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理論篇01(1 / 3)

第一章從基本問題談起

1什麼叫“大手筆”?怎樣才能成為“大手筆”?

答:所謂“大手筆”,古時是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如今,凡筆力雄健、根基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論家、大著述家、大記者及規模和名氣較大的作品,均可稱為“大手筆”。人們常說的“如椽筆”、“如椽之筆”,指的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在習慣上,人們把那些寫作能力較強的人都稱為“大手筆”,我這裏所指的正是其中的一類:各級黨政機關和各部門、各單位中那些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文字秘書們。他們默默無聞地幹著轟轟烈烈的事業,並從艱苦的磨礪中獲得了超人的智慧與才華。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大手筆”,是因為——

有較豐富的知識,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古今中外、黨政財文等各方麵的知識均有所涉獵,並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麵有較深造詣;

有較紮實的文字功底,熟悉謀篇布局、語法修辭等各種要領,通曉機關各種文稿寫作常識並能嫻熟運用;

有較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思維能力,能夠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善於以文輔政,為領導出謀獻策;

有較高的寫作水平,不僅才思敏捷,倚馬可待,而且文筆精彩,質量優良;不僅善於領會領導意圖,而且富有創造性;不僅能出色完成自身的寫作任務,還常常擔任改稿、統稿任務,發揮“龍頭”作用。

筆者就曾見識過數位令人敬仰的“大手筆”。其中一位,某領導機關主管文字工作的副秘書長,從事“爬格子”事業20餘年,可謂“識途老馬”。有人評論說:凡是他寫出來的文章,別人無法改動,若改一句話,除非把這句話拿掉,要不就難動一個字;若改一段話,除非把這段話刪掉,要不就難動一句話,總之是恰到好處、無可挑剔,讓人想起古人形容美人的那句名言:身材增一分則太高、減一分則太矮,脂粉多一層則太白、少一層則太黑。他修改別人的稿子更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把撰稿人叫到一旁,一邊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改,一邊信手改去,看上去不假思索、漫不經心,實際上字字精確、句句到位,不多工夫就把一篇本來毛病百出的稿子改得漂漂亮亮。正因為他有如此功力,所以隻要稿子出自他的筆下,領導從來不動一個字,隻管照念或簽發就是了。隻可惜,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大手筆”,由於長年伏案辛勞,積勞成疾,剛過天命之年便撒手人寰。一位領導同誌為他題寫了這樣一副挽聯:“錦繡文章,字裏行間展才智;筆墨人生,嘔心瀝血見精神。”

類似這種才華出眾的“大手筆”,真可謂人才難得,難怪要被人們所看重。領導者看重他們,是因為他們用起來得心應手,在上傳下達、部署工作、協助決策和處理問題等方麵都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層幹部看重他們,是因為他們寫出來的文章耐看,合乎實際,針對性、指導性較強;同行們看重他們,是因為他們經驗豐富,堪為人師,自己的進步離不開他們的傳、幫、帶。一句話,“大手筆”是領導的得力助手,是秘書界的優秀代表,是保證機關工作正常運轉的中堅力量。

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各級機關從事文字工作的人雖然成千上萬,但能夠稱得上“大手筆”的人還是不多,有的單位甚至千挑萬選還找不著一個。難怪常聽一些領導同誌抱怨:找一個過硬的“筆杆子”太難了,簡直比找老婆還難!找不著,有些領導同誌隻好親自動手寫稿,或者列個提綱先到會上去講,爾後讓秘書去整理。其實,秘書們又何嚐不著急呢?他們也想成為令人羨慕的“大手筆”,但由於種種原因,總是遲遲上不了路,寫出來的東西多半被領導“槍斃”掉!

這樣就提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怎樣加強秘書隊伍的建設?怎樣使更多的機關文秘人員成為“大手筆”?我想,領導的重視和培養固然十分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文秘人員自身的刻苦努力。自身不努力,領導再重視也沒用。至於怎樣才能成為“大手筆”,這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但離不開兩條最起碼的東西:一是要有信心和進取心。作為文字秘書,在寫作上要有“出人頭地”的雄心壯誌。這不是狂妄,而是一種氣概。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給自己施加壓力,那就永遠也成不了“大手筆”。二是要掌握方法。包括怎樣讀書、怎樣積累資料、怎樣看問題和分析問題、怎樣掌握各式材料的寫作技巧等等,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少走彎路,就會成熟得快一些。

2文字基礎好就一定能寫好機關文稿嗎?

答:文字基礎好,不一定能寫好機關文稿,隻能說具備了寫好機關文稿的條件。為什麼這樣說呢?起草機關文稿固然離不開紮實的文字基礎,包括怎樣立意、怎樣結構、怎樣遣詞造句等等,但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作家、記者、語文教師們的文字基礎好不好?當然好,但他們在其各自的領域盡可縱情發揮、占盡風騷,卻未必能寫好機關文稿。這是因為,機關文稿有其獨特的性質、特點和作用,起草機關文稿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要求,如果把握得不好、不準,即使你駕馭文字的能力再強,文章也未必能對得上路。而這種“把握”又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實踐和積累才能完成。為此,有必要將機關文稿與其他文章的特點作一比較:

——作用不同。顧名思義,機關文稿是為領導活動和社會實踐服務的,或作為決策的載體,或作為上呈下達的紐帶,或作為工作實踐的書麵反映,因而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導性、實用性。比如領導講話和文件的作用,就是對某項工作或某項重大活動作出部署安排;調研報告的作用,是反映情況、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或教訓,為決策提供依據。而其他文體如文學作品、理論文章、新聞報道等雖然都是為現實服務的,但都各自有其獨特的作用,不可混為一談。

——表達主體不同。機關文稿雖然由文字秘書執筆寫作,但不能夾雜個人的感情色彩,不能由個人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必須按照領導的意圖,站在一級黨政組織或一個部門的角度想問題和提出問題。當然,個人的思想覺悟水平、是非觀念和好惡愛憎,會在寫作過程中有所反映,但最終都得納入正確的軌道,即充分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立場上、方向上與上級保持一致,而不可能也不應該有個人的完全“自由”。退一步說,即使你在文稿中摻雜了某些個人的不同意見和看法,領導審稿把關時也會給你改掉。其他一些文體就不同了,文學作品可以直抒個人胸臆,學術研究文章可以坦陳一家之言,個人的情感和見解有著廣闊的發揮空間。

——文章語氣不同。人們常說機關文稿是“官樣文章”,如果排除貶義的意思,或者它的確不存在那種令人討厭的“八股調”,這一說法倒是不無道理的。有的同誌進一步說:“官樣文章”也就是“‘要’字文章”。意思是,機關文稿中“要”字出現的頻率特別高,“要提高認識”、“要堅定信心”、“要真抓實幹”、“要加強領導”等等。這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領導講話和文件都是用於對下級布置工作的,當然會更多地用到祈使式、號召式甚至是命令式語氣。由此還決定了文意表達上的確定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或者極少使用“大概”、“可能”之類的模糊語言。其他文體則不具備這種特點,不可能也不應該強製讀者接受作者的觀點,即便是比較嚴肅的理論探討文章,也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自己的觀點告訴讀者就可以了,因而語氣上也存在相對不確定性,如“筆者認為”、“我覺得”、“我建議”等等。

——語言風格不同。概括起來講,機關文稿的語言風格應體現為嚴肅、通俗、明快、樸實、潑辣。所謂“嚴肅”,就是不脫離政治,不脫離上級大政方針和領導意圖,不脫離客觀實際,行文莊重得體,語句符合規範。所謂“通俗”,就是明明白白告訴人們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和怎樣做,使人一聽就懂,而不能使用那些過於深奧的、人們不常見的和晦澀難懂的語言。有的初學寫作的同誌意識不到這一點,以為寫得讓人聽不懂才叫有學問、有水平,結果隻能適得其反。所謂“明快”,就是要開門見山,幹淨利落,把話說到點子上,而不能拖泥帶水,含糊其辭。所謂“樸實”,就是遣詞造句要做到樸素、實在,不能堆砌華麗辭藻,不能濫用文學化語言。有的同誌喜歡動不動來上幾句“桃李盛開,春意盎然”、“秋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類的句子,不是不可以用,關鍵看在什麼場合、對什麼對象用,用多了,用濫了,反而使人覺得別扭。所謂“潑辣”,就是語言要有針對性、穿透力,而不能吞吞吐吐、隔靴搔癢。這一點,與文學作品的生動形象、理論文章的嚴謹深邃又是大相迥異的。

把握好機關文稿與其他文體的種種不同,我們就會明白:文字基礎好為什麼不一定能寫好機關文稿,同時也明白下一步該怎麼做了。這裏不妨再來點形象的說法:如果說文學是一個愛說愛笑愛哭愛鬧的任性女孩,學術文章是一個一邊咳嗽一邊對真理窮追不舍的倔強老頭,新聞報道是一個擂著鼓吹著號到處跑來跑去的精壯小夥,那麼,機關文稿就是一個表情嚴肅、不苟言笑、揮舞著令旗叱吒風雲的將軍。這種比喻未必恰當,我想說明的隻是:文字必須適應不同文章的不同風格,這就同人們穿衣服一樣,不同的人須用不同的尺寸、款式和顏色,否則就會顯得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3什麼叫“知識恐慌”?文字秘書為什麼要有“知識恐慌”感?

答:所謂“知識恐慌”,指的是對於知識缺乏的一種恐懼、緊張感。有這種感覺其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惟其有“恐慌”感,才會自覺加強學習,以豐富的知識積累去戰勝這種“恐慌”。這一點,對於文字秘書尤為重要。細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沒有哪位“大手筆”不是由於勤於學習、善於學習而成才的;反過來看,沒有誰是不經勤奮學習、刻苦鑽研而成為“大手筆”的。所以,作為一名文字秘書,不能不重視學習,不能不具備多方麵的知識。不學不覺“恐慌”,越是勤學越覺“恐慌”,越是“恐慌”越逼迫自己勤學,這樣方能日有所進,終成大器。

機關文稿無論領導講話、重要文件、工作總結、調研文章等“大塊頭”文章,還是通知、批複、紀要、信息等“小塊頭”文章,都必然涉及到政治、經濟、曆史、哲學、文化、教育、法律乃至宗教、涉外、軍事、保密、統一戰線等多方麵的知識,每一門知識又包括了方針政策、專用術語、不同時期的任務與要求等大量具體的知識。如果缺乏這些方麵的知識,不僅材料寫不下去、寫不對路,還難免不說外行話,甚至還可能說錯話。比如,起草領導在民族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就不能不了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起草政法工作方麵的文件,就不能不熟悉有關法律法規包括必要的法律用語。這一點,對於黨委、政府文字綜合部門的工作人員尤為重要。因為你的職能在於“綜合”,而你的崗位所接觸到的材料、信息又不同於專業部門,所以必須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也許有的同誌會說,專業性會議上的領導講話和有關文件一般部門會起草好的,我們要懂得那麼多幹什麼?這話也不對,因為部門起草好的稿子也要先經秘書核稿把關再送領導,如果你對該部門的工作常識一無所知,核稿把關就無從下手,甚至還可能把對的也改錯了。更重要的是,如果領導對部門寫的稿子不滿意,要求秘書推倒重寫,而你百分之百是個“外行”,豈不是要幹瞪眼了嗎?

作為專業部門的秘書人員,也許你對部門工作的相關知識爛熟於心,但你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有關方麵的專門知識。因為一個部門的工作不可能孤立運行,而要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與其他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協調、配合運行。比如公、檢、法之間,財政、地稅、國稅之間,人民銀行與各商業銀行之間,行政執法部門與經濟主管部門之間,各專業部門與黨、政綜合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黨委各部門與政府各部門之間,都存在一種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協調運作的關係。各部門文字材料所遵循的原則、方向是否大體協調一致,實際上是衡量一個地方政令是否暢通、機關工作是否富有效率的重要標誌之一。如果各部門文秘人員不努力掌握多方麵的知識,僅僅知道或者僅僅強調本部門的工作和利益重要,寫起材料來各行其是,那就有可能出現政策打架、步調不一的現象,就會影響機關總體工作的有效運轉。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個人的知識是需要不斷充實和更新的。不充實,就會枯竭;不更新,就會過時。我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寫完一篇大稿子之後,讓神經鬆弛下來,有針對性地讀點書,看看有關報刊資料,心裏就會覺得充實許多。有時甚至會覺得:某篇稿子如果重寫一遍,肯定不是原來那個檔次。這就說明了知識“充電”的作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新潮迭起的情況下,新事物、新矛盾、新問題、新知識層出不窮,如果我們不注意不斷充實和更新知識,就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就難以勝任本職工作?為此,我們必須以一種強烈的“知識恐慌”感迫使自己:學習、學習、再學習!

4文字秘書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

答:作為一名稱職或者基本稱職的文字秘書,除了要掌握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和各種機關文稿的寫作常識外,還要重點掌握以下方麵的基本知識:

一是曆史知識。以史為鏡,可以知替興。忘記曆史意味著背叛,不懂曆史意味著淺薄。我們的民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認識、把握和繼承、利用。作為文秘人員,除非畢業於曆史專業,不可能都對曆史有全麵的、詳細的了解,但對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主要階段、主要曆史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重要經驗教訓等應有較清楚的了解,對黨史、建國以來的發展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史更應熟記於心,對地方史和有關專業史也應有所掌握。這不僅是拓寬知識麵的需要,也是勝任本職工作的需要。起草文稿很多時候會用到曆史知識,不少領導同誌發表講話也會運用有關史實,或用於探討事物發展規律,或用於闡釋某種道理,或用於印證觀點、警示世人,如果我們不懂得一定的曆史知識,常常會陷入對某個問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說清楚但說不清楚、想說透徹但說不透徹的窘境,文章就會欠缺深意和厚度而顯得單薄、幹澀。

二是理論知識。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實踐,而理論的運用又經常地、大量地出現於機關文稿中,所以文秘人員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論知識的貧乏必然造成思維的蒼白,甚至帶來是非觀念的模糊和政治立場的偏頗。因此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現階段特別要全麵、準確地領會和把握鄧小平理論,用這一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寫作。也許有同誌會說,理論都是些玄而又玄甚至使人厭煩的大道理,我們不是搞理論的幹嗎要學?學了用得著嗎?這話大錯特錯。首先,既然你在機關從事文秘工作,理論不能不學,政治不能不講,否則就要犯錯誤;即使別人厭學、不願學或者裝模作樣地學,但文秘人員非得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學不可。其次,說到用得著用不著的問題,關鍵看你怎麼用。不動腦筋,照抄照搬,當然沒用;空洞說教,脫離實際,當然沒用;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當然沒用;固守教條,缺乏創意,當然沒用。我們所需要的是,通過打牢理論功底,增強對實際問題的理性思考,學會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並以此貫穿於文稿寫作之中。

三是經濟知識。經濟建設是黨的全部工作的中心,包括起草文稿在內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起碼經濟常識的文秘人員能夠勝任本職工作。這對於黨委綜合部門和各職能部門的文秘人員尤為重要,因為黨委是對兩個文明建設起核心領導作用的,組織、紀檢、宣傳、統戰等各項工作無不與經濟工作密切相關,而客觀上,文秘人員接觸黨務工作多,接觸經濟工作少,但起草文稿又必然接觸大量的、多個方麵的經濟問題,所以在學習經濟知識方麵應比其他部門文秘人員更主動、更自覺一些。政府綜合部門和專業經濟部門的文秘人員似乎好辦一些,因為你天天都在和各種經濟政策、報表、動態乃至各種矛盾和問題打交道,但也有一個懂得多與少、深與淺的問題。概而言之,無論哪個行業的文秘人員,都必須努力學經濟、懂經濟。這包括經濟理論、經濟發展規律、經濟政策及常用名詞術語等,尤其要注意學習市場經濟理論和有關知識,把握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和特點;隨著我國加入WTO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還必須學習有關新理論、新概念和涉外經濟知識。有了這些知識,我們才能貼近改革與建設的實際需要,通過起草文稿為加快發展獻計出力。

四是科技知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和社會發展離不開科技,因而起草機關文稿也離不開對科技知識的掌握。要了解科技革命的曆史,了解科技創新對於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了解國內外高新技術發展趨勢,以適應推進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同時要積極掌握現代化辦公有關技能,使自己成為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新型人才。

五是法律知識。依法治國是黨中央提出的宏偉治國方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製的逐步完善,各種法律法規正日益廣泛地覆蓋全部經濟和社會活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也越來越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必需。因此,作為機關文秘人員,毫無疑問要努力學法、懂法,包括基本法和有關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即使不可能全部學深學透,也要盡可能地多學、多懂一些。這樣,起草文稿時才能體現依法辦事的原則,正確使用有關法律概念和規定,不至於出現與法律法規相悖的現象。當然,作為政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的文秘人員,則應學得更精、懂得更多一些,在學法、守法、用法方麵當表率。特別在對外經濟交往當中,很多關係需要依靠法律來調整,很多矛盾需要運用法律來解決,所以不僅單位負責人要懂法,文秘人員也應懂法,否則就可能給經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六是領導科學知識。文秘人員雖然不是領導,但所從事的工作是直接為領導服務的,就必須懂得一定的領導科學知識。領導科學所包含的內容很深、很廣,文秘人員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對最基本的內容,如決策要素、決策過程和決策實施方麵的知識,駕馭全麵、組織指揮、化解矛盾方麵的知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改進工作方法、提高領導水平方麵的知識等等,都應有一定的了解。隻有掌握這些知識,才能在起草文稿中全麵、準確地領會和反映領導意圖,才能在決策中當好領導的參謀助手。實際上,文秘人員天天與領導打交道,包括請示彙報、參加會議、陪同搞調查研究等,對領導的決策過程、領導方法和工作風格等方麵可謂耳濡目染,隻要你有“心”,這方麵的知識不難掌握。怕就怕“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不善於捕捉和積累這方麵的知識,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隔離於領導活動之外,僅僅從“做文章”的角度去考慮學什麼和思考什麼。

除上述方麵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必須掌握的知識,各部門也還有各自的專業知識,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學曆史可以使人深刻,學理論可以使人清醒,學經濟可以使人精明,學科技可以使人聰慧,學法律可以使人機敏,學領導科學可以使人成熟,一句話,有了這些知識,工作中就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當然,如果能懂得一些文學和音樂知識,那就更好了。

5文學和音樂知識對機關文稿的寫作有何幫助?

答: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離譜,文學和音樂這浪漫的玩藝兒難道與一本正經的“官樣文章”還存在什麼聯係嗎?難道可以在某篇講話稿或某份文件中來上幾句詩人式的“啊”呀、“哦”的抒情語言嗎?音樂的作用又從何談起呢?

首先我得說,具備了前麵所說的那些知識,對於起草機關文稿的確基本夠用了,但如果能懂點文學和音樂,則更有助於寫作,甚至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先看文學。文學知識在機關文稿寫作中的運用雖然不是主要的、大量的,但文稿質量的好與差,必定與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文學素養有關。寫作是需要有“靈氣”的,這種“靈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想象力和創造性。而文學的特點恰恰在於想象和創造,沒有想象和創造就沒有文學。所以,通過文學知識的潛移默化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擴大視野、豐富思維,使文章多幾分“靈氣”,少幾分“呆氣”。這是第一。第二,起草機關文稿雖然主要靠邏輯思維,但並不完全排斥形象思維,相反,恰到好處的形象思維可以為文章增色。如毛澤東同誌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預言中國革命勝利時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裏運用的即是文學中的比喻手法,顯得文采飛揚、氣勢如虹,令人神情激奮、信心倍增。第三,隨著領導同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領導已不習慣過去那種“觀點加例子”式的文章格調,而喜歡在某些文稿中運用一些與文學有關的東西,如某部名著、某個故事、某個文化名人、某段名人名言或古詩詞等。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有些文稿偶爾會出現“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之類的文學佳句,或用於表達某種信念,或用於鼓舞人心,或用於揭示某種道理,既有形象性,又有鼓動性,這種作用就不是一般的機關常用語言所能替代的了。可見,文秘人員的確應該懂點文學,讀讀中外名著,記記佳句格言,這對於提高思維能力、豐富知識涵養、提高寫作水平,必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