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父親賀敦是北周的一名大將,因武功卓著而聞名,立有大功。因為賀敦對朝廷賞賜不公心懷不滿,便口出犯言,結果被權臣宇文護逼令自殺。臨刑之前,他把兒子賀若弼叫到跟前對他說:“我決心要平定江南,但是這個想法沒有成功,你要成就我的這一誌向。我因為口舌之禍而遭誅殺,你今後說話不可以不加考慮。”為此,他拿起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了血,以此來告誡他今後說話要慎重。
賀若弼年輕的時候慷慨、正直,胸有大誌,矯健勇敢,精熟騎馬射箭,能寫文章,博覽書史,在當時很有名望。北周齊王宇文憲聽到這些,非常敬重他,召他做自己的記室參軍。不久,又封他為當亭縣公,升任王國內史。後來成為隋朝的要官。
剛開始的時候賀若弼還能記住他父親的話,經常以“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來提醒自己,遇事三緘其口。可隨著他在隋朝功勞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親的告誡忘到腦後去了。同父親一樣,他也因對朝廷封官不滿而大發牢騷,被免去了官職;他不接受教訓,反而怨言更多,於是被逮捕入獄,隋文帝斥責他道:“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在下麵散布說這兩個人隻配吃幹飯,這是什麼意思?”
有人因此奏請將他處死,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免他一死,但一針見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犯: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的心太猛;目無君上之心太猛。”
這的確是賀若弼的致命之處,同僚有功他妒忌,同僚升官他不服氣。有一次,皇太子楊廣同他談起朝中幾位傑出將領,問他:“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個人都是良將,他們的優劣如何?”賀若弼口無遮攔,毫無顧忌地回答:“楊素是員猛將,但沒有謀略;韓擒虎是員戰將,但不會帶兵;史萬歲是員驍將,別的本領平常。”
楊廣問:“那麼誰可以稱之為大將呢?”
賀若弼深深一拜說:“這就要看殿下的眼光了。”
他自以為比別人都高明,貶低一切,殊不知這樣一來,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楊廣的戒心。後來楊廣當了皇帝(即隋煬帝),對他便十分疏遠。
最為致命的要害還是最後一個“目無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戰役將要開始時,他便對人說:“江南倒是不難平定,可誰知道將來會不會出現‘飛鳥盡,良弓藏’之事呢?”明顯地表示了對隋文帝的不信任。
還有一年,他隨從隋煬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設置了一個可坐千人的大帳,來招待少數民族首領。這事其實和賀若弼毫無關係,他又在私下裏評頭品足,亂發議論,說皇帝太奢侈。這事被人告發,他被處以死刑,重蹈了父親的覆轍。
賀敦因口舌之爭而遭誅殺,留給兒子的是血腥的教訓。我們在慶幸賀若弼“得以豁免”的同時,更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從察言觀色中,可以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話該不該說,要注重自我把握和控製。
當今世道,極為複雜,沒有機智權變的能力,極難應付。而趨利避害又是人的本能。這就要求我們要明察秋毫,耳聽四方,深思熟慮。正如在職場麵試時,隻有隨機應變,相時而“言”,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