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語罕小傳 §§§(一)革命種子的萌芽(2 / 2)

1887年(光緒十三年)的夏天,伴著風雨雷聲和動蕩的時局,一個小生命在正陽關鹽店巷誕生了,他就是高語罕。

語罕家也算是官宦世家,有詩書傳家的傳統。5歲的時候,他就進了正陽關鹽務總局開辦的義塾讀書,教書先生就是他的父親。小時候的高語罕聰明俊秀,又得父母嚴格督促,很快就熟讀了四書五經,還練就一筆好字,經常得些紙墨筆硯的獎品。

正陽關同安徽其他地方的風俗一樣,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訂親事,否則會被人家看不起。到了10歲之時,父母為他訂了娃娃親。可就在訂親不久,在正陽稅關任賬房的祖父去世了。語罕的父親是個忠厚老實人,稅關主事者就讓他接辦稅關賬房的事情。

此時的語罕已經把《詩經》、《尚書》、《論語》、《易經》、《唐詩三百首》念得爛熟,由於父親無法再親自授課,他就轉隨正陽關另一個老師程二夫子讀書,學習八股文。不上一年,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以及“蜂腰格”、“鶴膝格”等式樣都學會了。

1898年的一天上午,11歲的高語罕提著水壺上街泡開水。早市上熙熙攘攘,頗為擁擠。突然,前麵的人群迅速向兩邊分開,喝道的聲音從人叢中破空而來。語罕呆呆地站在茶館門口,看見幾乘大轎從麵前經過。

大街上人們都在議論:“那頭頂轎子就是總辦小姐。”“革命黨!革命黨!這位總辦小姐的丈夫是個革命黨!前天在北京城造反,被皇帝拿著了,就地正法!這位小姐去南堤祭奠哭靈咧!”

原來正陽關督銷總辦的女婿叫林旭,是個新科舉人,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黨。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後,下旨將譚嗣同、林旭等六人逮捕殺害,這就是戊戌政變的六君子。總辦在南堤設了祭壇,讓他女兒去朝北望空遙祭。

後來,高語罕覺得這天是一生中最可紀念的日子,因為他在這天第一次聽見“革命”這兩個字。

1900年,高語罕13歲了。有一天,他剛從鹽店巷出來,就碰到一群人跟著幾個外國女鬼子(這是當時稱呼一般外國人的口頭語),從南往北走。後邊一群人在亂喊:“打洋鬼子呀!”、“大師兄,紅燈照……”、“扶清滅洋,義和團……”。

原來,這幾個外國人是在潁州、霍邱、潁上一帶傳教的天主教牧師,因為北方義和團的風波從京畿開始,一直蔓延到直隸、山東、河南諸省,洶湧的浪潮也波及江蘇、安徽的北部。這些傳教士原本想離開教堂逃回上海。但是想回上海,隻有經過正陽關,取道浦口,渡江到南京,才能脫離險境。

那些群眾的笑罵聲給高語罕留下了深深的“滅洋”的印象,也就是“反抗帝國主義”的印象。

30多年後,高語罕回憶,“兒童時代的情形,都成了模糊不清的恍兮惚兮的影子,隻有這兩件事,還是宛在目前,情景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