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張國華同誌的女兒張小康的《雪域長歌一西藏1949—1960》,記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軍為主體的解放軍指戰員克服無數艱難險阻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景,從不同側麵展現了西藏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曆史進程之中人民解放軍的偉大曆史功績。真人真事,真情實感,令人感慨,也讓我回憶起許多往事。

我出身在藏北那曲地區比如縣夏曲鎮的一個貧苦牧民家庭,那時我也是農奴。小時候為了生活,冰天雪地裏到處流浪要飯,給部落頭人、牧主、活佛當傭人,在寺廟當過小紮巴,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暗無天曰的悲慘生活,被人稱為“坡哲熱地”(“男鬼熱地”),受盡欺淩和苦難,至今身上還有舊西藏留給我的塊塊傷疤。我的小弟就是活活餓死在母親懷裏的。那時窮人的死活根本沒人關心。我們隻覺得受壓迫、受剝削是命中注定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解放軍被稱作“紅漢人”。有些部落頭人、活佛公然散布:“紅漢人不好,不能接觸。”當年解放軍和工作組進藏時經常路過我家鄉,住在部落頭人達珠本的家裏(達珠本是個愛國人士,開始是昌都解放委員會的農牧科長,後來擔任過那曲地區副專員)。年少的我在達珠本家當傭人。解放軍對我這樣的窮人特別好,給吃的、穿的東西,經常給我講革命道理,從解放軍那裏我感受到從沒有過的溫暖。後來解放軍大部隊進駐西藏,修建青藏、康藏等公路,我就經常給他們領路、送信。慢慢地,接觸時間長了,對解放軍的了解和認識也更多了。解放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既是戰鬥隊、工作隊,又是宣傳隊、生產隊,許許多多事情讓我非常震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記憶猶新。

第一個深刻的印象是解放軍嚴格執行黨中央製定的進軍西藏、和平解放的各項政策,非常尊重、充分保護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當時雖然《十七條協議》已簽訂,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動上層暗中下令,對解放軍進行糧食封鎖,不許把一粒糧食賣給解放軍,甚至揚言:打不走他們,餓也要把他們餓走!解放軍嚴格貫徹執行毛主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再缺糧再餓肚子,也絕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寧肯餓死,也絕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原西藏地方政府不讓賣糧給解放軍,但有些百姓看到解放軍實在是太艱難,就偷偷地把自己家裏的部分糧食送給解放軍。解放軍開始堅決不要,但是群眾一再要求一定要收下他們的糧食,最後解放軍隻好付錢購買群眾的糧食。解放軍堅持“長期建藏,邊疆為家”,開始開荒種地,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不僅從來沒有跟老百姓爭過糧食,而且還把生產出的糧食分給老百姓。

那時在我家鄉瓦塘村大約駐了一個連的解放軍,他們小部分借住在周圍的空房子裏,大部分還是自己搭帳篷。我親眼看到,因為高寒缺氧、條件艱苦,再加上氣候惡劣、冰天雪地,很多解放軍的嘴唇和手都凍裂了。而旁邊的寺廟大殿非常寬敞,住幾百人沒問題,但他們嚴格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從來不進到寺廟大殿裏。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心裏很同情他們,也很感動。不僅如此,解放軍還給寺廟發布施,當時我還領到過銀圓。

第二個深刻的印象是解放軍愛民親民,與西藏老百姓建立了魚水深情。舊西藏的藏兵到處欺壓窮苦人,敲詐勒索,肆意打罵、剝削百姓,老百姓都很懼怕他們,每每聽到藏兵馬脖子上的鈴鐺響都嚇得要命。解放軍進駐以後,剛開始大家躲得遠遠的,後來發現他們跟藏軍是截然不同的軍隊:他們克服物資匱乏、自然條件惡劣等各種困難,自己吃野菜,卻十分關心窮苦百姓,送吃送穿,免費給大家看病治病,幫助老百姓發展生產。跟那些欺壓百姓的藏兵比起來,簡直是天壌之別。我發自內心地感到解放軍是“菩薩兵”,“金珠瑪米呀咕嘟(解放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