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呢?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很顯然,就孟子看來,作為一個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卓爾不群的意誌、操守以及骨氣,隻有具備以上品質的人才能稱做是大丈夫。東漢的陳蕃也說過:“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多有氣魄的一句話啊。陳蕃認為,隻有那些能夠橫舟滄海、能夠立馬昆侖且誌向高遠、豪情萬丈之人,才是大丈夫,也就是說大丈夫與那些婆婆媽媽的瑣事是完全沾不上邊兒的。趙溫說:“大丈夫當為雄飛,焉能雌伏!”很明顯,趙溫眼中的大丈夫就是能做大官的人。趙溫之前的職務就是一個郡丞,可能是嫌這個官兒實在太小,他說完上麵那句話就直接辭職了。後來,經過自身努力終於累拜司徒、錄尚書事,圓了自己做“大丈夫”的夢,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東漢梁竦則認為:“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食廟,不然,閑居可以養誌,詩書足以自娛。”這個理解與趙溫的就不太相同,可以說底氣有點不足,充滿了自我安慰的味道:咱做不了大官也沒關係,讀讀各種詩書修身養性一下也可以說是大丈夫。但不管是趙溫還是梁竦,和漢高祖劉邦比起來那可就差得遠了。劉邦年輕時曾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外出視察時的儀仗,那時他讚歎道:“大丈夫當如是也!”這句話多含蓄、多自信啊。根據劉邦的想法,什麼叫大丈夫?秦始皇那種層次的才算,隻有帝王才算是大丈夫,其他的完全不足論也。可三國時期好讀書的李謐可不這麼認為,他就曾經感歎過:“丈夫擁書萬卷,何暇南麵百城!”對李謐來說,你隻要給他足夠的書讀,就算拿個皇帝的位置給他,他也不樂意換。由此可見在李謐的心裏,一個擁有學問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對此,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有自己的見解:“敦詩說禮中軍帥,重士輕財大丈夫。”在白居易看來,一個人是不是大丈夫與他所處的地位、職務的高低以及權力大小都無關係。一個真正的大丈夫也許不能做到頂天立地,但他一定是禮賢下士、仗義疏財之人。曆史總有驚人的巧合,明朝的文人王維寧的見解與此似乎就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維寧的視角非常獨特。他認為:“丈夫在世當用財,豈為財用。”說白了就是作為一個大丈夫,一定要既能掙錢,又會花錢,絕對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一個活得瀟灑的人才稱得上是大丈夫。王維寧是這麼說了,他也這麼做了。他的百萬家財每天都用在吃喝玩樂、招待賓客上了,等到錢都花光之後,王維寧就在一個月光清幽的晚上瀟灑地跳河自盡了。比起王維寧對於“物質”的偏愛,東晉的桓溫似乎偏重“精神”方麵的價值,他曾說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在桓溫的意識當中,所謂大丈夫一定要是一個活得轟轟烈烈的人,出人頭地是必須的,至少也要幹點名堂出來。為了達到這點,可以利用任何手段,甚至是不惜一切、不計後果,總之就是要出名,至於好名還是壞名就無所謂了。從這方麵來看,桓溫對於“大丈夫”的定義真的是很另類啊。這還不算什麼,還有更另類的,北齊的開國君主高歡就認為:“飲高歡手中酒者大丈夫,卿之為人,合飲此酒。”多有個性啊,隻有喝過他杯中酒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也可以說,隻有大丈夫才有資格飲他的杯中酒。完全依照他的喜好來評判一個人是否是大丈夫。很明顯,強權下的標準似乎不能當做客觀標準來使用。三國時期的關羽最反感的就是這種權力者的囂張。劉備曾經封關羽與黃忠分別為他的前將軍與後將軍,關羽知道之後很生氣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關羽認為是不是大丈夫得有硬性指標才行,也就是貢獻、實績以及資曆,這一切都不能依靠一個封號來肯定,也不能因為劉備你最大就能隨便賞賜個官銜什麼的來決定我是不是大丈夫。從這個方麵來講,關羽會鬧脾氣並不奇怪,看似不全在理,但也的確情有可原。
那麼,究竟何謂大丈夫呢?明朝陳繼儒的概括似乎最具有代表性與總結性。他說:“放得俗人心下,方名為丈夫。”就陳繼儒的理解,一個人無論是做什麼工作,隻要是用正當的方法追求自己的目標,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就沒有什麼不好,隻要放下貪婪之心,就能成為大丈夫。李敖也有自己的大丈夫標準:意誌堅強、從容、有自信、有骨氣、有頭腦、負責任。能做到這幾點的方可稱為大丈夫。
◎骨氣十足
因為你們恨我入骨,要是有人來看看我李敖就在這裏,你們看到我終究露著骨氣,所以,你們永遠可以看到我的骨頭,我的骷髏在這裏啊。
——李敖
這句話是李敖在一次演講會上說的,在那次會上,他同意將自己的遺體捐贈給台灣大學的附屬醫院,對此,李敖隻有一個要求:“最後,我這個骷髏,我這個骨頭架子啊,要給我吊在你們台灣大學的醫院裏麵的骨科。”當時的骨科主任韓毅熊醫師就很奇怪地問李敖為什麼要這樣做,於是李敖就把開篇那句很有骨氣的話扔給了他。
前麵也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而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的這種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氣,一般代表了一個人的氣質或是涵養。有的人容易發火生氣,動不動就亂發脾氣;而有的人則渾身充滿俠氣,與人交往非常講究義氣。有的人喜歡意氣用事,做事時通常血氣方剛,得意的時候會意氣風發,但事情的發展如果不如意便會怒氣衝天;相反,有的人能夠沉得住氣,這種人在處世時能心平氣和,但是需要維護正義時,又會有正氣凜然的氣勢。而骨氣則要求人們做人一定要不唯唯諾諾,也不卑躬屈膝,要能挺起腰杆做人,讓自己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通常一個有骨氣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敬,即使這個人一無所有,但是就憑他那身傲骨也絕對不會被人看不起。要知道人窮誌不短,哪怕還剩一口氣,也要活出個人樣來。文天祥詩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盡管他被囚禁在地牢之中,受盡非人的折磨,而元朝也多次派人來勸降他,承諾他隻要低頭認個罪便能有高官厚祿,但他仍然堅決拒絕,最終被殺害。這就是有骨氣的典型代表。頭可斷,血可流。但就是不能低下自己的頭!還有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的一位才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可就是懷才不遇,沒有人看出他的才華,最後因為家境實在困難隻好出賣自己的字畫以此來維持家裏的生計。他每天都在家門口擺上一個書畫攤,當場為有需要的客人寫字作畫,每天都有很多人圍觀,非常熱鬧。這個人有個規定,也算是明碼標價,就是一副對聯價值五文錢,一副匾額價值十文錢,一幅畫則需要一兩銀子。每當沒有什麼生意的時候,這位才子就會在書畫攤旁邊彈琴或看書。一次,一個極富正義感的官員經過他的書畫攤,被他的琴聲吸引,於是便循聲而來,一開始這個官員還以為是哪家的書香門第,結果沒有想到居然隻是個靠賣字畫維生的窮小子。但是,這位官員很快就被這個窮小子的字畫迷住了,這個官員以前還沒見識過風格如此灑脫飄逸的字畫。於是他打算出錢買下幾幅字畫,回去可以好好地欣賞觀摩。出於對這個窮小子的同情,官員雖然隻買了幾幅早已畫好的字畫,卻給了他整整五兩銀子,並讓他不用找零了。但是這個才子不幹了,他固執地把多餘的錢又退還給了這個官員。官員心想,天底下怎麼還會有這麼傻的人,給錢他都不要。該不會是他裝的吧?於是官員想要試試這個窮小子,他趁那個才子不注意的時候故意把自己的錢袋落在他的書畫攤上,然後馬上離開了。還沒走多遠,官員就聽見後麵好像有人在叫他,回頭一看發現正是那個賣字畫的窮小子。才子把官員的錢袋還給了他,至此,官員終於相信這個窮小子不是在裝樣子,於是他不僅為這個才子的才氣所感動,更被他的骨氣折服,決定要幫這個窮小子一把。等這個官員回到家之後,他請了許多當時的社會名流來一起鑒賞他剛剛買回來的那些字畫。一開始那些達官貴人都認為這些字畫是這位官員的作品,全都讚不絕口。等到最後官員說出了真相,所有人都驚訝不已。於是在這個官員的大力宣傳之下,這位才子開始結識許多社會名流,逐漸地一傳十、十傳百,才子的名氣可以說越來越大,最終位列江南四大才子的首位。而他就是唐伯虎。所以,世上之人都應該努力培養一下自己的氣質,尤其在做人方麵一定要講究一點骨氣。如果一個人沒有骨氣,無論走到哪裏,都沒有辦法擺脫那種被奴役的性格,這樣自然就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因此,一個有骨氣之人,自然就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那種人格特質,總有一天他也會因此發光發亮,唐伯虎就是如此。大家應該都聽過餓死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是講一個窮人快要餓死了,但是無論如何他也不肯吃別人扔給他的一碗飯。因為那碗飯明顯不是善意的,而是帶有一種蔑視的感覺,對付蔑視的最好辦法就是表現出更加蔑視的態度。施舍飯菜的那個人擺出一副慈善家的臉孔,然後隨便吆喝一聲“喂,來吃!”這種態度和架勢就好像喂狗一樣,但凡一個有骨氣之人都會受不了。如果那個窮人吃了這碗施舍的飯,他以後的日子隻會更加不好過,因為他不僅要受到肉體上的折磨,同時還要加上精神上的折磨,與其這樣還不如餓死算了。沒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就像文天祥一樣,與其苟且偷生活一世,倒不如轟轟烈烈氣壯山河地死去。人要為自己的尊嚴以及自由而戰,就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鬥米折腰。
人活在這個世上,就是為了一口氣,骨氣是做人所不可缺少的,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際遇都不盡相同,但也不能為了一些身外之物就將自己堅硬的骨頭化成一堆軟綿綿的猶如棉帛一樣的東西。骨氣硬朗之人,哪怕淪落到一無所有的地步,也照樣能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甚至佩服到淋漓盡致。有骨氣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一定要讓自己充滿骨氣,這樣的人不會不勞而獲,也不會收取任何無功受祿或是來路不明的財物。就算這些東西價值連城他們也不會破壞自己的原則。而有骨氣的人更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能要,也絕對不能收,絕不能輕易向他人索求物品,也不能出賣原則讓自己沒有骨氣地活著,一句話:絕對不可以毫無骨氣地向他人乞求或是利用各種方法向他人索要。乞求或索要,這些都是沒有骨氣或是軟骨頭的表現。既然做人那就要做得有價值,要活出意義來,這樣才不枉生而為人。要有骨氣地做人,還要有骨氣地活著,這樣能讓自己的短暫一生更有意義。古人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榮譽與財富都是沒有意義的,唯有骨氣例外。而李敖到死也不忘記骨氣的精神也當真令人佩服啊。
◎自我煉鋼
人總該有些意誌力,意誌力可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誌力可促使自己有一種豪邁氣概,一種殉道氣魄,一種“本不植高原,今日複何悔”的浩然胸懷,一種大丈夫的勇敢與從容,一種好漢硬漢的堅苦卓絕(堅忍)。苦其心誌是一種男子漢的必要磨煉,磨得過的人,愈堅強;磨不過的,愈狼狽。這是男子漢的升等考試,要硬碰硬才成。人不論如何軟弱,也得有一些起碼的信仰,要維護這些起碼的,總得有一些犧牲精神,一些決絕精神。
——李敖
李敖是個意誌力極為堅強的人,從他入獄兩次也不耽誤學習和工作,即使一百多本書裏有九十六本被禁也依然繼續寫作就能看出來。台灣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這樣評價過李敖:“像我這樣一個意誌堅強的人,或者被許多人稱為‘絕對自信’的人,都沒有能力讓自己成全出像李敖這樣一個徹徹底底的生命力。”由此可見,李敖這種堅忍不拔、意誌堅強的性格已經算是非常出名了。究竟什麼是意誌呢?心理學家已發現它既不是筋肉的一種,但也不完全屬於心靈上的一種能力,它可以說隻是一種我們用來達到生活目標的工具之一。每一個人都是有意誌力的,隻是程度不同,因為每個人無論想要達到哪一種生活目標,或多或少都是需要意誌力的。有很多人都知道一些忍耐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夠讓他們應付困難,讓他們不被快樂或享樂所引誘,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意誌堅強的人,與意誌薄弱的人相比,這樣的人一定能更有才能。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意誌薄弱的人呢?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人知道不飲酒是有益於健康,但是他仍然不能抵抗一些含有酒精的飲料,甚至是不能控製自己不喝酒,這樣的人就是意誌薄弱的人。意誌薄弱的人對於生活中一些“正軌”的事不能專心做。應該努力工作的時候,他們卻在想著其他縹緲的事,總之,這樣的人在生活上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或目的,就算有也隻是個空想。那麼,什麼東西能使人意誌堅強?什麼東西又能使人意誌薄弱?意誌到底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才有的呢?為什麼意誌薄弱的人就算訂了良好的計劃也沒有辦法去實行,而意誌堅強的人不需要有什麼決心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呢?原來人可分為“正”和“反”兩類。“正”的這一類,被我們認為是正常的,而“反”的一類則是在某些行為方麵有些異常的。屬於“正常”這個範疇的人,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方麵,都是成熟的;而有些異常的人,他的身體方麵雖然已經長大,但是精神方麵卻沒有。正常的人都清楚自己的義務與責任是什麼;但是有些異常的人,他們總是想逃避屬於自己的義務、避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正常的人大多數都是有堅強意誌的人;而異常的人,大多數都是意誌薄弱的。但是,經過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意誌被認為很薄弱的人,其實也有意誌堅強的時候,程度甚至比那些意誌被認為是堅強的人更高。這話聽起來也許很奇怪,但是不要驚訝,我們可以來看個例子:有一個年滿6歲的小孩,他在從出生到現在的6年生活中沒有親自做過任何事情,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服侍,他自己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束手無策的人。而6歲之後的生活中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麵對什麼事情,隻要一向周圍表示自己對某事束手無策,他的父母、老師或者是朋友,就會來幫助他解決他感到的困難的所有問題,於是他用這種方式一直生活到成年,直到他25歲了,他還沒有承擔過任何責任,因為所有應該需要他負的責任都被別人替他承擔了去,所以隻要他一遇到困難的問題,他就表現出自己能力方麵的薄弱,於是很多人都認為他意誌薄弱,且優柔寡斷。但是,他真的是意誌薄弱嗎?恐怕不是。如果按照他的生活目標來判斷,他的意誌完全不薄弱,因為他對於讓別人來幫助他對付困難事情的意誌是十分堅強的,隻要遇到困難的事情他都一定會堅持讓別人來幫助他。所以說他並不是意誌薄弱,隻是他的意誌堅強用錯了方向。那麼要怎樣才能把一個我們認為的所謂意誌薄弱的人改變成為一個真正的意誌堅強的人呢?那就是讓他深刻了解自己的缺點,如果一個被我們認為意誌薄弱的人能夠真正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裏,那麼他一定會尋找一些比平常自己心中所設想的困難更困難的問題,然後自己冒險去解決這些問題,自然而然地就會逐漸變成一個我們所說的意誌堅強的人。大多數人之所以會輕視意誌薄弱的人,主要是因為意誌薄弱的人著實是有點損人利己。因為本來需要他們自己來承擔的責任他們卻要別人來幫他們承擔一切,明明自己什麼也沒做,卻還要與意誌堅強的人一起享受同樣的快樂生活,這樣的確會讓許多人心理不太平衡,如果這種意誌薄弱的人始終不能覺悟,一定會有一天,將不會有人為他們承擔責任,那時他們又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