮發向上的精神,將小小的白沙村建設成了魅力新農村,譜寫一個又一個移民致富新篇章。
日月村
用“人在綠中,屋在林中,村在畫中”來描述日月村是最恰當不過了。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幸福鄉村,一個生態優美的鄉村大觀園。
日月村名,來源於令人難以忘懷的傳奇。它本屬於妙裏圳鄉十二村。1957年全國農村大興水利時代,幹部群眾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沒日沒夜地修水庫,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裏,修建成了13個水庫。這一切都被一位本地老師看在眼裏,在他的提議下,為繼承這種精神,大夥把村名改成了日月村。
2004年年初,日月村被確定為江山市生態建設試點村,由此開始了一場生態文明創建熱潮。生態文明怎麼搞?日月村人的法寶是發揚“自力更生、奮戰不息”的“日月精神”。昔日的日月村,自然資源、物質資源、文化資源,都沒什麼優勢。自然村規模小,村民居住分散。最大的特點是水塘多,房前屋後樹木多。怎樣利用原有的優勢,並把劣勢變優勢?村領導經過認真分析研究,理清了發展思路,那就是以整治村莊環境、建設鄉村大觀園為契機,進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村兩委一班人率先垂範,帶領全村群眾大幹起來。首先治理村中心塘,並將其命名為日月塘。接著,村道及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硬化、綠化等也跟著啟動。違章建築、露天廁所等拆除工作全麵開花,並建立健全清潔家園長效管理機製。短短幾個月,日月村的村容村貌就煥然一新。2010年,日月村借創建“中國幸福鄉村”的東風,提出把生態示範村做精做美做特。在村莊範圍內道路及各家住戶的房前屋後的空地上植上樹木、種上花草。綠化苗木以觀賞樹木、花卉、果樹和速生用材林為主,喬灌結合,常綠與落葉結合,使得今日的日月村一路一樹、一街一景、四季常青、瓜果飄香。村在林中,林在村中。
如今,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態示範村展現在人們眼前:日月樓屹立在村口公路邊引人注目;日月塘裏碧波蕩漾,水麵上白鵝戲水,水底魚兒遊來遊去,塘邊垂柳依依,時而可見老人在悠然漫步;日月公園亭閣流彩,花團錦簇;8米多寬,綠蔭夾道的日月大道,令人心曠神怡;花園別墅式的日月農舍庭院綠樹掩映。村內建有名優果基地100多畝,果實成熟的季節,累累碩果掛滿枝頭,引得遊客慕名而來。
生態環境的改善成了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占地1平方公裏的消防器材工業基地,已吸引15家企業入駐,極大地推動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和村民收入的提高,2009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583元。
日月村人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了一個美好的生態家園,作為省級全麵小康建設示範村、江山市首批“中國幸福鄉村”,日月村的下一個目標是:建設全國生態村。讓美麗的日月村與江山共榮,與日月同輝!
花園崗村
沿著寬暢的村主幹道走進花園崗村,棟棟簇新的樓房排列有序,家家別墅小樓前鐵樹迎賓;條條道路旁喬木錯落有致,綠茵如傘的香樟樹亭亭玉立。中心塘碧水盈盈,新開溪清流淙淙。頗具現代氣派的社區活動中心綜合辦公樓別具一格,電教室、會議室、圖書室、檔案室等各種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休閑文化廣場桂花滿苑,綠蔭成林,芳草萋萋;景觀池中柳影搖曳,噴泉奔湧,金鯽遊戲;健身場地各種健身器材應有盡有。信步花園崗,整齊、潔淨、美麗充盈,嶄新、朝氣、生機撲麵,富裕、文明、祥和洋溢。
2001年3月,因水庫建設需要,原定村鄉日西村和白馬淤村的180來戶村民,從錢塘江源頭的廿七都大山深處遷移到清湖鎮花園崗村定居。花園崗村家底薄,村級經濟負債1暢7 萬元,人均耕地麵積僅0暢29 畝,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窮則思變。懷著“為村民能過上幸福生活,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豁出去”的勇氣和膽識,村兩委班子集中精力帶領全村甩開膀子大幹起來。
下山脫貧後實施宅基地整理項目,為村集體挖到第一桶金。此後,花園崗村連連出新招:移民點零星宅基地向庫區移民農戶轉讓;山場公益林集中管理;集體提留土地招商引資,100畝工業用地規劃上先後引進歐派門業等10多家企業入駐,年產值達1暢5億元,吸收全村70%勞動力就業;村集體租用村民土地,投入14萬元搭建近萬平方米的菇棚返租給村民種菇? ?從盤活資源入手,到走興辦工業之路,再到開展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規模農業,短短8個春秋就打開了花園崗村的富裕之門。2008 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近百萬,年人均收入達 8000多元。
與經濟發展同步,花園崗村按照建設全麵小康要求,投入大量資金,實施村道硬化亮化、村莊綠化美化、生態公廁建造、汙水治理等生態環境建設,以及飲用水、電力、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萬元開掘的小溪,使新村從此有了引排水的便利;耗資5萬元改造的泉水坑,現已成為常年碧水盈盈的清水塘;村主幹道兩旁栽種的2000株柚子樹,如今已綠蔭如蓋,果實累累,全村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社區活動中心、社區醫院等一批現代化社會公益設施日益完備。
2009年以來,花園崗村啟動花園崗第二期下山脫貧小區建設,上塢自然村的一片荒山變成了宜居之地,並利用清湖古鎮、和睦土窯、移民新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做起了休閑旅遊文章。頗具特色的農家菜肴,農家屋內賓館式標準客房,移民新村大花園式的環境,讓滬、杭等地遊客流連忘返,稱讚不已。
花園崗村曆經9年拚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大道,走出了一條生態立村、工業強村、旅遊旺村的“中國幸福鄉村”建設的特色之路。從貧瘠的黃土崗上崛起的花園崗村,成長為美麗富饒的大花園,宜室宜家的美家園,生態休閑的新樂園,創業致富的好區園。
潯裏村
當年因危山險峰護佑躲過了戰爭烽火,得以存留。與小橋流水的江南古村不同,她具有深山古村的幽深雄渾之美。“不知道江南古鎮裏,還有哪個地方像廿八都鎮潯裏村那樣成片成群,整條街道整條胡同,保存著如此完好的明清建築。”難怪著名作家汪浙成先生這樣評說。
公元878年的黃巢農民起義軍久攻宣州不下,便在浙西仙霞嶺開辟350公裏山道,由浙入閩,攻取福建諸州。於是,留下了從浙西進福建的唯一古道和曆史上著名的仙霞嶺險關,同時也在這裏留下了一個由古代北方退役軍人和各地商人組成的移民小世界———廿八都鎮潯裏村。
2005年,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項目被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2008年4月古鎮項目動工建設。項目規劃麵積37公頃,總投資2億多元,分三期建設,一期投資7800多萬元,重點打造潯裏村潯裏老街“一口三線、七大節點和十三個陳列館”的古鎮瀏覽區。2009年10月,這座古老村落開啟了塵封千年的麵容,笑迎四方賓客。
潯裏村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保護開發而日漸顯現,每天來潯裏村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不停地審視著古村。
潯裏村極具代表性的36幢民居、11幢公共建築,沿著老街鋪展開來,形成了近兩公裏的明清古街,其建築風格融南北方風格於一爐,集浙式、徽式、贛式、閩式、西洋式於一體,雕梁畫棟,飛閣流丹,相得益彰。在這樣的老街上行走,仿佛回到千年前。
古街的明清建築,在柔和光影照射下,輕輕地在微風中翻轉,如夢如幻。深長狹窄的回音壁和著遊客的身影,顯得古老而年輕。遊客們經意和不經意中,擺出不同的姿勢,與古街融為一體,自然、和諧。
讓人驚奇的是,潯裏村1500多人口,卻交流著10多種方言,繁衍著100多個姓氏,被稱為“百姓古村、方言王國”。古村民俗風情更為奇特,南北交融的外來文化在潯裏村彙聚、碰撞,經過上千年的融合和揚棄,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飛地”。村民至今傳承祖先遺留下來的對山歌、跑旱船、踩高蹺、牽木偶、滑石頭等民間藝術。
建築上,最為宏偉精致的是三進三層的文昌宮。文昌宮在人們心中極其神聖。當年,鎮上文化人在此集會,外來大學士在此講學。平時,隻有年滿16歲讀過書的男人才有資格出入。整個建築梁、枋、檀、藻井都畫滿了教人讀書做人的精細工筆彩繪,有“懸梁苦讀”、“臥冰求鯉,孝敬父母”等340幅,小到尺餘見方,大致三四米寬的壁畫。
是啊,潯裏村就是靠著這份文化自尊,一代一代地演繹著自己的故事。
漫步古街,沿襲至今的鐵匠鋪、豆腐坊、剃頭店? ?吸引著遊客的視線,眾多的傳統工藝,在這裏演繹得如火如荼。據老人說,古街清同治年間處於鼎盛期,僅酒店飯館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40多家,想不到這個小小的古鎮當年竟如此繁華。
不覺中,已到晌午,“隆興齋”這個古色古香的客棧,為大家備齊了“廿八都八大碗二名點”。前不久著名導演張紀中率《新西遊記》劇組來到這裏,他已是第3次來潯裏了,對這裏情有獨鍾,並欣然題寫“廿八都八大碗”。
置身潯裏街,不僅能觀賞到保存完整、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的古建築群,欣賞“土味十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能了解百家姓氏,品嚐各種特色菜肴和明清時期藥膳。
潯裏村如此深邃與厚重,積澱而久遠,怎能不讓人流連? ?
永興塢村
原名林廳塢,因四周古木參天,身處森林中心而得名。後因村裏繆氏祖先一世祖淳和公,細看山形勝地,環山茂林,蔚然深秀,眺望江郎諸峰,村子形似“燕窩”,四口井象四個“燕蛋”,且路網似“女”字,感覺此地定能永遠興旺,故更名“永興塢”。
走進村裏,便見道路兩旁含笑、杜英等苗木迎風招展,笑迎來客。村內常年綠樹環抱,四季鮮花盛開。村中3000米的主幹道與環村綠化帶,形成一道風景,蓮心塘、秀海湖、文體廣場、毛宅古居(戴笠老師毛逢乙故居)、石達開駐軍遺址、鎮福亭、文化會館等景點將帶您步入如夢如幻般的詩境。點綴其中的農婦塘邊洗衣、小孩的嬉鬧、老年人在文化會館的閑談娛樂、鵝鴨在池塘中悠遊,一幅幅寧靜安詳的村民日常生活圖,將讓您領略和諧幸福的村莊美圖。永興塢人按照“人在綠中,房在樹中,村在畫中,民在笑中”的目標,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8%,是一塊旅遊開發的風水寶地。
永興塢村現有近百人從事消防器材生產經營,是遠近聞名的“消防器材村”。同時也是勞務輸出村,通過勞務輸出,每年為該村帶來60%的收入。近年來,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經商辦廠等方式,壯大了村級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200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8721元。村內建有40畝工廠化食用菌白菇生產基地,300畝清香梨基地。村裏給清香梨注冊“永興塢”商標,實行統一收購,統一外銷。村裏養魚不再用豬糞化肥,而是采用沼氣綜合利用,汙水集中處理,規定禁養區等方式發展養豬業和生態魚莊農家樂。
近年來,永興塢村通過實施強產業提升實力、強服務提升合力、強素質提升民力、強環境提升魅力、強基礎提升活力的“五強提升工程”,凝聚了民心,提高了村班子的戰鬥力和號召力,連續幾屆村兩委成員均以95%以上的得票率當選。永興塢村民風淳樸,他們從本村實際出發,大力倡導尊老愛老,形成一整套尊老養老的考核評比製度。“我為父母上紅榜”體現了村中濃鬱的孝文化。農村社區建設成效顯著,達到“看病有診所,學習有學校,娛樂活動有場地,計生就業有指導,矛盾糾紛調解不出村”的要求。村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達98暢8%,五五普法教育率達100%。活躍的腰鼓隊、排舞隊讓婦女們盡情享受跳動的樂趣,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流淌著農村特有的文明氣息;十幾年零上訪、零刑事案件,注釋著和諧的真正含義。村民歌手、民間樂師、排舞婦女,在自娛自樂地演繹著“幸福鄉村之夜”。
當您感到身心疲憊時,不妨來永興塢村走走,在蓮心塘靜靜地垂釣,江南特有的靈秀、風味別致的農家小菜、世外桃源般的農家場景,將消除您滿身的疲憊。永興塢村如詩如畫的村莊美景、如夢如幻的桃源仙境、淳樸好客的村風民風,正在柔和地散發出“綠精靈”的光芒。
和睦村
有著悠久製陶曆史的古村落。這個以製陶聞名的村莊人文底蘊深厚,除了迄今發現的最大原始製陶基地,還留有明清年間的陸家孝忠祠堂、明代監察禦史陸和“繡衣聰馬”進士牌坊和“雙節流芳”貞節牌坊等多處古跡。如今這個曆史悠久的村莊正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
這個國內迄今發現的最大原始製陶基地,保存原始饅頭窯70座。七八十年代,這裏家家造窯,戶戶燒陶,加工出產水壺、藥罐等生活用品,頂峰時期饅頭窯達200餘座,遍布全村。
美麗,是和睦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夏天來和睦,定會被村口滿池荷花陶醉。20多畝的荷塘裏,600多種荷花搖曳生姿,田田荷葉上點綴著朵朵小花,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沿著整潔的村道一路前行,不遠處的瓦窯自然村,溪水潺潺,水車輕轉,土窯羅列,青磚黛瓦卻是另一番情趣。
2008年,江山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大膽創新,將和睦原始製陶工藝和新興時尚的彩陶理念結合,引進彩陶工藝,傳承遠古文化,激活民間資源,建設新農村。經過彩陶文化村開發、村莊道路硬化、村電氣化改造、村莊環境整治、路燈亮化、下山脫貧點擴建、村辦公場所建設、社區衛生服務室新建、農民素質提升等多個項目建設,村莊麵貌煥然一新。
和睦如鄉間的一把陶壺,開始從粗糙向精美蛻變,向人們展示它全新的風貌。
如今的和睦,慢輪陶車仍在,不為謀生,隻為遊客“過把癮”。陶器,被賦予了更高的文化價值,仿古彩陶、黑陶雕像,海外訂貨不斷。彩陶坊的彩陶在杭州、上海等地反響強烈,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眾人的目光。
現在,村民以種植白菇、養豬、養蜂為主,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2009年,人均純收入達8650元,村集體經濟年平均收入80萬元。
如果說美麗富裕是和睦的外在,那麼和諧文明的村風是和睦村永遠不變的內涵。文明和諧的村風,不僅得到保留,而且內涵更加豐富。2008年,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熱心為民辦實事的優秀人才被選進新一屆兩委班子,在構建和諧鄉村的過程中,他們抓安全,重法治,確保了村裏幾年來無重大安全事故,無“黃、賭、毒”事件,無參與“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無參與非法宗教活動。
同時,村莊的特色文化建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年,和睦村多次開展幸福家庭,衛生先進戶,“好婆媳、好夫妻、好兒女、好青年”創建評比活動;組建婦女腰鼓隊、排舞隊,開展“春泥好孩子”、“村民運動會”、“籃球聯誼賽”等一係列文體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每當夜幕降臨,村文化廣場就熱鬧起來,腰鼓、排舞,伴隨著音樂,快樂洋溢著整個村莊。
為更好地服務村民,和睦村修建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每天安排幹部值班,每周二組織鎮村幹部聯合辦公,盡量解決村民的困難。同時,村裏還均衡發展社會事業,投資360萬元,建成麵積1800平方米,集教室、多媒體於一體的和睦小學教學綜合樓,大大改善了師生教育、學習環境,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