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哈佛校訓 §第三章 以學習為己任(1 / 3)

《幸福》reference_book_ids\":[70255254019548313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在哈佛,你是看不到偷懶投機的人的。哈佛的教授告訴學生說:“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活著,而是要為這個世界做出些什麼,留下些什麼。”他們認為,要想有所成就,你就要勤奮,就要努力。學習這件事也一樣,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很多人會說,我是真的想學習,但我真的沒時間。其實,真的想學習,真的想有所成就,那時間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是否為自己的想法付出了努力。

不管你怎樣強調時間的不夠用,但真正的決定要素卻是你的努力程度。談到努力,哈佛教授弗雷德 ·施韋德是這樣說的:任何人都要經過努力才會有收獲。收獲的成果取決於你努力的程度,別總是幻想機緣巧合這樣的事發生。天分、才能、富有、智慧的獲得,都是靠勤勉得來。勤勉才能體現你的思想,才能達到你的目標,才能實現你的理想。

哈佛學子羅伯特·奧本海默的故事正能說明這一點,羅伯特·奧本海默是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出生在美國紐約。他的父母都是歐洲猶太人的後裔。父親朱利葉斯 17 歲由德國來到紐約。其父知識淵博,風度翩翩,成為一位相當富裕的實業家;母親愛拉·弗裏德曼是一個頗有名望的畫家。正如奧本海默自己所描繪的那樣,他的家庭生活方式是如此正派,以致他從不沾染任何惡習。所以他長成了一個乖得令人害怕的小男孩。

當奧本海默 5 歲時,他回德國故鄉作了一次旅行。他的祖父送給他一批礦物標本。由此他產生了一種業餘愛好——研究礦物學,他對礦物學的研究持續了好幾年。他經常花費許多時間來整理他收藏的標本並進行分類。他在11 歲時被選為紐約礦物學俱樂部的成員。一年之後在那裏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

奧本海默自幼就聰明過人並且勤奮好學。他是中學勤奮好學,孜孜不倦。部分寒暑,部分節假日,整日學習。一個夏天,他僅用了6個星期就學完了整整一年的化學課。他還把課外時間都用在向希臘語教師學習荷馬(古希臘詩人)和柏拉圖(哲學家)的原著。

他在中學的最後一年中拚命學習,以10門課程全部“優秀”的成績畢業。1922 年秋季,奧本海默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學的是物理專業,這是他作過各種可能的嚐試之後作出的最後抉擇。他曾經想過當建築師、當古典文學家,甚至當詩人和畫家。但他最後還是決定獻身科學並攻讀物理專業。在大學期間他專心學習,廢寢忘食,每天早晨8點就比別人更早地進入實驗室,隻在午餐時才稍微休息一下,啃一片“黑黃餅”——即塗上花生醬和巧克力的夾心麵包——他認為這是最富於營養的食物。經過不斷的努力,他隻花了3年時間就以最優秀的成績在物理係畢業。由此,奧本海默贏得了個有名的外號:“哈佛的神童”。

正是奧本海默刻苦不斷的努力學習,在研究原子能方麵成績斐然,被稱為“原子彈之父”

在哈佛,你從來看不到學生在偷懶,在消磨時間。他們時刻在提醒自己,要想攀登到頂峰,要想呼吸到至純的空氣,就一定要努力學習。他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教誨:奮鬥之心的第一個敵人是懈怠。所以,他們也不會讓自己止步,而是時刻提醒自己去不斷地奮進。在他們的頭腦中存有這樣的想法:隻有滿足於眼前成就的人才會停止不前,而奮鬥者總是感到不足。

基辛格出生在德國菲爾特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一位中學教師,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納粹分子瘋狂地虐殺猶太人,在他15歲時,隨家人流亡到美國。在他20歲時參加了美國陸軍,在戰場上,他迅速地成長起來。由於他會講一口流利的德語,加之他的才華,在部隊中他很快得到賞識提拔。

退伍之後,基辛格並不感到滿足,他很想回國去接受第一流的教育。進了哈佛大學。

在哈佛大學,他遇到了威廉·揚德爾·艾略特。威廉·揚德爾·艾略特在政府學係是位泰鬥式的人物。基辛格第一次見艾略特教授時也很緊張,懷著崇拜的心情走進艾略特的辦公室,教授正在埋頭疾書,見到進來的又是一個本科生,頗為不耐煩,很不情願地停住筆,給青年基辛格開了一長列書名,共有25本,讓他回去細讀,再寫一篇讀書報告,比較一下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兩部專著——《純理性批判》和《現實理性批判》。艾略特讓基辛格完成讀書報告之前不要再來找他。第一次見麵,教授三言兩語就把學生給打發了。

基辛格倒並不氣餒,從圖書館請回那批厚書,一本一本地認真看,每天都熬到淩晨兩點。三個月後,基辛格完成了讀書報告,一大早將報告送到了艾略特的辦公室。當天下午基辛格便接到艾略特打到學生宿舍的電話。老教授對基辛格大為讚賞,說是從來沒有學生讀完過這25本書,更沒有人寫過這樣條理清楚的讀書報告。從此之後,艾略特便將基辛格視為最得意的弟子,盡心栽培。

在哈佛,基辛格深知自己既非出身名門,有無多少家產,要想謀求發展,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知識來充實自己。所以他在哈佛時是一個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書”的學生。基辛格讀書時幾乎門門優秀,基辛格的畢業論文不僅篇幅長,內容也廣得驚人,從哲學家康德、黑格爾談到曆史學家斯本戈爾,一直談到詩人但丁、荷馬和密爾頓。哈佛趕緊頒布一條校規,將本科畢業生論文的篇幅限製在130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