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海洋風貌(4)(3 / 3)

那裏有一座高高的燈塔,旁邊還有一座小屋,燈塔看守人就住在裏麵。

一天,看守人忽然聽見屋頂上響聲如雷,他吃驚地回過頭,還沒來得及鬧清是怎麼回事時,隻見一個黑色的怪物帶著嘛裏啪啦的聲響,穿透天花板墜落地麵。

看守人嚇壞了,他戰戰兢兢地走到那黑色怪物的麵前,簡直不敢相信,這竟然是一塊大石頭!搬搬挺重,稱稱則足有64千克。經過專家鑒定,斷定這塊石頭是被海浪卷到40米高的天空,再砸到看守人的房頂上的。

海浪的力量如此巨大,它能把50多千克的石塊拋到比10層樓還要高的上空,說起來還真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喧囂不息的海上波浪,確實具有千鈞之力。根據觀測,海浪拍岸時的衝擊力每平方米會達到30噸,大的甚至達到60噸,具有這樣衝擊力的巨大海浪,可以把1噸重的巨石拋到20米高的空中。

有人計算過,一個波高2米,周期5秒的海浪在1千米寬的海麵上至少可以生產2000瓦的電力;一個波高3米,周期7秒的波浪,在10千米長的海麵,可提供的電力達30000千瓦,相當於新安江水電站的發電量。而它卻可任你利用,決不會枯竭。

海浪對海上航行、海洋漁業和海戰都有直接的影響。巨大的海浪迫使航海停止、漁船歸港、水上的飛機進人機庫,水上作業無法進行。在大風前後,海洋裏的魚類往往密集成群。捕魚時,掌握“搶風頭,趕風尾”常能取得可喜的漁獲量。在海軍布設水雷時,也要了解海浪狀況,否則,巨大的海浪往往會拉斷雷索或破壞水雷。因此長期積累大量海浪的資料並進行計算分析,從而預報某些海區的風浪、湧浪,就成為海洋科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了。

我們知道不隻是風或氣壓劇變能引起海麵異常升降,使海水做巨大的運動。海底或海岸附近的地震、海底火山爆發,都可以使得海水奔騰起來,這種規模巨大的海水運動,人們稱之為“海嘯”。

1960年5月22日,智利中南部發生地震,所產生的波浪,在智利沿海平均波高為10米,最高達25米。當時,日本接到了地震的預報,但是,他們認為地震發生在南半球的智利,日本離智利17000千米遠,不會有什麼災害,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沒想到過了21個小時,正當人們休息之時,排山般的海浪猛撲過來,僅在日本東海岸岩平縣的野田灣一處,就有100多人斃命,5000餘間房子被衝走或損毀。

海嘯給沿岸的居民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災難。在過去被認為是“天災”,是無法抗拒的。今天已經可以通過人造衛星對海嘯和其他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可以根據天氣預報采取更為有效的防禦措施,把它們帶來的災害減少到最低的。

當大洋中的海水有規則地運動時,就形成了海流。有人把海流比作海洋中的河流。雖然同是水的流動,但與陸地上的江河細流比較,陸上江河以陸地為兩岸,而海流的兩岸仍是海水,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出海流的。海流是曆代航海家在對海洋的不斷探索中發現的,近代海洋學家根據前人的資料,繪製出了比較精確的大洋環流圖。

海流的形成

因為大洋中的海流多受大氣洋流影響而產生,所以海風就成為大洋表層海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赤道和低緯度地區的氣溫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低氣壓使兩極寒冷而凝重的空氣受熱膨脹,形成冷風,從兩極貼著地球表麵吹向赤道,而熱風從赤道升人高空向兩極流動,這樣就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流動氣環。這種空氣的不斷流動,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風。由於受地球自轉等因素的影響,原本正南、正°C的風向發生了偏移,在地球表麵形成了風帶。在廣闊的大洋海麵上,風吹水動,某處的海水被風吹走了,鄰近的海水馬上補充過來,連續不斷,形成海水流動。這種由風直接影響產生的定向海水流動叫做風海流。

一般來說,我們生活的北半球,赤道附近海域熱輻射較強,一年四季形成強勁的東北信風;而在高緯度地區,則終年勁吹西風。在這兩股強勁信風的共同作用下,大洋海水向西流動,形成北赤道流。它橫跨太平洋,全長1.4萬千米以上。在大氣環流作用下的大洋環流,又有暖流和寒流之分。暖流的海水溫度比周圍海水略高,寒流反之。在暖流中,有兩支特別強大的海流,它們分別是太平洋裏的黑潮和大西洋裏的墨西哥暖流,又稱大西洋灣流。

海流猶如人身體裏的血液,大洋環流就像人體內的“大動脈”,而淺海水域中的海流,則像人體裏的“毛細血管”。大大小小的海流,循環不絕,把海水從這一海域,帶到另一海域;把底層的海水,提升到表層。

不同形式的海水流動,維持著海洋的能量與生態平衡,而大氣、海洋間的能量交換,貝調節著全球的氣候變化。

南極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