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元末年間,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一次,朱元璋遭受困頓逃亡,陳友諒在後窮追不舍,這時湖水擋住去路,湖邊破舟,無舵難行。
正在緊急關頭,遇上一老神仙,老神仙便派遣一隻烏龜將朱元璋救至老爺廟。
朱元璋從此時來運轉,後來終於打敗陳友諒,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為了感謝救他一命的烏龜,便在湖岸邊高地建起一座廟宇,命名“老爺廟”。
當地人敬畏神仙的威力,船行此地,便站在船頭,遙望著老爺廟,用雞血祭祀烏龜。而不宰殺公雞或不燒香拜佛者,將遭到船沒人亡之災。然而,任憑漁民、船工們怎樣祭祀,他們總也逃不掉被湖水吞噬的陰影。建國後,雖然航運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沉船事故仍時有發生。近代以來,僅有資料記載的翻船事件就有千餘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45年沉沒的“神戶丸號”運輸船。
當時,一家報紙報道說: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十六日,“神戶丸號”大型千噸位火輪,滿載輜重,途徑鄱陽湖北上,船行至都昌縣老爺廟以西魔鬼水域時,突遇狂濤駭浪襲擊。頃刻間,烏雲四起,巨浪滔滔,“神戶丸號”籠罩在一團濃密的黑霧中,不一會,烏雲漸散,浪濤盡退,湖麵又是一片風平浪靜,可“神戶丸號”卻神秘失蹤了,船上200多人都不翼而飛。後來美國的一家諜報機關披露了船上所載的貨物,是日本從中國南方各地搶掠來的金銀珠寶、古董玉器等,價值10億美元。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政府自然不會放棄“神戶丸號”上的財寶,於是專門請來了以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愛德華·波爾為首的潛水隊。打撈行動從1946年夏季開始,耗資數萬、費時數月,但不僅沒有找到“神戶丸號”,潛水隊中也有幾名成員不幸失蹤。更為奇怪的是,所有生還者對打撈過程均三緘其口,真相不得而知。
本來國民政府打算再次打撈,由於內戰形勢迅速發展,打撈工作被擱置下來。船上的財寶也就一直睡在鄱陽湖的下麵。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潛水打撈專家愛德華·波爾在《聯合國環境報》上發表的回憶文章,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失魂落魄的經曆。文章寫道:幾天內,我和三個夥伴在幾千米的水域內搜尋“神戶丸號”,沒有發現一點蹤跡。
這一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裏?正當我們沿著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尋去時,忽然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向我們射來。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耳邊呼嘯如雷的巨響隆隆滾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將我們緊緊吸住,我感到頭昏眼花、神誌麻木,身體無奈地隨著吸力昏昏向前。這時,有一樣東西重重地捶擊了我的腰部,劇烈的疼痛使我的神誌變得清醒起來,我忙用手抓住了撞我的東西,仔細一看,是個大木箱,我用手緊緊抱住木箱,拚命與吸引力抗衡。我看到那道長長的白光在湖底翻卷滾動,我的三個潛水夥伴隨著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掙紮出了水麵……死裏逃生的經曆,使愛德華·波爾終生難忘。他眼中的鄱陽湖是“魔鬼三角”,湖麵恬靜、優美,湖底神奇、恐怖,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危險、最可怕、最令人心驚的死亡之湖。
然而,如此可怕的老爺廟水域並沒有阻擋人們到這裏尋寶的腳步。一件偶然的事情,又喚起了人們對“神戶丸號”的記憶。
1983年春,有一個人在老爺廟打魚時,無意中從海底撈到一個青花大瓷盤,其形狀為橢圓形,30多厘米寬,70多厘米長,上麵印有二龍戲珠的圖案,形態逼真,呼之欲出。
由於瓷盤太大,帶回家後一時派不上用場,便放在院子裏喂雞用。後來有一位知識淵博、對古董有研究的老教師看到了,就建議漁民把瓷盤拿到博物館鑒定一下。經有關部門鑒定,這個瓷盤是景德鎮的產品,為明萬曆年間皇宮禦用品,名叫九龍青花瓷。並進一步認定是皇帝用膳的餐具,據有關資料記載,這套青花瓷共製作了36件,後經戰亂散失民間,被江州一個巨富收買珍藏。日軍攻占江州後,將城內所有的文物洗劫一空,這個大瓷盤就是其中的一個。縣文物部付給漁民500元以表示獎勵,500元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