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大衛·希爾伯特之母瑪利亞:“笨小孩”成天才
幼時的大衛·希爾伯特非但沒有顯示出他數學天才的一麵,反而顯得有些遲鈍和愚笨。他的母親沒有放棄他,而是耐心地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可以說,沒有母親,他的數學之路可能會更加的曲折和痛苦,是母親成就了這個世界級的數學大師。
瑪麗亞·特爾思·埃爾特曼,一個商人的女兒,有知識,有教養。她喜歡學習,願意接受新思想,她不僅懂得哲學、天文學,也對數學有很深的研究,尤其長期醉心於對素數的研究。對知識的學習和追求,使她成為知識豐富的人,也讓她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
希爾伯特(1862-1943),德國著名數學家。1880年進入柯尼斯堡大學,1885年獲博士學位,1892年任該校副教授,第二年晉升為教授,1895年到格丁根大學任教授,直至1930年退休。自1902年起,他一直是德國《數學年刊》主編之一。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的數學貢獻是巨大的和多方麵的。他典型的研究方式是直攻數學中的重大問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並從中尋找帶普遍性的方法。1900年,他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數學家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出了新世紀數學麵臨的23個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20世紀數學發展的進程。
重視對孩子的啟蒙教育
1862年1月23日,大衛·希爾伯特出生於德國哥尼斯堡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這個城市因為是著名哲學家康德的出生地而變得非常有名。希爾伯特的祖父大衛·菲爾赫哥特·勒貝雷希特·希爾伯特和父親奧托·希爾伯特都是法官,祖父還獲有“樞密顧問”頭銜。
母親瑪麗亞·特爾思·埃爾特曼是商人的女兒,是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她喜歡學習、願意接受新思想,她不僅懂得哲學、天文學,也對數學有很深的研究,尤其長期醉心於對素數的研究。之所以她對素數饒有興趣,是因為這些數與其他數相比,它們隻能被自身和1整除。對知識的學習和追求,使希爾伯特的母親成為知識豐富的人。當然,這也促使她能夠把孩子教育得更加出色。
希爾伯特的父母都非常崇拜康德,因此,他們對希爾伯特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也能成為康德那樣的大思想家。每年康德誕辰紀念日,希爾伯特都要陪伴母親去教堂瞻仰康德的半身塑像,教堂牆上有康德的一句格言:“世界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的燦爛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希爾伯特的心裏。
母親在希爾伯特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她為希爾伯特創造出崇尚知識、熱愛科學的良好環境。希爾伯特剛會走路,母親就向他講述了康德這位大哲學家勤奮、嚴謹的一生。
童年時的希爾伯特對母親講的話似懂非懂,但母親幾乎每年都要把康德的事跡向希爾伯特講述一遍,目的就是希望希爾伯特學習康德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希望他也能夠刻苦鑽研,崇尚知識,崇尚理性,像康德那樣。
當希爾伯特稍稍懂得一些事情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他做人的基本原則:守時、守信、守法、嚴謹、儉樸和勤奮。母親的教誨,伴隨著希爾伯特的一生。
遺憾的是,母親發現,已經4歲多的希爾伯特的語言能力發展得相當緩慢,常常複述不清事情,甚至連一件簡單的事情都要重複多遍才能說清。而且,她還發現希爾伯特的反應也很遲鈍。希爾伯特不僅沒有同齡兒童那種反應靈敏、機智和活潑,在音樂、繪畫、體育、動手等方麵更是缺少靈氣。
希爾伯特長到6歲多時,其他同齡的孩子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希爾伯特也吵鬧著要去上學。但是,母親認為,希爾伯特的智力發展緩慢,他沒有同齡孩子那麼聰明,如果讓希爾伯特去上學,學習成績不好,可能會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希爾伯特會覺得特別沮喪,這對希爾伯特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於是,母親決定,先不急於送希爾伯特去上學,她要通過自己的艱苦教育,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個智力正常的人。事實證明,母親瑪麗亞對希爾伯特的啟蒙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關於啟蒙教育,我國明朝末年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過:“習與性成,成性而嚴師益友不能勸勉,釀嚐重罰,不能匡正矣。”可見,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宜早不宜遲,一旦忽視了教育,形成了惡習,再糾正就會變得困難。所以,父母一定要盡早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切莫讓孩子惡習成性,到那時再教育就變得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