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葉澄衷:寬厚慈善的“五金大王”(1)(1 / 3)

傳略

葉澄衷(1840-1899),又名成忠,浙江鎮海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在清末被譽為“五金大王”。

出身貧苦農家,6歲喪父,9歲時讀了半年私塾,11歲去油坊當童工。清鹹豐四年(1854年)到上海法租界一家雜鋪當學徒,常在黃浦江上駕小舢板叫賣雜貨,結識不少水手和洋商,後受雇於一洋商當經理。清同治元年(1862年),他以自己的積蓄開辦上海第一家華人獨資經營的順記五金洋雜貨店,並經營美商美孚公司的煤油,大獲其利,又在北京東路、白渡橋北堍等處增設新順記、可熾順記、南順記、義昌順記等字號,在漢口、九江、蕪湖、鎮江、天津、營口、煙台、寧波、溫州等口岸都建有順記分號,推銷美孚公司煤油,經營範圍從上海走向全國,從城市滲入各地農村,不到10年一躍而成家資萬貫的巨富。繼之,他追隨時代潮流,廣泛投資上海和內地的許多企業,尤其是輕工業,僅上海綸華繅絲廠就投資10萬銀兩,雇工1000餘人,頗具規模。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民族工業日益興起的形勢下,他在上海創辦了燮昌火柴公司,由華人入股,資本額為20萬銀兩,雇工800餘人,日產木梗硫磺火柴30餘萬盒,產品運銷安徽、江西等地,成為當時滬地最早、最大的一家民族火柴廠,對抵製洋貨火柴壟斷中國市場起了一定作用。清光緒二十三年,在商人宋煒臣的協助下,又在漢口新創燮昌火柴廠,為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分廠,資本額42萬銀兩,雇工1200多人,日產火柴43萬盒,當年獲利18萬銀兩。並取得了當地15年專利權,在漢口形成壟斷局麵。

清光緒二十二年,葉投資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後,開始大辦錢莊,最多時達到108家,分布於全國各地,當時的“葉家鎮”成為上海9個實力雄厚、聲名遠揚的錢莊資本集團之一。開辦樹德等多家地產公司,僅上海一地擁有地產400餘畝。又投資水上運輸業,自有沙船100多隻。至光緒二十五年,其資產約有800萬銀兩,自建葉家花園一座。

到晚年,他樂意布施慈善事業,出資建“懷德堂”安頓孤寡,建“忠孝堂”撫勵族人,設牛痘局施藥濟貧,每年耗資數萬銀兩救濟災民、修橋鋪路、興辦水利等。他有感於幼年無錢讀書,在上海資助10萬銀兩興辦澄衷蒙學堂,後改稱澄衷中學,培養了大批英才,頗有影響,得到光緒皇帝禦賜“啟蒙種德”匾額。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病逝。

誠實

上海在清末時就是中國最大的商埠,黃浦江上船來船往,呈現著一片繁忙的景象。

江邊停泊著一隻破舊的小舢板,撐船的是一個衣衫邋遢的後生。他失神的眼光望著岸上穿梭熙攘的人群,顯得十分無助和無奈。人們即使要過江,自有大船和渡輪,誰會乘坐他的舢板呢?可是,沒有搭客,掙不到錢,他怎麼維持家裏的生活呀!

就在他已經絕望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操著英語在向他喊。他在上海待了好幾年了,接觸過不少洋人,所以粗通一些英語。原來天已傍晚,大船和渡輪都開走了,有個洋人急著要到對岸去。年輕篙夫一聽到這喊聲,就慌忙跳上岸,幫助那個滿腮金胡須的洋人把幾個箱子、口袋搬到舢板上。

他很賣力地撐船,把洋人渡過了江。舢板靠近岸邊後,他又幫洋人將沉重的貨物搬上岸,弄得滿身汗濕。那個洋人連聲說著“Thankyou!Thank

you!”付了船錢,就匆匆地招呼著黃包車。年輕篙夫回到舢板上,忽然發現船艙裏還有一隻鼓囊囊的牛皮小袋子,連忙拿起來,跑到岸上大聲叫喊:“Hi——Hi——”可是那個洋人已經乘著黃包車去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