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理論上的時空隧道(1)(2 / 2)

據說,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和空間可以在光速中發生變化,假如一個物體以30萬千米/秒的光速飛行時,就意味著“空間可以縮短,時間可以變慢”,照此看來實現時光倒流真的是有可能的!

而問題是,我們現在的火箭速度都比較慢,因為光速是每秒鍾30萬千米左右,而普通的火箭速度一般都是每秒10千米左右,距離光速還相差甚遠。所以,現在我們暫時還沒有這樣一種技術能夠把這個宏觀的物體加速到這麼高的速度。但是現在的“粒子加速器”,卻可以把一些單個的粒子加速到非常非常接近光速,那麼這些粒子的壽命就會延長,它就可以很長時間不被衰變掉。可見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效應。

為此,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專家們創立了“時空場共振理論”,就是以愛因斯坦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統一場論”為基礎建立的,要旨就是:借助電磁、重力、光速和時空共同演變的伸縮性,實現瞬間跨越恒星際空間。

在愛因斯坦之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處處相同的,與觀測者的運動無關。但是愛因斯坦認識到,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是無法用實驗來測量的。如果要測量時間和空間的話,首先需要校準不同地方的時鍾。乍看上去,這隻是很小的一個細節,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使得時鍾校準變得不那麼簡單。是什麼現象導致看似簡單的時鍾校準變得複雜了呢?假如我們用光信號校準我們的時鍾,那光速不變就意味著相對於我們以不同速度運動的觀測者,他們的時鍾快慢和我們不一樣。

什麼是相對論,其實還有一個更加通俗的解釋。據說相對論提出不久,就有一群嘻嘻哈哈的大學生,跑到愛因斯坦身邊,糾纏著要他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叫相對論。愛因斯坦微笑著回答說:“要是你坐在一位漂亮的姑娘旁邊,坐了兩個小時,覺得隻過了一分鍾;如果你緊挨著一個火爐,隻坐了一分鍾,卻覺得過了兩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出現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幻想,然而,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幻想,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卻變成了科學的真實!假設一個人坐上光子火箭,以光的速度到宇宙空間去旅行,那麼,當他回到地球時,他的兒子反而比他老了!

這個例子從科學上來講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光速運動的父親的時間走慢了,甚至是停滯了。在我們看來,不僅相對於做高速運動的物體上的時鍾會變慢,而且任何一種物理過程也都變慢了。因此以接近光速旅行的父親由於時間的延遲,當然也就減緩了他衰老的速度。所以他回來以後發現他的兒子比他要老,甚至有可能他回來的時候,地球上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他的兒子以致孫子都已不在了,而他自己覺得隻經過了很短的時間。可以說,他完成了一次到未來的時間旅行。

穿越時空周遊外太空的人,真可以減緩衰老讓青春永駐嗎?這太讓人興奮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使人類延緩衰老成為可能!為此,專家總結:根據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得出,高速運動的物體可以實現時間延遲或停滯,但不會出現時間倒流。

多少年來,人們對於時空的探究一直沒有停止過,平行宇宙說、蟲洞說不斷滋生出許多新的觀點。在反複推理論證的過程中,人們普遍認為隻要速度足夠大,並且超過光速,就可以實現時間倒流。那我們到底能不能在時空間自由穿梭?時光真的能夠倒流嗎?我們真的可以回到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