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李嘉誠 真財富存在於內心(1 / 3)

世界華人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是誰?

相信許多人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李嘉誠!

李嘉誠,這個名字在今天的香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財富的代名詞。好像“世界華人首富”這個頭銜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一般,除他之外,我們的心中再無其他合適的人選。

隻有小學文化的他,從學徒、工人做起,憑借自己的才識和努力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富豪,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功成名就之後的李嘉誠,廣種善緣,賑災、助殘、興學、濟困,在社會上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成為極少數沒有負麵新聞的富豪之一;而他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會晤,更為其人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富可敵國的李嘉誠盡管對公益事業慷慨大度,一擲億金……本人卻過著布衣蔬食的儉樸生活……所有這些對於我們普通人,都有著謎一般的吸引力。

2012年5月,李嘉誠分家產的消息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在遺產分配的問題上,李嘉誠根據子女的性格特點,選擇了老大守成、老二創業的傳統模式,再一次向世人展現了他超常的才智。

李嘉誠自成名之日起,就是萬眾矚目的對象。然而,李嘉誠究竟和禪有什麼樣的聯係呢?

◎苦難生活是人生最好的鍛煉

人出生之後為什麼會受苦?

佛教裏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

我們每個人都是哭著降生的。胎體從沒有光明、沒有空氣的母體中“擠”出,稚嫩的皮膚、肌肉和骨骼要被“壓縮”之後,方能見到天日,母親分娩時十分痛苦,胎兒也是如此。每個人降生之後,都要被成人粗糙的手掌捧著或者拍打,嬰兒的啼哭實在是由肉體的疼痛而引發的。這便是人生的第一苦:生之苦。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每個人生下來就注定要一步步變老、一步步走向死亡,“老”便是人生的第二苦。“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即便是曾經萬人莫敵的英雄人物,即便是曾經叱吒風雲的王侯將相,終究抵不過殘酷的現實,變得老態龍鍾、耳聾眼花,昔日的榮耀與今日的落魄,早年的意氣風發與今日的日薄西山,如此大的前後反差就如同一朝從天堂墜入地獄,其內心之“苦”可想而知。

人自從呱呱墜地便開始與病痛做鬥爭,小到感冒傷風,大到心血管疾病,不僅有身體上的痛楚,更有精神上的折磨。並且,伴隨著社會競爭而導致的神經衰弱、狂躁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亦非藥石所能醫治。人生第三苦,病痛之苦,每個人都無法逃脫。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這雖然是一種極為悲觀的態度,卻也道出了一個不變的事實——我們越是成長,便越靠近死亡。陸遊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死隻是一瞬間的事情,死後的世界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樣子,但是讓人感到“悲”的是自己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完,還有許多理想沒有實現,就這樣離去,心有不甘。陸遊沒有看到國家的統一,因而感到悲傷;我們普通人可能是沒有看到子孫後代長大成人,因而掛念;抑或是“壯誌未酬身先死”,沒能完成自己畢生的誌願,留下無窮無盡的遺憾。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沒有人清楚,但是人人都相信,死後將是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孤獨,而這正是人們所懼怕、所要逃避的。

你非常討厭一個人,可是他卻偏偏在你眼前晃來晃去;你恨不能他早點死,可是他卻活得“很健康,很活潑”。我們常常會想,老天是不是故意和我作對?我不喜歡的人,一個個幸福得要死;我喜歡的人,一個個生活悲催得要命。我很愛自己的家人,卻被迫與他們分離,一個人外出漂泊;我很喜歡自己的同學,卻無奈畢業的腳步太快,最終天南海北、天各一方。“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我們喜愛的、與我們親近的人,總是在不斷地離我們而去;我們不喜歡的、甚至是厭惡憎恨的,卻總是冤家路窄。這就是佛教中的“愛別離”與“怨憎會”之苦。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便有欲望,餓了啼哭是因為生存的欲望;我們長大了讀書、學習,是為了滿足求知的欲望;我們熱衷於做官,是因為對權力有欲望;我們喜歡聽音樂,是因為對美妙的聲音有欲望;我們不停地奮鬥、努力賺錢,是因為對名利有欲望。欲望讓我們進步,也讓我們痛苦。如果我想要喝奶,父母親人卻不在身邊,我便會饑腸轆轆;如果我想取得好名次,卻最終排名墊底,我便會垂頭喪氣;如果我想取得高位、名聲,卻最終身敗名裂,我便會懊惱不已;如果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卻最終在現實麵前妥協,我便會捶胸頓足。所求不可得,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即便可得,人又會有無窮無盡的欲望,最終盯著的始終是那些“不可得”的“美好”。

人生的前七種痛苦很好理解,每個人都“享受”過生命所帶來的這些痛苦。那麼第八苦呢?“五陰熾盛”,什麼是五陰?在佛學中,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它既包括人的肉體,更包含了人的感受、體驗、心理、精神,五蘊集聚,人才有了身,有了精神,有了想法。“熾盛”便是“火勢旺得厲害”。“五陰熾盛”的含義,便是說色、受、想、行、識共同構成了人的肉體和靈魂,可是人又被這五個方麵所迷惑,就像是幹柴一樣想要燃燒自己,進而導致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人生的痛苦。人生八苦之中,“五陰熾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總之,在佛教看來,“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然要承受苦難。人人都清楚,承受苦難並非人生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為了受苦來的。受苦隻是一個過程,或者說隻是一種手段。可是,通過受苦,我們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或者目的呢?

1928年,中華大地上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當時既有國民政府又有各地軍閥,中國的政治形勢並不明朗。也就是在這一年,李嘉誠在廣東省潮州市城內北門街麵線巷一戶書香世家出生了。生逢亂世,李嘉誠注定要比他人承受更多的苦難。

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因此李氏家族中人士人風氣甚濃,知書達理,在當地地位極高。年幼時的李嘉誠便喜歡上了讀書,在這樣一個飽受傳統文化熏陶的環境中長大,他自幼便與中國傳統讀書人一樣,秉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以此來光宗耀祖,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1939年6月,日本的侵華戰爭全麵展開,廣東也成為當時的抗日戰場。日軍的轟炸機不停地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潮州城數十年的和平局麵被打破,城內一片廢墟。對時局感到憂慮的李嘉誠父親,決定舉家遷往香港。於是,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穿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終於輾轉來到了香港。

由於過度勞累,父親不幸染上肺病。更雪上加霜的是,裝有他們行李的輪船中途失事,他們全部的財產都沉入海底。那一段時期,可以說是李嘉誠生活最困難的日子。身為長子的李嘉誠負責在家中照顧父親,而母親則要想辦法掙錢養家。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全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撿來的菜葉便是他們每天的主餐。

雖然家中的錢絕大多數都用來給父親看病,可是落後的醫療技術還是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1943年,父親撒手人寰,留下一個殘破不堪的家和三句話:“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這一年,李嘉誠剛剛14歲。

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輟學,開始四處打工補貼家用。由於小時候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這成為李嘉誠人生的一大遺憾。後來,他功成名就,開始在各地投資、捐款、興辦學校,目的就是想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為家庭貧困的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機會。

李嘉誠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起了學徒工,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泡茶、掃地。雖然在常人看來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職位”,但是李嘉誠每天都要工作15個小時,這對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磨煉。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家有名氣的大公司裏,這樣一個地位卑微的職員是不為人們所注意的,李嘉誠因此也飽受白眼。不過他在這裏並非一無所獲,名利場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給李嘉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漸漸悟得了一些社會交際的道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

其實,人類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是在與人打交道。甚至可以說,人活著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與人打交道。經商即做人,商道即做人之道。一個人要想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察言觀色”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種交際的方法,現在許多人都研究心理學,甚至提出在幾點比較適合商業談判、幾點比較適合感情告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察言觀色和利用這些技巧並無太大的差別。

雖然職位卑微,李嘉誠並未看輕自己。在鍾表公司工作的3年時間裏,他每天第一個到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雖然15個小時的工作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可他還是頑強地挺了過來。李嘉誠後來回憶起這段歲月時說:“我披星戴月地上班,萬家燈火時歸家。當時覺得,能睡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自己初入職場的這段經曆,讓李嘉誠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漸漸長成一個懂得了人情世故的少年,也為他在日後的商業活動中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埋下了伏筆。

許多人都知道,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是香港鍾表業巨擘中南公司的所有人,在舅父的公司上班,隨著自己資曆的增加慢慢升級,這是一條較為穩妥的路。李嘉誠也深知,“大樹底下好乘涼”,可是大樹也可能是妨礙種子成長的因素,大樹根深蒂固,吸取養分的能力自然要比種子強,因而要想在舅父的公司裏做出一番事業可以說非常難。天生偏愛冒險的李嘉誠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到社會上去闖蕩,拓寬視野,增長見識。17歲時,他辭去鍾表公司的工作,進入一家五金製造廠當起了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口中“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推銷,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正如前麵所說,人類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是與人打交道的活動,而推銷恰恰是這種活動的極致。兩個初次見麵的人,你怎麼樣才能在對方對你有所戒備的情況下,快速了解他的個人情況和需求,最終促成這次交易,這其中有著極其高深的學問。正如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所說:“推銷極富創造性,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是綜合了市場學、心理學、口才學、表演學等知識的一種藝術工作。所以,使用雙手的是勞工;使用雙手與頭腦的是舵手;使用雙手、頭腦與心靈的是藝術家;隻有使用雙手、頭腦、心靈再加上雙腿的才是推銷員。”世界上有許多傑出的成功人士都做過推銷工作,這並非偶然。

初入推銷這一行當,李嘉誠也十分緊張。每次出門前,他都要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反複練習,甚至走在路上也念念有詞,然後見到客戶再“照本宣科”地“讀”出來。有時由於過度緊張,許多想好的詞到了關鍵時刻卻一個也想不起來,在推銷中碰壁的事情時有發生。“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李嘉誠本著“笨鳥先飛”的想法,總是比別人多努力一點點,多觀察一點點。

當時,五金廠生產的是日用品,推銷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賣日用雜貨的店鋪,希望通過網點的代銷來提高自己的推銷量。李嘉誠則一直堅持向用戶直銷,在他看來,推銷商品隻是其中一個目的,真正要推銷的是自己。他不僅瞄準了酒樓旅店這些日用品消耗量大的地方,也不放過那些中下層居民區的散戶。他特別喜歡向老太太推銷這些日用品,因為他清楚,雖然老太太們的要求很多,但隻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出了一批。因為老太太們閑居在家,總是喜歡四處串門聊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正是憑借這種從小練就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李嘉誠不斷地刷新著自己的推銷業績,成了五金廠的中流砥柱。不過一年之後,他便辭職離開了五金廠。這是因為他在推銷的過程中,發現了塑料製品所蘊藏的巨大商機。

當時,塑料製品比較稀有,價格昂貴,隻有上層社會才用得起。李嘉誠預感到,塑料製品的大規模生產是遲早的事,與傳統的金屬器皿相比,塑料製品無疑具有更大的優勢。受當時一位塑膠褲帶老板的邀請,他加入了塑膠廠。塑料製品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這次“跳槽”,足以證明李嘉誠的遠見卓識。在塑膠廠,李嘉誠一年之內便憑借自己的推銷業績成為部門經理。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權負責工廠的日常事務。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豐富了李嘉誠的商業知識,也讓他結識了許多好朋友;塑膠廠的工作,讓他了解了塑膠製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一係列流程。這一切都為他以後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至於我們受苦的目的是什麼,李嘉誠是這樣說的:“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誠信當頭,無危不克

廣東開元寺有一位法號元寂的高僧年事已高,他決定找個合適的人來接替自己住持的位置。元寂和尚有兩名得意弟子:一寂和二寂。於是,大師把他們喊到跟前,對他們說:“我現在給你倆每人一袋稻穀,明年秋天以穀為答卷,誰收獲的穀子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兩個和尚領了稻穀,便到山下去耕田。轉眼間,第二年秋天便到了,一寂挑著滿滿一擔穀子來見主持,二寂則是兩手空空。元寂和尚當即宣布讓二寂繼承自己的衣缽。和尚們一個個麵麵相覷,“住持是不是老糊塗了,不是說誰收獲的穀子多,誰就是接班人嗎?”一寂也很不服氣。元寂老和尚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然後他淡淡地說:“我給一寂和二寂的穀子,都是用開水煮熟的。”眾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委,隨即心悅誠服,擁護二寂做了住持。

這是母親莊碧琴在李嘉誠經商遇到困惑時為他講述的一個故事,“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母親的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李嘉誠的心頭。

1950年夏天,李嘉誠憑借在塑膠廠積累的經驗,向親友籌借了5萬港元,在香港筲箕灣創建了“長江塑膠廠”,取意“不擇細流,浩蕩萬裏”,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憑借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和“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李嘉誠的小工廠成立之後業績蒸蒸日上。這幾次小小的成功,讓年輕氣盛的李嘉誠體味到了勝利的滋味,憑借著胸中的滿腔熱情,他開始擴大廠房、增加設備,將積蓄全部投入擴大再生產中。結果,這一冒進的舉動讓他飽嚐了“失敗”的辛酸。

由於擴張過快,加之設備簡陋、人員不足,許多訂貨合同都未能及時履行,工廠資金周轉開始失靈,虧損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情形下,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越來越嚴重的次品現象。於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延誤交貨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收原料費,客戶也尋找各種借口紛紛上門要求索賠。由於這次冒進,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幾乎到了倒閉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