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reference_book_ids\":[6989851914024258574,6885615270778375176,7222920241855073319,705226897454478439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充滿挫敗感,喪失前進的動力
艾森是一家廣告設計公司的平麵設計師,他在平時的工作中絕對算得上勤奮,為了按時完成客戶的要求,甚至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但在同事和領導的眼中,他卻根本稱不上一個優秀傑出的平麵設計師。
剖析其真實的內心,艾森也是失敗恐懼症的受害者之一。他在大學裏是大家公認的優秀分子,在學業上很認真,並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競爭十分激烈的知名美術院校。然而,大家公認的優秀反而成了一種精神枷鎖,艾森害怕自己犯錯,害怕大家不再承認他是個優秀傑出的人。為了緩解這種內心的恐懼與害怕,他開始經常在拖延中掙紮,為了設計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或應付考試,他很多時候不得不熬夜通宵,但值得慶幸的是他的表現一直很好。
畢業後,艾森在同學羨慕的目光中進入了一家知名廣告設計公司,當時的他豪情萬丈,並無比憧憬自己成為首席設計師的情景。然而事實往往比夢想殘酷得多,在平時的工作中,他設計的廣告方案時常會遭到客戶的否決,有時候絞盡腦汁連續加班做了好幾個方案後,客戶依然不滿意。身體上的筋疲力盡與精神上的頻頻受挫讓艾森對失敗的恐懼越來越重:“為什麼我的設計作品總是無法贏得客戶的認同?難道我真的很差勁嗎?我可是班上最優秀的人,到年底同學聚會的時候,如果還沒有其他人發展得好,可怎麼辦?”
這樣的心理包袱讓艾森感到越來越疲憊,時間一長,他便感到再也無力背負這種恐懼的心理負擔,索性能緩一時就緩一時,於是患上了嚴重的工作拖延症。
以前隻要一接到設計方案,艾森就會立即行動,可現在他常常會拖到客戶打電話索要設計作品時,才會匆匆忙忙加班設計。殊不知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往往更難以找到設計靈感,作品的創意自然也就沒辦法保證。到頭來,客戶因為不滿意還要反複修改,進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些煩心事實在令人頭痛不已,艾森在這些瑣碎繁雜的工作中總是感到異常挫敗,可又不想承認自己工作能力欠佳,結果總會陷入拖延的僵局。
艾森因恐懼失敗而導致拖延,卻不知拖延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內心恐懼。每當提交最終設計作品日期臨近的時候,艾森就會陷入極度恐懼,因為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設計出一份作品,更不用說是一份極具創意的優秀作品。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如果僅僅因為害怕失敗就裹足不前,那麼你隻能一輩子在原地打轉,艾森的個人經曆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像艾森一樣因恐懼失敗而陷入拖延深淵的人數不勝數,他們把時間都花在了杞人憂天和擔驚受怕上,因而總是錯過最佳的前進時機。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恐懼失敗往往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選擇逃避,選擇後退。而一旦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想被拖延所累,就必須要學會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 你越想贏,你就越會輸
周穀城先生有一次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問他:“您的養生之道是什麼?”他回答說:“說了別人不信,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三個字。
我從來不考慮養生不養生的,飲食、睡眠、活動一切聽其自然。”他講得太好了,對比那些吃補藥吃出毛病來的,練氣功練得走火入魔的,長跑最後猝死的,還有秦始皇、漢武帝等追求長生不老之藥的,賈家寧國府裏煉丹服丹最後把自己吃死的……他的話就更顯得深刻。
1996年,在英國舉行的歐洲杯足球錦標賽半決賽,競爭雙方分別是德國隊和英格蘭隊。英格蘭隊狀態極佳,又是在家門口比賽,誌在必得。德國隊當時也處在巔峰時期。90分鍾內兩隊踢了個平局,加時又是平局,最後隻得點球大戰決勝負。英格蘭隊極興奮,踢進一個點球球員就表露出興奮若狂不可一世的架勢,而德國隊顯得很冷靜,踢進一個點球也基本上無甚反應。後來,英格蘭隊輸了。一位中國足球評論員說:“英格蘭隊太想贏了,所以反而輸了。”
查斯特·菲爾德說:“富有個性的人,在生活中能夠笑看輸贏得失。
他們深信自己的潛能足以實現任何夢想,認為一個成功者周圍倒下千百個失敗者是不成功的,真正的成功者,隻在自己的成功中追求卓越,而不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有首古詩寫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當你拚命在物質世界中尋求快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你的內心世界,而當你真正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候,卻會發現,真正的快樂隻來自於自己內心的安詳。
你應有戰勝厄運的勇氣,在打擊和挫折麵前做個堅強的勇者,跌倒了再重新爬起來,以勇者的姿態迎接命運的挑戰。
人生苦短,由此不難聯想到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其特點就是一苦二甜三淡,象征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苦盡才能甘來,隨之才有瀟灑的人生,才會不屈服於挫折的壓力,開創大業,迎來人生的輝煌。
· 輸什麼也別輸心情
“你不可能因為給人一個微笑而喪失什麼,因為它會再回來。”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應多微笑。
有個叫威廉·史坦哈的人,在談他的交際經驗時說:“我是一個悶悶不樂的人,結婚18年來,我很少對我太太微笑。後來,有人鼓勵我微笑,我答應試試。
“於是,第二天早起,當我跟我太太打招呼,‘早安,親愛的。’同時對她微笑時,她怔住了,驚詫不已。
“我說,‘從此以後我的微笑將成為尋常的事,不用驚愕。’結果這竟改變了我的生活,一改過去悶悶不樂的狀態,在家中我感受到了幸福和溫暖。
“現在,我對每個人都微笑,他們也對我報以微笑。我可以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情去和一些滿腹牢騷的人交談,一麵微笑,一麵恭聽。原來棘手的問題,現在也變得容易解決了。這就是微笑給我帶來的許多方便和更多的收獲。微笑使我快樂、富有,擁有友誼和幸福。而不會微笑的人在生活中會處處感到困難和不方便。”
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隻要你願意對人微笑,別人也會對你報以微笑。而對有些人來說,不能與自己喜歡的人和事在一起,是他不快樂的根本原因,因為他沒有快樂的來源。
向平曾經有段日子生活得很惆悵,他喜歡的女孩不在乎他,他精心寫的稿子被改來改去,還反複感冒。這時向平的好朋友對他說:“輸什麼也不能輸了心情,有些事情還是放了吧。”
向平決定改變。他不再找那個女孩,那篇稿子他立即投往別處,並告別了一度懶散而無規律的生活,每天開始打球和跑步。結果,他的身體變了,那個女孩開始在乎他了……
一個人或一件事能令你不舒服是一定有原因的,有的原因要過很久才有可能知道,而有些原因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使你不舒服,它影響你的心情,影響你的判斷,也消磨著你的時間和生命。
曾經有兩個囚犯從獄中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滿目蒼涼的景色,一個看到的是星光萬點的景色。麵對同樣的際遇,前者持一種消極心態,看到的自然是滿目蒼涼、了無生氣的景色;而後者持一種積極心態,看到的自然是星光萬點、一片光明的景色。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你總是以消極低落的心態看待事物,喪失了鬥誌,你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但如果你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你身處逆境,也一定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而且,就現實的情形而言,悲觀失望的人一時的呻吟與哀號,雖然能得到短暫的同情與憐憫,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別人的鄙夷與厭煩;而樂觀上進的人,經過長久的忍耐與奮鬥,最終贏得的將不僅僅是鮮花與掌聲,還有那飽含敬意的目光。
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盡相同,但命運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有沒有一顆堅強的心,一雙智慧的眼,在逆境中繼續努力,最終取得成功。先不要說生活怎樣對待你,而是應該問一問,你是怎樣對待生活的。
· 失敗隻是暫時性的挫折
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頑強的意誌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生的成功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永不言敗。隻要站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常聽到許多成功者說:“我失敗過。”這是英雄式的宣言,是對過去失敗的肯定。可惜,生活當中許多人說“我失敗過”時偏偏難以啟齒,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總是逃避失敗、害怕失敗,做一件事之前往往瞻前顧後、舉步不前。為了避免失敗,他們想了一個萬全之計:不做事!不做事,自然談不上失敗,但也談不上成功。世間許多人就是在這條既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的道路上走完了平庸的一生。
何謂失敗?說得通俗一點,失敗就是:一個策劃的方案,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付諸實施;一個預期的目標,因為時間的耽擱而沒有達到;一種分解的試驗,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生了錯誤,使之無法進行下去;一項緊張的比賽,結果被對手戰勝。這幾個例子,都可以稱為失敗。
失敗使人沮喪,使人喪失勇氣,嚴重者一蹶不振,這是從消極方麵而言。積極方麵,失敗會催人奮起,會激起人更大的決心和能耐,從而實現更加輝煌的成就。
當你決定動手去做一件事情之前,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失誤是不切實際的。你至少在某個方麵一定會有失敗之處,畢竟失敗是進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嚐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要堅持下來,請不要忘記下麵這個取得成功的組合式:
失敗——再做一些努力;
失敗——堅持下去,對自己寬厚些;失敗——繼續幹,直到成功。
成功者能成功,主要就在於他們把失敗當做朋友。失敗可以“告訴”
你,這樣做是錯誤的,下一次需要換一種思路。失敗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它是對你很有幫助的“向導”,而不是要你退縮的警示。成功者充分認識到,成功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且要以多次錯誤為鋪墊,踏著錯誤的“肩膀向上爬”。他們明白,犯錯誤是生活當中的正常因子,在犯錯誤時,不能垂頭喪氣;相反,他們從教訓中學到所能汲取的經驗,堅持下去,更加努力地嚐試。
而失敗者不然。失敗者把失敗看成洪水猛獸。他們在犯了錯誤、陷入困境的時候,就會完全心灰意冷。他們認為,一旦他們走錯了一步,有一次失了手,那麼一切都無法挽回,於是很快放棄了繼續努力。同時,他們以為,如果自己從前所做的不是完美的,那麼,無疑他們就是失敗者。
長期致力於研究成功課題的人士指出,失敗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暫時性的挫折是一種幸福,因為它會使你振作起來,調整你的努力方向,使你向著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暫時性的失敗,在致力於成功的人士的意識中,都不會成為永久的失敗,隻要你把它當作是一種教訓。隻有把暫時性的失敗當做永久性的失敗來加以接受時,失敗才會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
失敗者常常感歎命運的不濟,現實也確實如此。競爭機製的引入,優勝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質。現實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頗具實力,卻不能在競爭中取勝,甚至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就是對競爭的心理準備不足,進一步而言,就是害怕失敗,缺乏信心。
失敗是用來考驗成功者的,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失敗,能曆練成功者,使他們經受得住嚴峻的挑戰。
戰拖有術:有效克服失敗恐懼症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曾專門做過一項關於應如何麵對失敗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人們麵對失敗時主要有兩種心態——固定心態與成長心態。
用固定心態麵對失敗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失敗恐懼症和拖延的深淵,這是因為持固定心態的人往往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
成功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尤其是在生活或工作遭受挑戰的時候,你必須證明自己是聰明的、有才幹的。因此這類人往往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因為一旦犯錯,他們就會給自己打上“既不聰明也沒有才幹”的標簽,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所以他們比常人更懼怕失敗。在持有固定心態的人眼中,失敗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隻要能夠避免失敗,避免這個可怕的事實,他們願意為此付出任何努力,願意為此承受任何痛苦,這就是失敗恐懼症的心理形成機製。
成長心態則恰恰相反,這是因為持成長心態的人往往認為: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隻要你努力工作和學習,就一定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聰明、更優秀。不擅長某件事情是很正常的情況,完全不必為此而灰心失望,因為隻要願意去做,願意去努力並從中學習,完全可以掌握一門新的技能。持有成長心態的人並不會把失敗看得太重,因為在他們看來,成敗不能決定一個人本身的好壞,失敗隻不過是給了自己一個加倍努力的理由,實在沒有什麼可怕。
德威克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經說明,失敗恐懼症是固定心態的衍生品和外在表現,要想克服因失敗恐懼而導致的拖延症,就必須要學會用發展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具體來說,你又能做些什麼呢?
1.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人們之所以對失敗無比恐懼,完全是因為過於看重結果。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旅行,前方的目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別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如果你正在因失敗恐懼症所導致的拖延苦惱不已,那麼不妨試著改變自己的價值評價方式。
有些事情的結果並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個人價值,而且結果本身也不應該是你關心的重點。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提升了什麼,懂得了什麼,這些才是重點,結果隻不過是一塊背景板而已。一旦成敗的結果不再那麼重要,你自然而然就不會再害怕失敗,失敗恐懼症也就不治自愈了。
2.能力是可以成長的
盡管每個人天生資曆不同,但能力並不是完全由先天條件決定的,現代醫學表明:人的性格、能力、脾氣等特質,一部分來自先天因素,一部分來自後天因素。雖然先天條件不能改變,但你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
韓愈筆下的仲永可謂天賦異稟,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對,但由於沒有後天的努力,到最後還是“泯然眾人矣”,由此也不難看出,先天能力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能力是可以在你後天的學習中不斷成長的,隻要你努力,就可以變得更聰明,變得更擅長某件事。所以,失敗不僅沒有什麼可怕,而且能激發你的學習能力和不服輸的精神,從而挑戰自我、成就自我。
3.轉移情緒
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整整一天你都不大開心,但突然有朋友對你說:“我們出去逛逛吧?”你的心情立即豁然開朗起來。改變思考方向,心情也會輕鬆起來。
現在就把自己的思考方向改變一下。你精神緊張是因為有項很難的工作必須在星期五完成,而你打算在星期六和朋友一起去買東西。那麼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由“星期五的工作”轉為“星期六的尋樂”,這樣你的興奮點就轉移了,身上似乎充滿了幹勁。
你應該學習這種方法,把各種不良的情緒轉化為積極解決難題的態度。
要是你開會時總怕自己會說錯話,那麼就在開會之前整理好思路或寫篇草稿,專心聽別人講話,從他的語言中提取對你有利的信息,也可以抽空想一些能分散你緊張情緒的事情。
4.鼓起勇氣
隻要消極的想法一出現,你就應該想辦法把它打消。但實際上做起來可並不那麼簡單,你必須堅毅果敢,才能做到。
林曉在一家大公司擔任行政主管,工作勤奮,但林曉是一個缺乏勇氣的人。
他很傾慕同部門的一位女同事,想和她約會。但他的疑慮使他躊躇不前:“跟同事約會是不大好的”或“要是她不答應,那多難為情”。
後來林曉遏止了內心的憂慮,鼓起勇氣向她提出約會,她說:“林曉,為什麼你等那麼久才來約我?”
不言而喻,他成功了。
5.先擱一邊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體驗: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總是睡不著:“我對孩子是不是太嚴苛?”“今天所有的電話我回了沒有?”
最後,你實在忍受不住了,幹脆不去想令人心煩的事,而是回想和孩子在動物園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刻。你記得她對著猩猩大笑的樣子,不久你的腦海裏全是些美麗回憶,你很快進入了夢鄉。
生活中的真正成功者具有現實的自我控製力,他們客觀地尋求著生活中的意義,珍惜每一分鍾,把每一分鍾看做是自己的最後時刻,從而經常地去尋求更為美好的東西,不會把一點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對付各種不良情緒上。
他們具有贏得別人愛戴和尊重的品質,關鍵在於他們總是堅強不屈,富有韌性。這就是他們具有良好的情緒控製力的結果。成功並不意味著勝利了就要把對手“踩在腳下”,而是戰勝自己的消極,用積極的行動向前邁進,讓自己擁有自信、進取的人生。
“再給我一個星期,我肯定能做得更好。”不要再用這樣的借口來麻痹欺騙自己了。你隻是不敢麵對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是一個資質平凡的人,這並沒什麼丟臉或羞辱的,畢竟世界上真正的天才隻是少數。
孫子兵法有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如果你連客觀認識真實自己的勇氣都沒有,總是處處高估自己的實力,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碌碌無為:甘於平庸,一事無成
同樣是一輩子,有些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無數個奇跡,而有些人則是渾渾噩噩地活了幾十年;同樣是1天24小時,有些人把每分每秒都充分用到了“刀刃”上,而有些人則把時間花費在了毫無意義的忙碌之上。
回想自己的學生年代,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同學:他總是非常努力,筆記整整齊齊寫了好幾本,上課聽講也十分認真,更為難得的是幾乎每天都堅持讀書到深夜。然而這位同學每次的考試成績卻令人大跌眼鏡,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替他感到上天不公。實際上,職場中的這類人也不少,他們幾乎是辦公室裏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但奇怪的是他們依然是工作成績最糟糕的。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勤勤懇懇、忙忙碌碌的人不僅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反而越忙越糟糕呢?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勤奮都會獲得相應的回報,拉磨的驢子再勤勞也不過是在原地轉圈,如果不能抓住事情的關鍵點,那麼即便是一生都奔波不息,也難以作出什麼成績。
· 龐大的碌碌無為群體
在現實生活中,碌碌無為的群體是相當龐大的:沒有目標,沒有夢想,沒有信仰,沒有動力,沒有思想……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的真實精神寫照。
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每一個帶著夢想而來的人都會被現實、被日複一日的工作磨掉原有的個性與棱角,久而久之就成了“機器人”,整日都生活在麻痹中。
“努力工作?怎樣才算是工作努力?我根本就不知道該從何做起。”
“換個工作又能怎樣?還不是這樣按部就班地工作,與其來回折騰,不如繼續渾渾噩噩地幹吧!在哪混日子不是混呢!”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熬過一天是一天,等到了要被開除的時候再說吧!”
……
正是因為沒有目標,缺乏動力,沒有機會,你才會逐漸成為碌碌無為大軍中的一員。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道,“生命對每個人而言都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如果你還在為自己偷懶的小聰明而沾沾自喜,還在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那麼你的一生又將是怎樣的呢?年老時坐在搖椅上回想自己的年輕歲月,麵對曾經那個碌碌無為的你,你又會作何感想?
酸甜苦辣才是人生,該果斷堅定的時候就快刀斬亂麻,而不是拖延了事;該把握機會的時候就抓住良機,而不是猶猶豫豫錯過了最好時機。看著社會上那些大眾所公認的成功者,有些人往往會酸溜溜地說道:“他們不過是因為運氣好,碰到了好機會而已。”機會永遠都隻留給有準備的人,同樣一個機會擺在不同人麵前,碌碌無為者往往因埋頭於毫無意義的工作中而喪失時機,到頭來隻會兩手空空,一事無成;而那些目標明確者則可以迅速抓住機會,改變命運。
碌碌無為的工作狀態盡管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拖延,但其危害卻勝過拖延。它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消磨人的意誌力,像迷霧一樣模糊你原本靈敏的判斷力,從而促使你變成一個沒有感知、沒有反應、沒有思想的職場“機器人”。縱觀古往今來各行各業中的成功者,無一不是擁有強烈事業心的人。一個沒有“大腦”的“機器人”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要想擺脫這種糟糕的工作狀態,就必須要時刻帶著“腦子”和“思想”工作。
· 隨波逐流風險大
麵對價格高昂的別墅,有多少人會因癟癟的錢包而感到自卑或挫敗,甚至因此而掉入自怨自艾的深淵:“為什麼老天如此不公平,怎麼就沒有讓我降生到巨富之家呢?”“反正這輩子再努力工作也買不起,那還有什麼好努力的?索性混一天是一天,稀裏糊塗地過吧!”“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吧,我這一生也就這樣了。”可是這樣的自我安慰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