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之大,事物如此紛繁複雜,任憑一個人如何學習,也隻能學到九牛之一毛,因此,麵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我們應當心存敬畏,心懷謙謹,而不是盲目地自高自大,自吹自誇。一個人的知識相對於所有的知識來說,所占比例很小,非常容易遇到不在自己領域內的事物,自高與自誇的人會不懂裝懂地指手畫腳一番,而謙虛謹慎的人則會有意識地將這知識納入自己的腦海之中,從而得到進步。兩種做法,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第十節 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老祖宗說話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走到窮途末路的人,應當看他當初的本心是怎麼樣的;所謂功成名就的人,要看他最後的發展是怎樣的。
過來人的故事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下台後,司馬光執政,將新法全部廢除,王安石變法失敗。反對變法的舊黨成員紛紛彈冠相慶,奔走相告,認為以王安石為首的“邪惡勢力”終於土崩瓦解,值得慶賀。
有一個舊黨官員提了一壺好酒上好友家慶祝。到其家中後,舊黨官員人未進屋,笑聲就傳進了廳堂:“速來開門,有好事。”
友人趕忙開門將其迎進,問:“什麼好事?是撿了金元寶,還是新納了一房小妾?”
舊黨官員“啐”了他一口,笑罵:“你這家夥,嘴裏就蹦不出個象牙。”
友人哈哈一笑,說:“好了,說吧,無事不登三寶殿,你該不會是為了那個‘拗’相公去職而特意來我這慶賀吧?”
舊黨官員一拍手,道:“不錯不錯,正是為此而來,此實乃天大喜事,當可浮一大白。”
友人請其坐下,自己也在對麵坐好,感慨地說:“真是想不到啊,當初一手遮天、得意滿滿的人,卻也有失勢的一天。”
舊黨官員笑說:“誰說不是呢,當初他鼎盛之時,我就說過,其新法背離天道,肯定無法長久,現在這不就應驗了嗎?”
友人點點頭說:“其實,若是撇開政治上的一些因素,上溯其變法本心,卻也未必是壞意,譬如青苗法、募役法之類。”
舊黨官員嘿然一笑:“如今他已然失勢,證明了即使本心甚好,但執行中卻背離本心,最後也是不得善終的。”
友人歎道:“若非如此,也不至於在功成行滿之時失敗了。”
舊黨官員不滿道:“你可是在同情他?”
友人搖頭說:“非也,我隻是在想,如此厲害的一個人尚且會一朝傾倒,如今我等眾人亦是處於功德圓滿的境地,是否將來也一樣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到時候又會不會有人談論我等窮途末路之事時,上溯我等的本心呢?”
舊黨官員聞言也陷入了思考。
點|睛|智|慧
一個人走到窮途末路,要回溯他的本心,看他最初的用心有無錯誤,或者是否在做事過程中用心發生了改變。有很多成功的人,先是經曆了成功,隨後的一些行為就漸漸偏離本意了,而若想讓成功經久不衰,無非就是能夠堅持好的本意,並一直保持下去。
而在成功後,也需要時時謹慎,若是得意忘形了,則很可能爬得高而摔得狠,最終落得個慘淡下場。
第十一節 事急從權的應變之道
老祖宗說話
結纓整冠之態,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之救死扶傷之日。
譯文:事態緊急、焦頭爛額之時,就不要去在意衣冠是否整潔;人命關天、救死扶傷之時,也不要墨守成規。
過來人的故事
有一名衙役,經過多年苦熬,終於混上了一個捕頭的職位,心態一下子就變得不同了,都說底層混久了的人,一旦手中有了點權力,便會可勁地顯擺,這位新科捕頭也不例外,製服常常整理得一絲不苟,處處體現出自己的威嚴。
某天夜裏,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打更的已經敲完三更的鑼,突然,靜夜中傳來一聲嚎叫:“走水了,快跑啊。”
不一會兒的工夫,小小的縣城整個就被驚動了,原來,城中一家布莊不知為何起火了,火勢凶猛,已經蔓延至周邊店鋪。離得近的人們紛紛奔走相告。
這事自然很快也傳到了新科捕頭的耳中,這位捕頭所負責的工作就類似於今天的警察局,連著消防隊的職責也一並兼了,遇到這種緊急情形,他應該迅速組織一眾手下去救火。
此人心中大概也是想快些去火災現場,不過在穿戴捕頭製服的時候,速度卻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他不願草草拾掇,仍要依照平時一絲不苟地將製服穿戴整齊。此人花了小半個時辰挨個將衣服上的褶皺撫平,又謹慎地左看看右看看,最終確認自己的衣著沒什麼不妥,這才大搖大擺地出發。而這廝帶著人趕向火災現場的路上依然是慢吞吞的,因為這位捕頭大爺不願讓慌張的形象出現在自己身上。
可惜,等他們真正到達的時候,一切已經晚了,最先起火的幾家鋪子被燒了個幹淨,街道上其他的店鋪因為救火不及時,也燒了起來,這一場火竟然持續到天亮才漸漸熄滅。
類似於這種火燒眉毛卻仍死板地關注不相幹的細節的情況,還有一例。
有一個郎中,因為醫術不錯,找他看病的人挺多,有的時候竟然還忙不過來,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讓徒弟在自家醫館門口設了一個分號桌,前來看病的人先領一個號碼牌,然後根據號碼牌上的數字排隊等候醫治,這種方法和今天醫院裏掛號看病是一個意思。製定這種規矩也是避免看病亂糟糟的情況,本意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