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走向末路(1 / 1)

采訪了一係列報道以後,我趕回蜀城開會。

報社地震之前新來了一位記者部主任鄭君,按照主任的規劃,地震報道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抗震救災,第二階段是災後重建,第三階段是災後反思。

前兩個階段的專題報道進展的都很順利,第三階段的報道很關鍵,所以必須係統策劃,比如應急救援、房屋質量等等,會議中途被打斷了,原因是報社領導都去上級單位接受批評去了。

目前,省裏有一個新聞發布會,主要強調今後的重點工作由抗震救災轉向災後重建,同時對對口支援城市表示了衷心的感謝,由於中央、省市相關重要領導全部參加,這場新聞發布會的規格相當之高,國內外媒體悉數到場。

發布會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記者提問,看到各大媒體記者爭相舉手提問,我們報社的美女記者向丹丹也跟著湊熱鬧,哪知道那麼巧,這位領導在第三個問題給了向丹丹,她站起來說我是蜀城晚報記者向丹丹……,愣了半分鍾硬是一個問題都沒想起來,台下是記者的一片哄笑,主持人趕緊轉移話題,請下一位記者提問。

會後,聽說上級對這次新聞發布會非常不滿意,尤其是對於西南晚報的攪局以及記者素質提出了嚴重質疑,並對報社領導提出了嚴重警告。

從此,各大媒體一見到蜀城晚報的同事,都會請不自己地提起發布會上我們報社的名人。

鄭君剛上任就挨了一頓批,心裏很不是滋味,想把這次地震反思的專題做出成績出來,正好省裏組織一批專家前往災區調查建築情況,最大的一個新聞點是部分工程偷工減料,坊間也早有傳聞了。

於是,鄭君分別讓記者部記者分組,從的支柱較細、混凝土質量較差、鋼筋數量較少、建築技術過舊等方麵,從新聞事實、專家觀點等角度係統報道,大家分別前往都江堰、汶川、青川、北川等地實地調查。

那天的報紙特別暢銷,比正常情況多印刷了2萬份,竟然還是供不應求,鄭君說這次策劃報道肯定能獲得新聞獎,因為我們走在了全國媒體的前列,搶險把這類新聞挖掘出來了。

誰知新聞獎沒得到,卻得到了上級單位的批評,上級單位表示,這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新聞事件,當前對這一塊控製非常嚴格,你們竟敢不自覺報道這方麵的新聞,報社領導等候研究處理。

報社領導一下子慌了神,小道消息滿天飛,據說這次報社老一輩領導都要撤職,說不定報社像當年的《蜀報》一樣,直接關門大吉。

第二天報紙出來以後,社長召集所有人員回收,但是還是有部分報紙流入市場,但是影響已經於事無補。

原來,因為監督報道這件事,弄的人心惶惶,第二天是六月四日,有人在報紙中縫刊登了一則廣告,沒想到這竟然是一手藏頭詩,編輯、校對和紙板副總編輯都沒看出來,第二天早上社長發現以後,盡管采取了補救措施,但是還是晚了。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禍不單行。

但,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大江東去。

第二天,省裏的紅頭文件就下來了,撤銷社長、總編輯、值班副總編輯、記者部主任、版麵編輯、校對等所有人的一切職務,一年以內禁止做監督報道,三個月以內禁止刊登任何廣告。

也就是說,三個月內,報社將無任何收入,基本上麵臨關門的命運,同時僅僅保留了一個年輕有為的副總黎印濤,任命了他為總編輯兼社長。

黎印濤對報社的組織架構重新進行了調整,跟以往領導都在50歲以上不同,副總編輯、記者部主任、編輯部主任都啟用了年輕人,當然也是自己人。

同時,還從都市報、早報等挖掘優秀人才,但是改革隻進行了一半,就無法前行了,但是,已經有了初步的效果。

自從出了這一攬子事情,我們記者也清閑了,不少單位知道了我們單位的情況,所以即使有新聞稿件,也經常故意不通知我們,有消息靈通的去了趕上就趕上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空閑著,我們的收入也是一落千丈,報社的運轉當然也麵臨著巨額虧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