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堂課:學會舍得,人生有舍才有得(3 / 3)

伍德沃德非常吃驚:“等一下,我說過我隻要20分。”

弗斯特說:“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問:“為什麼?”

弗斯特說:“請告訴我你打算與我合作多長時間?”

他說:“三年。”

弗斯特得到了一個長期的承諾,對方得到了一個好的價錢。當他向他的總裁,一個十分強硬的人彙報時,伍德沃德被視為了一個英雄。弗斯特幾乎可以想象他們會議室裏的談話:“如果對方主動願意多提供給我們5分錢的價格,那說明他是值得長期合作的。”

為人處世切不可隻看眼前。

傳說以前有一位印第安酋長,慣於用比賽來考驗部落中的年輕人。有一次,他選出4位傑出的青年,對他們說:“我要你們爬山去,爬到自己氣力能耐的極點,然後從山上取來一樣東西做證物。”

翌日清晨,4位強壯的印第安青年同時出發上山。半天過後,第一位歸來的,手握針樅一枝,顯示他爬到的高度。第二位帶回一小枝鬆木。過不久,第三位抱著一種生長於高山的灌木回來報到。

踏著皎潔的月色,第四位終於踉蹌而歸。他顯然精疲力竭,雙腳早被尖石傷裂。

“你帶了什麼回來?爬到多高?”酋長問道。

“我到達的地方,沒有針樅,也沒有鬆木可供遮陰;沒有沿路的花兒可以驅逐長途跋涉的疲勞,隻有石頭、山嶺和荒野。我的腳受傷而破皮,渾身疲憊不堪,而且很晚才回來,但是——”年輕人雙眼發亮起來,“我見到了大海!”

第四個當然是最終的勝利者,得到了酋長的表揚和重用。

存在的不一定永遠存在,失去的不一定永遠失去。我們總是在路上,別太在意一時得失,聽從自己的心靈與直覺,它能引領你到達你不知道但你會無悔的地方。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蔡康永與徐熙娣(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讓“文化人”蔡康永和原本隻是報娛樂新聞的小S紅遍華人地區,不僅聲名鵲起、身價倍增,更助他們奪得台灣電視界的最高獎項——金鍾獎。雖然節目播出多年,小S已經生了三個孩子,已經有無數節目在模仿《康熙來了》的主持風格,但是小S依然還是男人們心目中的性感女神,其搞笑輕鬆的主持風格更是讓她擁有無數擁躉。然而,她卻隻是個知足知止、等待收工的人。

小S這樣說自己的人生態度:“我的人生真的沒有遠大的理想。那個時候我真的想繼續把琴學好,或是繼續學國標,學到一定程度就當老師,不然就開個什麼寵物咖啡廳之類的店。我小時候想當老師,當舞蹈老師或電子琴老師。後來,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沒學到可以當老師的程度,並且突然有機會進入演藝圈。我還記得以前我跟大S上小燕姐的節目,小燕姐訪問完我們兩個之後說:‘我覺得大S真的很有可能成為主持人,你是當主持人的料。’當時她的話我都記在心裏。我想:‘呃……那我接下來到底要幹嗎?可能就開個什麼寵物餐廳之類的店吧!’沒想到偉忠哥會來找我們兩個做主持,我也沒有覺得我就會做主持,也就是莫名其妙地來到這邊,然後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做自己的事,然後就被觀眾喜歡。康永哥曾經說我之所以會受歡迎,是因為我常常很大膽地表現出自己的無知,因為可能有很多非常曆練、知識淵博的人上節目,大家會覺得實在不想看他被訪問聊天,因為知識淵博跟有趣是兩回事。可如果是我訪問知識淵博的人,就可以問出一些很無知的問題,於是觀眾就想:‘天哪,這也是我想要知道的事。’就會擦出一種莫名其妙的火花,因為普通大眾跟我差不多程度的人真的還蠻多的。”

在蔡康永的眼中,小S就像真正的寶藏。他說:“在‘康熙’當中,她讓我變成跛腳的主持人,因為隻要沒她在身邊,‘康熙’的氣氛就出不來……隻要沒有小S,就不可能是‘康熙’,其他人就會說:‘哎,小S不在,怎麼氣氛差那麼多?’”

愛搞怪的個性讓小S擁有居高不下的人氣。小S是個極懂生活的人,她也極了解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無論她紅成什麼樣,她都堅持要把家庭打理好。對於現在的她來說,紅與不紅的區別顯然已經不大了。她知足、惜福,所以在豪門幸福榜單上,總是被投票選為最幸福的那一個,甚至連她的姐姐大S也稱自己最羨慕的是妹妹小S。不經意間活成了眾多人的幸福標杆,小S的知足常樂看來已經到了很好的火候了。

2000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認識到人類貪欲自私的弱點,他告誡世人千萬要注意,不要因爭名逐利而喪生,要克製自己的欲望,“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順應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極必反,過分地愛惜會導致極大的耗費,過多地斂取必定導致重大的損失,盛極而衰是已被曆史反複證明了的。因此,在名與利、得與失上,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明智的選擇,隻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們的生命、名譽、利益才可以長久。

有時放下也是一種得到

有則小笑話,我們不妨先來讀一讀。

有一隻狐狸看到圍牆裏有一株葡萄樹,枝上結滿了誘人的葡萄。狐狸垂涎欲滴,它四處尋找入口,終於發現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6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美美地吃上了美味的葡萄。可是,它又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無法鑽到圍牆外,於是,它又絕食6天,再次餓瘦了身體。結果回到圍牆外的狐狸仍舊是原來的那隻狐狸。

其實,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這隻狐狸一樣,為了“得”而無謂地失去很多東西。

人的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如果不是我們能力所能承受的,就要學會放棄。放棄之後就是幸福人生的開端。

還是一隻狐狸的故事。

一次,獅子、狼和狐狸一塊兒出去捕食,結果逮到了一頭牛、一隻山羊和一隻野兔。雖然獅子的功勞最大,但狼和狐狸都試圖與獅子平分獵物。於是,愚蠢的狼與獅子討價還價:“要不你拿這個,我拿這個,剩下的給狐狸。”

獅子暴跳如雷,一口把狼咬死了。接下來獅子讓狐狸分攤獵物,狐狸說:“把牛給你做早餐,山羊給你做午餐,剩下的野兔給你夜裏打牙祭。”

獅子聽了笑道:“狐狸,你真聰明,誰教你的?”

“是你,萬獸之王。我剛見識了狼的遭遇。”

狐狸放棄的做法是聰明的。

其實,有時放下也是一種得到。

一個人縱有錢財萬貫,不過一日三餐;縱有廣廈萬間,也隻用七尺床容身。隻可惜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太少,或是明白得太遲。“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句話讀了幾百年,可是真正能做到縮手的又有幾人?

放下的確很難,可能帶來一時的損失或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後,就會發覺所有的糾結與煩心反而可以轉換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不等同於全盤放棄,更不是要人們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人們對外部事物進退取舍、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適度把握。

人生就像爬一座山,本來是到山頂看風景的,可是身上背負著各種各樣欲望的包袱,就會越爬越累,別說登上山峰,可能就連欣賞沿途景色的快樂心情也會蕩然無存。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他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沮喪地坐在山道旁。

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

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說:“想得到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

富翁頓時醒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寶貝,老怕別人搶,又怕遭人暗害,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慈悲為懷,專做善事。這樣的善行滋潤了他的心靈,他終於嚐到了快樂的味道。

學會放棄,我們便可以使負重的人生得到暫時的休息,擺脫煩惱和糾纏,使整個身心沉浸在一種輕鬆悠閑的寧靜之中;學會放棄,我們便可以用充沛的精力去做最想做、最該做、最需要做的事;學會放棄,我們便可以在一種無怨無悔和默默無聞的等待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一份超越、一份執著和一份自信。

人們每日在塵世穿梭忙碌,經營著自己的世界:有的人可能會為一點兒得失而計較爭執,甚至拚得頭破血流;有的人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生活,沉淪於物欲橫流的世界而不得自拔;有的人像一隻蠶,用厚重的繭將自己捆縛起來……

其實,人們在經曆過人生風雨後才發現,很多東西還是應該放下,緊拽在手裏也是徒勞。仔細想想,人生幾十年,人們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兩手空空地離開,縱然有錢人買上一個上等的骨灰盒和一塊上等的墓地,可裏麵裝的東西卻是一樣:都是一捧灰!塵世間種種,最終勢必成空,功名利祿,如花似錦,原來不過是過眼煙雲、曇花一現。一個人隻要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

有一位登山運動員,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在6400米的高度時,他感到體力不支就停了下來,與隊友打個招呼,然後悠然下山去了。事後有人為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隻要再努一把力,就可以跨過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他回答得很幹脆:“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兒都不感到遺憾。”

我們不禁對這名能適可而止的登山運動員肅然起敬。現實中的人們往往不怕拔高自己,就怕自己的高度不能超越別人。其實,任何事情都存在臨界點,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找到並穿越臨界點、抵達更高層次。因此,學會停止,悠然下山去,是至關重要的。生命有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就可能遭到報複。學會停止是對生命的尊重,尊重不就是一塊令人肅然起敬的碑石嗎?

適時地放棄,是對自己背負的背包的一次清理,隻有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放下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你的心情才會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人生旅途更多更美的風景。

適當地放棄,享受此刻的快樂,這才是值得人們去做的。也許我們並不了解什麼才是永恒的幸福,但我們懂得,隻要努力地生活著,做到心懷坦蕩,並珍惜已擁有的一切,就是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