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史》reference_book_ids\":[711793208143433219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按姓氏筆畫為序)
丁建弘1936年生。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德國曆史的教學和研究。曾作為洪堡學者留學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後在德國基爾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斯圖加特大學、美茵茨大學等高等院校任客座研究員或客座教授,回國後創建杭州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要著作和譯著有《德國通史》《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主編)等多種。曾任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
孔遠誌1937年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語係教授、博導生導師。長期從事印度尼西亞語言和曆史教學與研究,主要論著有《印度尼西亞語發展史》、《鄭和與印度尼西亞》(印尼文)、《印度尼西亞文體學》《印尼華人穆斯林的曆史》(印尼文)、《中國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與馬來國家》(馬來文)、《中國穆斯林鄭和訪問印尼群島揭秘》(印尼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化探析》,《印度尼西亞文化與社會》(合著)、《蘇加諾·中國·印度尼西亞華人》(合編)等。發表中文、印尼文和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王立新1966年生。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學博士。主要從事美國對外關係史、中美關係史和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民族主義運動(1904-1928)》《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王邦維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及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佛教語言、文獻和文學的研究。著有《佛經故事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唐高僧義淨生平及著作論考》等,參與撰寫《大唐西域記校注》。在國內外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書評數十篇。
葉奕良1936年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伊朗學和波斯語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譯著和論文有《伊朗通史》(譯著)、《波斯語-漢語詞典》(主編之一)、《關於〈元史〉中“質孫服”等的探討》等,並主編3本相關學術領域論文集。2000年曾獲由伊朗總統親自頒發的獎項,2005年被正式授予伊朗“名人堂”成員的稱號。
李明濱1933年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俄羅斯語言文學、中俄比較文學和俄國國情學研究。著有《中國文學在俄蘇》《中國文化在俄羅斯》《中國與俄蘇文化交流誌》《托爾斯泰及其創作》《俄羅斯文化史》《俄羅斯文學史》主編有《世界文學簡史》《俄羅斯二十世紀非主潮文學》《獨聯體國家文化國情》等。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仲躋昆1938年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阿拉伯語言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編著有《阿拉伯:一千零二夜》《阿拉伯現代文學史》等,譯著有《淚與笑》(紀伯倫)、《庫杜斯短篇小說選》《阿拉伯古代詩選》等。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會長、中阿友協文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譯協文藝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會員、阿拉伯作協名譽會員等職。2005年獲埃及高教部表彰獎。
湯重南1940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日本史和中日關係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日近代化的比較》(合著·日本版)、《日本通史》(合著)、《日本帝國的興亡》(主編之一)、《日本文化與現代化》(合著)、《日本文明》(合著)、《中國的中日關係史研究》(主編之一)和《日本軍國主義論》(主編之一)等。
何芳川(1939—2006)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世界近代史、東方曆史、環太平洋地區史和中外文明交流史教學與研究。曾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校任高級訪問學者和客座教授。日本櫻美林大學榮譽博士。主要著作有《崛起的太平洋》《澳門與葡萄牙大商帆》《中外文明的交彙》(香港版),《太平洋貿易網500年》(主編)、《非洲通史·古代卷》(主編),《世界曆史·亞非拉近代部分》(合著)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曆史學係主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專家組副組長等職。2006年6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