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頸椎病(1 / 1)

案例一:姚某某,男,46歲,1989年6月3日診,自訴有頸椎病史5年。常因工作勞累後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有時惡心嘔吐,上肢麻木疼痛,頸部肌肉緊張。常伴胸悶出虛汗。頸椎片提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5、6、7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形視其舌質嫩紅,苔薄,脈細弦,屬肝腎陰虛,兼氣虛血瘀。治宜滋養肝腎,補氣活血。自擬頸椎1號,方用:當歸15g、絲瓜絡10g、枸杞子10g、桃仁15g、龜板15g、川牛膝20g、菊花20g、黃芪15g、製膽星10g、黨參12g、蒺藜20g,生地黃10g、海風芚20g、苡仁30g,服10帖。

1989年6月14日二診,訴服上方後,頭昏痛胸悶均好轉,惟天陰時頭暈,手足有輕麻。原方生地改20g,繼服10帖。

1989年6月24日三診,訴服前方後,諸症基本消失,但在勞累時太陽穴處有脹痛,舌苔厚膩,脈弦數。原方去枸杞子、黃芪,加川芎10g、清半夏15g、白芷10g,繼服10帖。後以原方加減調治2月而病愈。

按:本證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診為眩暈肝腎陰虛兼血瘀型。《黃帝內經》以風、虛立論眩暈,分為風眩、虛眩兩種。如《靈樞.海論》所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該患者係中年人,每因工作勞累後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舌質嫩紅,脈細弦,說明肝腎陰虧,氣血不足,故治宜滋養肝腎,補氣活血,輔以清利痰濕。方中重用龜板、生地、枸杞子滋養肝陰;以黨參、黃芪補益中氣,入川牛膝補益肝腎,其性善下走,與當歸、桃仁、絲瓜絡、海風藤合用活血通絡,養血柔肝;加製膽星、苡仁、半夏健脾化痰利濕,入菊花平肝疏肝,祛風明目,全方合用共奏滋養肝陰,補氣活血,清利痰濕之功效,臨床用之每每獲效。

案例二:嵇某某,男,63歲,1989年2月1日診,反複頭暈、肩痛、雙手麻木5年,工作勞累,情緒緊張時好發病,伴納呆乏力,腰痛重。視其形體偏胖,舌質偏暗紅,苔黃膩,脈弦滑,頸椎片提示:頸椎增生。診斷頸椎病,中醫診斷肝氣鬱結夾有痰瘀,治宜疏肝解鬱,健脾活血。方選二陳湯合丹梔逍遙散加減:白術10g、白芍15g、當歸10g、茯苓10g、丹皮10g、薄荷10g、柴胡10g、陳皮10g、半夏12g、山梔10g、苡仁30g、紅花10g、三七4g、甘草10g,10帖。

1989年2月10日二診,訴服藥後,手麻、肩痛好轉,仍有頭暈,原方吉利改20g,繼服10帖。1989年2月20日三診,服上方後,頭暈、手麻漸消除。以原方加減治療2月而病愈。

按:頸椎病的病因複雜,外感內傷皆可引發,本例患者發病與情緒緊張,工作勞累相關,且伴納呆乏力,形體偏胖,舌苔黃膩,脈弦滑。考慮病變主要在肝脾二髒,情緒波動與肝氣不舒有關;消化係症狀與脾虛有關。而久病必有痰瘀存在,且患者形體胖,也為痰濕之體。肩痛、手麻木為痰瘀之症。《丹溪心法.頭眩》有雲“無痰不作眩”之論,故治療上擬疏肝解鬱,養血活血,健脾祛痰。方中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當歸養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歸、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木鬱不達易致脾虛不運,故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既能實土以禦木,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加薄荷疏散鬱結之氣,透達肝經鬱熱;丹皮、紅花、三七粉活血化瘀;入半夏、苡仁米清利痰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虛得複,痰瘀得化,氣血兼顧,肝脾同調,故療效顯著。

王老對於頸椎病伴眩暈,常加天麻、鉤藤、菊花以旋轉少陽,化痰降逆,滌痰利濕。對頸肌僵硬加川芎10g、葛根20-30g以解痙舒筋,通行經絡;除中藥內服外,建議患者配合針灸推拿等手法治療,可很快緩解肌肉痙攣,促進頸部的血液循環,改善椎動脈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