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這樣,我們還得有一顆寬廣的胸懷,遇事不去斤斤計較,凡事放開心胸,懂得包容,有這樣一句話:“有時候,快樂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因為計較很少的緣故”。如果一個人是大度的,那麼他的身邊一定時有歡樂。
快樂不難尋找,難尋找的是自己的心態,是一種好的心境,隻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相信快樂不用我們去找,它也會自動找到我們,但如果心態做不到平和,那麼快樂就會躲著我們,遠離我們。
每當清晨的陽光照耀在我們的窗前,閉上眼睛去感受它的溫暖吧,當微風輕輕拂過我們的臉頰,仰頭去感覺它的溫柔吧,學會享受大自然的美,懂得如何去積極地生活,相信快樂就在我們身邊。
親愛的朋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事情能阻擋我們快樂!心情好時,笑是愉悅的表現;心情不好時,笑一笑也可以改善心情。詩人說:“笑是午夜的玫瑰,是人類的春天”,笑出了美好;“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笑出了寬容;彌勒佛的“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事”,笑出了大度。
嗬嗬,讓我們一起笑對人生吧!
愛生活就要愛自己
美國著名醫生史邁利·布蘭敦說:“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無可非議的。”
布蘭敦醫師的理論是正確的。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喜歡自己,並不是“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它僅僅是意味著“自我接受”,也就是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把它列入了心理學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成熟的人不會浪費時間比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不會擔憂自己不像比爾·史密斯那樣有信心,或是像吉姆·瓊斯那麼積極進取。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願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向前奮進,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別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有缺點就痛不欲生。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陰暗和自我厭惡。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認為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據調查,目前全美國醫院裏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有資料表明,這些病人大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並不是我要講的內容,我隻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種種,都容易使我們的精神產生疾病。我還堅信,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更使人們的精神無所依靠。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發人深省的著作《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提到,現今有一種觀念極為流行,那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
懷特博士還說,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製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動是否成功,則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說到底,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具有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懷特博士的論點十分令人讚賞。我們很少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我們的行為通常受社交或經濟族群的影響,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與鄰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有差異,有抵觸,我們就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就會感到失落和迷惑——就會虐待我們自己。
卡耐基成人訓練班上的一位女學員便曾碰到這種情形。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師,有野心,做事積極,也相當獨裁。這對夫婦的社交圈子當然是以先生的朋友為主,也都是相同典型的人——都以聲望和取得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
這位太太個性十分安靜、謙遜,這樣的生活環境常常使她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她所具有的品質美德,也常常被忽略、被藐視,因此她愈來愈對自己沒有信心,也為自己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漸漸地,她變得不珍愛自己。
這位女學員能夠適應環境,但卻不能適應她自己。她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而期望能變成另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她不明白的是: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可以在生活中表現出來。這種作用必須按照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而不是模仿他人。什麼時候明白了這點,她才會把失去的自我找回來。她自我認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同時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點,然後以此為依據開始生活。她也必須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不要常常批判自己、貶低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外在表現的症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益的,對自我要求進步極有必要。但若超過一定的限度,則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生活。
在卡耐基成人訓練班上,有位女學員在下課之後跑來找老師,抱怨自己的演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她向老師訴苦說:“當我站起來演講的時候,突然顯得很膽怯、很笨拙,而班上的其他學員似乎都顯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我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失去了勇氣,無法再講下去了。”
她還繼續分析自己的弱點,並說得十分詳細。
等她講完之後,老師便告訴她原因的所在:“並不是你演講不好,而是你老想著自己的缺點,沒有把長處發揮出來。”
其實,並不是缺點使我們的演講、藝術作品或個人性格顯得失敗。莎士比亞的戲劇裏有許多曆史和地理上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矯情的地方。但誰會去注意這些缺點呢?這些作品閃耀著不朽的光輝,是因為它們成就遠遠大於缺點,以至缺點都變得不重要了。我們愛我們的朋友,是因為他們的種種優點而不是缺點。
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的好品質上。培養優點,克服弱點,如此才能不斷進步並自我實踐。當然,我們也要隨時改正錯誤,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耶穌遇到身體或精神受折磨的人後,他不會先去查問為什麼這些人會如此,也不會隻給予簡單的同情說:“可憐的人哪,你的運氣真不好,環境處處與你做對。告訴我,你是如何落難的?”
耶穌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切入問題重點。他說:“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人們常因以前和現在所犯的種種過錯,加之自己心靈的罪惡感,而顯得自慚形穢。我們不應該尊敬或喜愛這樣的自己。為了讓自己跳出這樣的情境,我們必須忘記過去,輕裝上陣。
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麵對自己缺點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努力。這是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能永遠達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蠢荒唐的。
有一位女士是地地道道的完美主義者。她對每件事都力求精確,因此凡事不肯相信別人,而必須自己親自去做。她連做個小小的報告都要費去許多時間研究;至於演講,就更要準備得精疲力竭為止。她討厭不速之客去打擾她,每次請客都要事前計劃得盡善盡美,這一位女士費了這麼大的苦心,終於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十分完美,一種冷酷的機械性的完美,沒有歡樂、自在或溫情。這樣的完美,隻能令人敬而遠之。
要求自己時時保持完美其實是一種殘酷的自我主義。其深一層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僅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樣閃閃發亮。我們的重點不是自我發揮,不是為了把事情弄好;我們注重的是要勝過別人,使自己達到淩駕於他人之上的獨特地位。
作為一個凡人,完美主義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樣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狀況,因此會變得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這樣苛待自己是錯誤的。有時候,我們要練習自我放鬆,認識到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習喜歡自己。
獨處也是學習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馬裏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有人喜歡在晚上休息時反思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獨思冥想的習慣,顯然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隻有能與自己好好相處,才能期望與別人也能好好相處。哈裏·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襲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
獨處是使自己的心靈憩息的港灣,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馬蘿·林柏在其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隻有在與自己內心相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的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隻有內省時才能呈現其獨特的魅力。”
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聖經》裏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乃至理名言。
獨處對我們的心靈運動十分有益處,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益處一樣。
有人希望依賴別人得到快樂與滿足,這無疑會為他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隨時秀出最好的自己
生命如白駒過隙,如此短暫,而青年時期更是其中一個短暫的階段。可是這個時期,卻是展示自我的最好時期,如果錯過,真是太可惜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個性,在這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流光裏,我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展現出來,活出自己的本色呢?
活出本色,就是不要盲目複製別人。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如果我們不能成為月亮,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我們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自己。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暴風雨吹打著窗戶,而我,卻在窗前端著一碗米飯,怎麼也吃不下。或許因為自卑,或許因為失望,看著那一條條被風雨吹打的樹枝,仿佛自己也在接受曆史的鞭打。
我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向發揮穩定的我在畢業考試中卻突然失利,全縣僅排295名,這對一向自負的我打擊很大。我知道現在一切都晚了,隻能默默地發呆,發呆……
父親看見我發呆,輕輕地拍著我的肩膀說:“幹什麼,不就是一次考試嗎,沒考好算什麼?我們不怪你。”
我轉過頭,難過地說:“可是,這次考試很重要的。”
父親笑了,然後嚴肅地對我說:“再重要,它也不過是一次考試,隻要你盡力了,問心無愧就行。孩子,記住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可是……”我還是有些不放心。
父親一下子打斷了我的話:“你看這邊的楊柳,多麼不堪一擊,因為它們永遠生長在春風裏,沒經曆過大風大浪。再看看那邊的鬆柏,它們經曆了嚴寒的洗禮,變得愈發堅強。孩子,我希望你做堅強的鬆柏而不是脆弱的楊柳。”
對呀,不經曆風雨,哪見彩虹。以後的路還長,我要做最好的自己、最棒的自己、最勇敢的自己。
突然,太陽出來了,天邊掛著一道美麗的彩虹。不知不覺中,一碗米飯也被我吃得精光。
是啊,我們都要做最好的自己,隻有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無論是誰,若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他一定會很充實、很快樂、很成功。做最好的自己,說得很簡單,但要做到這點,其實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們做自己就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有哪些獨特的地方,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有什麼興趣和愛好,有什麼理想和誌向。
做自己要接納自己,無論我們的家庭有多麼貧困,我們的父母多麼無知,我們都要承認他們,坦然接受他們;我們的長相,醜也罷,矮也罷,黑也罷,胖也罷,或者滿臉的青春痘,甚至身有殘疾,鏡子裏的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都要滿心喜悅地麵對他,能夠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欣賞他。
做自己要堅信自己,每一個人都是造物主在世上唯一的作品,沒有複製,沒有克隆。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特點也都染上了我們的色彩,或紅,或藍。
盡管時尚流行著其他的色彩,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更不要盲從輕率地做出改變,造物主不是把我們當作別人的附庸而產生出來的,我們僅是作為我們而存在。
我們可以在下雨天一頭衝進雨中,去享受雨水帶給我們的幸福與快樂。即使別人說我們是瘋子又如何,我們可以不去理會這些。
隻做自己心中想的,不去計較別人會怎麼說我們,不用在意別人討厭不討厭,喜歡不喜歡我們的行為。千萬別想著別人會怎樣看自己,不要讓別人的嘲笑、諷刺、輕蔑成為我們的絆腳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並不這是一句台詞,而是我們的人生格言。
秀出自我,就是要把最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而不是虛偽地裝扮出來另一個自己。最真實的我才是最好的我。快樂、傷心、生氣,自己的氣息,才是唯一的美麗。最真實的我,最開心的我,最最滿足的小小的我。
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活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優秀的,當然也有差的。世界上的人不可能全部都是優秀的,就連優秀的人,都需要差的人來襯托,不是嗎?
我們想做蔥鬱的大樹,但是我們隻是一棵單薄的小草;我們想做高貴的牡丹,我們卻隻是路邊的一株不起眼的小野菊;我們想做一望無際的大海,但我們隻是一條小溪;我們想做最耀眼的太陽,可是我們隻是一顆時隱時現的星星。
在這個時候,不要灰心,不要氣餒,因為我們雖然沒有做到最好,但是我們也已經發揮出了自己的優點。
我們是一棵小草,但是我們也為綠地作出一份貢獻,雖然很薄弱;我們是一株不起眼的小野菊,但是我們也為路邊增添了一份絢麗的色彩;我們是一條小溪,但是我們為孩子們帶來了歡樂;雖然我們是一顆時隱時現的星星,但是我們用自己的身體裝飾了漆黑的夜幕。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在這方麵做得很差勁,但是我們在別的方麵做得卻很優秀,我們要相信自己,別人能做到的,自己經過努力也能做到。
不能做大樹,就做小草;不能做牡丹,就做路邊的小野菊;不能做大海,就做小溪;不能做太陽,就做星星。總而言之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
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最好不是和別人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和別人比較,我們永遠都成不了最好的一個,我們也永遠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最好是和自己比較,和過去的自己、昨天的自己比較,讓自己成為今天最好的自己,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收獲、有進步。
做最好的自己不在乎我們昨天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在乎我們底子有多薄,基礎有多差,隻要努力,我們就可以比不努力的我們更好,隻要我們堅持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完善自己不是盲目地完善,比如一個學生,壓縮休息和運動的時間來努力學習,精神固然可嘉,但這樣永遠做不到最好。一天隻有24小時,我們不可能24小時不停地學習。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首先要保證在課堂上的效率,保證自習課的效率,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不斷進取。那麼晚上當躺在床上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坦然地對自己說今天我們做到了最好。要學會珍愛自己。珍愛自己就是要我們別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反對自己,而是要我們看重自己、擁護自己、讚美自己。
尤其是當我們處於最痛楚無助、最孤立無援的時候,在我們必須獨立支撐著人生的苦難,且沒有一個人為我們分擔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自暴自棄,自戕自賤,而是應該學會給自己送一束鮮花,給自己唱一支動人的歌,給自己一個明媚燦爛的笑容,讓快樂永遠伴隨我們。
要相信自己。假如我們自比於泥塊,那我們將真的會成為被人踐踏的泥塊;假如我們心裏總是嘀咕自己是愚笨的、無能的,那我們就會變得無足輕重,毫無作用。
試想一下,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總是以他人為尺度,唯唯諾諾、自卑不堪,這樣的人怎會快樂,怎能體驗到快樂?
我們應該覺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覺悟到造物育我必須充分體現出生命的至善至高至美的境界,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理想中的自我,才能贏得出色的人生,才能創造輝煌的奇跡,才能與快樂相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我們看重自己,自信、自律、自強、自尊,堅信自己作為宇宙之子降臨大地,那麼大地自然會給我們一席之地。
做最好的自己,絕不是說我們要固執,要變得狂妄自大、我行我素、自我陶醉、自我膨脹、自我吹噓,而是說我們要尋找到快樂,就要學會尋回自我。
生命裏要有一種硬度,不要輕易歎息,也不要露出我們心頭的點點傷痕。當我們受到挫折遭到冷遇麵臨坎坷失去快樂的時候,我們不能卑躬屈膝垂頭喪氣,雙目無神喪失自我,而應該坦坦蕩蕩地來到人群中間。
我們要用挺拔的身軀,用嘴角眉梢上平靜的微笑來證明:我們不會退縮、不會逃避、不會沉淪、不會萎靡!夢想不再遙遠,快樂不再遙遠,輝煌不再遙遠!朋友,讓我們大膽地秀出真實的自我吧!那就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