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聯盟
越是和平時期,人們似乎越是熱衷於談論戰爭。細論起來,和平時期的“戰術大師”,怕要遠遠多於戰爭時期。
之所以如此,是緣於人們的一個特性,大多數人對沒經曆過的事情,格外“懂”、格外“擅長”。
任誰都知道,這種“懂”和“擅長”是不牢靠的,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罷了。沒經曆過戰爭的人,總是將戰爭想象得十分刺激與魔幻。其實,戰爭除了殘酷,沒有其他。
身處動蕩年代的人們,從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刺激,隻會感覺身邊滿是苦楚。因為戰爭往往會扭曲人性。
在那忍受苦楚的人中,女性,又會格外淒慘一些。
戰爭從來是男人的“遊戲”,永遠會讓女人走開。
可是,真的走得開嗎?
哪裏那麼容易!
沒有人可以逃離時代,尤其是沒有話語權的群體。
戰爭讓男人變成機器,讓女人變成了工具。
這就是戰爭時代大多數人的命運。
我國最著名的戰爭時代,自然要數三國時期。那時英雄輩出,他們光輝偉岸,智慧超群,不過不管是哪個,似乎都缺少些“人情味”。沒辦法,戰爭就是如此。
而那時候的女性就更慘了,她們不是“人”,更像是物品。有的用來犒賞別人,有的用來迷惑別人,有的用來威脅別人……
總之,她們往往不是男人的目的本身,而是男人通往目的所必須使用的“器物”。
就像貂蟬,她是四大美女之一,但她的存在,不過是為了扳倒董卓而已。一旦目的達成,她也就再無用處了。曆史給她的使命,就是做一個工具,而且是一次性的工具。完成任務之後,她便不再有價值,也不會再有人關注她了。
然而,她畢竟不是真的工具,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她也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夢想。在戰爭時代,這都不重要,重要的從來都是她能為戰爭做什麼,而不是她的夢想是什麼。這是她的宿命,卻也是萬千女性同胞的共同命運。
戰爭讓個人的理想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尤其是古時候根本沒有地位的女性。
於是,女人的欲望、訴求、夢想,就被淹沒了。曆史很少記錄戰爭中的女人,曆史隻記錄作為“工具”的女人。
一個人,隻有變成物品才能夠留下自己的身影,這實在是悲哀。但這樣悲哀的人,有萬千之眾。
好在,曆史的記錄是無意識的,在記載女性工具屬性的同時,也會連帶其他。那細微的蛛絲馬跡,可以發現那時女人的某些側麵。通過這些側麵,可以了解這些作為“工具”的女人。
事實上,她們不僅改變了戰爭,也展現了魅力。說到底,“工具”也不是誰都可以當的。要像貂蟬那般優秀才可以。
《三國演義》是一本寫戰爭的書,也是一本寫男人的書,它雖不是正史,卻無處不顯現正史的影子,很多人了解三國時期的故事,都是通過《三國演義》。
這時,它的價值就增值了,不僅有文學價值,還帶有曆史屬性。我們可以通過它了解古典文學中的女人,也能從側麵了解古時候真正存在過的女人。
透過那些風雲女性“工具”屬性的迷霧,給她們以血肉,不僅是對這些優秀女性本身的還原,也是對女人自古命運的還原。那些被曆史忽視的女性需要這還原,如今遠離那時代的女性也需要這還原。
貂蟬:國將不再,愛將何處安放
英雄的喜劇是普羅大眾的悲劇,英雄的悲劇是普羅大眾的喜劇。
——美人聯盟
襄陽城破時,郭靖必然傷心欲絕吧!
滿腔豪情、一心為國,但依然擋不住敵人的鐵蹄。眼睜睜看著蒙古軍隊踏破襄陽城,自己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對郭靖這種愛國愛民的人,必然是莫大的打擊。
老天對郭靖不公。但老天對郭靖也有眷戀。
城破了,國土沒了,理想崩塌了,這是老天對郭靖的不公處。但家人還在眼前,故人也都圍繞身邊。與心愛的妻子和兒子一道為自己的理想而死,郭靖雖死得遺憾,卻也足以瞑目了。這是老天對郭靖的眷戀處。
上天沒能讓郭靖實現理想,但至少讓他獻身於理想了。
以旁觀者的角度看,犧牲於戰場是莫大的不幸,凱旋的勇士則是命運的寵兒。但對於真正的戰士,害怕的從來不是犧牲於戰場,而是戰友都已離去,獨自己隻身歸來。沒有了曾經生死與共的弟兄,要那戰功與榮耀何用?
獨自一人存活於世的孤獨,遠比戰死沙場更痛苦、更難挨。
從這角度講,郭破虜與父母同時犧牲,遠比他的姐姐郭襄獨自一人挨過一生要幸運得多。
郭襄確實過得苦,卻不算最苦。最苦的是沒能犧牲於戰場,卻要跟敵人朝夕共處的人。他們有功勞,卻不能說與人知,他們有“戰友”,卻不能相認相處,而是要待在敵人身邊,假裝與敵人是一路。這種苦,不是平常人所能想象的。
《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個人,她不是征戰沙場的英雄,隻是一個嬌弱的女人,但她的功績比那些征戰沙場的將軍更大,她救人無數,拯救了瀕危的皇室,改變了曆史走向。可她不僅沒能享受英雄般的榮耀,且要伴在她的“仇敵”身邊,去做他的愛人。這份苦,才是世上最大的。這種人,才是世上最偉大的。
郭靖城破身死,人們稱讚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為理想而死,與家人同在。而那女人隻能在敵人身邊,淒苦度日。沒有榮耀,沒人理解。她比郭靖更偉大。
這女人就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
按《三國演義》所寫,貂蟬出身並不高。
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1]
可見貂蟬是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年少時就被父母送出家門,或者說被父母賣掉了。這等出身,夠得上淒慘。
在動蕩而又貧窮的環境中,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最大動力,從來不是什麼理想和抱負,而是身邊的親人和夥伴。人隻有看到有人還跟自己一路的時候,才是最安心的。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貧窮、不得誌可以挨受,不可挨受的是以往一道奮鬥的窮苦朋友都已飛黃騰達,隻有自己還身處落魄之中。沒有夥伴的痛苦,有時比死還難受。
貂蟬自然是難受的,早早就離開了家人,孤苦伶仃一人來到陌生環境裏。不再有人嗬護她、愛她,隻有人支使她、責罵她。
人們麵對此類情境時,有的會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透出一股膽小與怯懦;有的則戾氣太重,總覺得命運不公,因此極度敏感,又滿腔恨意,常對周遭環境有意見;有的則是勤勤懇懇,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憑著一股子堅持去努力,他們很少抬頭看天,隻是埋頭苦幹,一般難有大成就,卻也不會太差;最讓人敬佩的,是那積極向上者,有智慧、有理想,憑著自己的本事闖出一片天來。這最後一種人,就是人們常稱頌的寒門貴子。
《三國演義》中對貂蟬著墨不多,但可以看出,她是最後一種人。
書中說:“允以親女待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一個人,看他交往的都是誰就可以。像林衝,以陸謙為友,就知道這人不可靠,魯智深一心掛念史進,必然即使差也差不到哪裏去。雖然《三國演義》對貂蟬描寫不多,卻也可以通過王允的品性來側麵發現貂蟬。
王允是漢室老臣,官位高,號召力強,更是一片忠心。當時,董卓以保護皇帝的名義帶兵入京,實際上沒安好心。他進京後將年幼的皇帝控製起來,自己掌握了國政大權。
麵對強橫、殘暴的董卓,無良知的選擇了服從與苟且,跟董卓做了一路,成了他的狗腿子;有良知但膽小怯懦的,選擇了閉嘴,隻知明哲保身,不再管皇室興衰與天下蒼生的死活;王允屬於另一種,表麵服從,假裝跟董卓親近,但實際在找機會幹掉對方。
所以,王允跟董卓交好,但王允也會於深夜中找來那些忠烈大臣一起商量怎麼才能夠殺死董卓,恢複漢家江山。
看人以德,王允這種品性的人,他認可的,自然錯不了。
貂蟬一個無家無親的歌女,能夠讓王允這種地位的人對待她像親女兒一樣,可見貂蟬自有其不平凡之處。這也是說她當得起寒門貴子的原因。
這時候的貂蟬,應該是滿足的。她丟失了家人,又找回了“家人”。最重要的東西失而複得,是人生最大的喜悅。失而複得後,她也會更加懂得感恩與珍視。
貂蟬確實如此。她隻是一個歌女,畢竟不是王允真正的女兒,而且,即使是王允真正的女兒,也不會有機會了解外界的真正形勢。她所能夠看到、感覺到的,僅僅是王允的情緒。從這情緒中,去判斷當時的局勢到底是什麼樣子。
王允的情緒是不高的。他確有報國的心,但其實無報國的力。他無權指揮軍馬、無力上陣殺敵,麵對凶狠殘暴的董卓,確實沒有任何辦法。事實上,在當時的形勢下,莫說王允,即使是擁兵千萬的將軍,想要殺死董卓也幾乎不可能。袁紹、曹操聯合了十八路諸侯,不一樣勞而無功嗎?
麵對壓力而尋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人必然會沮喪而頹廢。這些,都被貂蟬看在了眼裏。
貂蟬是有心的。她知道是王允讓她重新有了“家人”,也懂得去感恩王允,想要為他分憂解難,想讓他快樂幸福。全然不像有些人,覺得自己過得苦,於是全世界便都欠他的了。他沒錢,別人有錢卻不肯分給他,便去指責那人小氣。他犯了錯,但別人不肯大度原諒,反而讓他承擔那錯誤的責任,便指責別人太過計較……
貂蟬也是有分寸的。她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分量。她明白,即使再過擔憂,憑借自己也是幫不了王允什麼忙的,也便沒有去問。而隻是在背後偷偷擔憂。
這些恰巧被王允看在了眼裏,於是,本無機會參與國家大事的貂蟬,得以表露心跡。
蟬曰:“妾蒙大人恩養,訓習歌舞,優禮相待,妾雖粉身碎骨,莫報萬一。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長歎,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2]
王允畢竟是老江湖,腦袋轉得飛快,看到貂蟬後,他突然來了主意。殺董卓未必要動用大量軍隊的,讓董卓的侍衛或手下去動手豈不是簡單得多?
於是,有了連環計。將貂蟬許配給董卓的得力助手呂布,再將貂蟬送給董卓,製造矛盾,讓董卓和呂布自相殘殺。如果最後死去的是董卓,自然皆大歡喜,即使最後死去的是呂布,一樣除去了董卓最為有力的幫手,再去殺董卓也便容易了。
這是一個好計策,也是一個有效的計策。這計策對王允有利,可達成他忠君報國的心願;對皇室有利,可幫他們重新拿回天下的統治權;對百姓有利,沒了殘暴的董卓,至少京都的百姓不會再那麼苦了。
可對貂蟬,卻是一個深淵,從此後,她將再無幸福。
貂蟬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王允,毅然走向深淵。
她曾被家人拋棄過,知道那苦,王允重新給了她家的溫暖,她知道這甜。越是吃過苦的人,越是懂得甜的珍惜與可貴;越是吃過苦的人,越是不想丟棄已到手的甜。但貂蟬更想報恩。
貂蟬的父母放棄了為人家長的責任,於是,貂蟬陷入了痛苦。如今,她重新有了家人的關懷。她不想跟自己的父母一樣,放棄作為親人的責任,所以即使前麵是深淵,她一樣要去闖一闖。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來說,保護自己最在意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此刻起,貂蟬注定再一次失去家庭的溫暖。不同的是,第一次她是被拋棄的,這一次是她主動的。
那一年,貂蟬十六歲,算起來,她還未成年,但她已經長大了,甚至可以說有些偉大。
王允的計策很順利。第一次見麵,好色的呂布就被貂蟬的美貌與氣質征服了。被征服的還有同樣好色的董卓。
王允將貂蟬許配給了呂布,隨後便將貂蟬送給了董卓。
至此,王允下台休息,貂蟬正式上場了。
貂蟬很聰明,她成功離間了董卓與呂布的關係,讓他們彼此都生了殺心。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這時候,王允在呂布那裏又加了一把火,一切都如願達成。呂布殺死了董卓,迎娶了貂蟬。
作惡的奸臣被除去,自然是普天同慶的喜事。王允很開心,終於幹掉了朝中的惡霸;皇帝很開心,自此不用再受人擺布;呂布也很開心,立了功勞、娶了美人;百姓一樣很開心,從此不擔心被人平白無故殺死了,要知道,之前董卓可是經常殺掉百姓,然後拿著他們的頭顱跟皇帝說自己殺死的是叛賊的。
然而,最大的功臣貂蟬,怕並不開心。
人在達成之前的願望之後,會歡喜無限,但當他隨即發現下一個願望幾無達成的希望時,又會馬上陷入痛苦。這時候的貂蟬,身處的正是此種情境。
貂蟬如今已經是呂布的女人了。
說起來,那呂布也算是個人物。呂布相貌堂堂,是個美男子,也有能力,在前可以衝鋒陷陣、上陣殺敵,在後可以坐鎮軍中、指揮兵馬。單論這方麵,也還算是一個可嫁之人。
但這呂布的人品讓人實在不敢恭維。他最開始是丁原的手下,並拜了丁原做幹爹,可是為了一匹馬,就殺了丁原,轉身跟了董卓。呂布見董卓有權有勢,又拜了董卓做幹爹,結果又因為女人殺了董卓。實在是一個兩麵三刀、見利忘恩的小人。
不過,貂蟬最大的困境還不是呂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而是她要以什麼姿態去麵對呂布。
從身份上來講,呂布是貂蟬的丈夫,貂蟬是呂布的妻子。可是,兩個人背後又有另一層關係,呂布是貂蟬的“敵人”,貂蟬欺騙與利用了呂布。
這時候,貂蟬必然陷入困境。她要去愛呂布嗎?看上去似乎確實需要愛,因為這個男人是她下半生的保障與依靠。可是她注定是不可能全心全意去愛這個男人的,因為她有不可公開的秘密。這是她愛情路上的障礙,這障礙是她主動設下的。
如果貂蟬不去愛呂布,那麼她的生活也注定淒苦。一個年輕的美貌佳人,守在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身邊,又要假裝自己很愛對方。於這場景,可能有人會為呂布叫不公,覺得他受了欺騙。但真正日子難挨的其實是貂蟬,不是嗎?明明不快樂,卻要假裝很快樂,這是最大的痛苦。
貂蟬是一個有愛的人,正是因為有愛,才會毅然決然去完成那般艱巨的任務。可是這個有愛的女人,卻注定無法獲得愛情。其無法獲得愛情的原因,在於她是一個拯救蒼生的大英雄。
這諷刺嗎?不諷刺,隻會叫人覺得心疼,叫人覺得老天太不公平。偏偏要這樣對待一個美麗而又柔弱的女人。
她原本有家庭,卻被拋棄,在無望時遇到恩人,再次體驗到了家的溫暖。可是很快,她又不得不為了那恩人拋棄這好不容易獲得的“家”。
最終,貂蟬確實有了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家了,是呂布給她的。可是此時她已無法去麵對那“家”中的“丈夫”。
這一切,隻因為她心中有愛,有大愛。
這是老天的不公,卻也是人間的悖論。
我們都羨慕英雄、期盼英雄,甚至渴望自己就是那大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英雄雖注定要為普羅大眾犧牲,卻也是普羅大眾的災難。英雄與民眾從來都是對立的。
英雄的喜劇是普羅大眾的悲劇,英雄的悲劇是普羅大眾的喜劇。
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普通百姓必然身在水深火熱當中。那英雄所創立的功績越大,在這功績完成之前民眾所受的苦難就越深。英雄光環的背後,是民眾的鮮血。
同樣,英雄越是無用武之地,普通百姓所受的苦難就越少。淒慘的英雄對應的一定是安樂的百姓。
不過,貂蟬更為悲慘,她選擇的是一條無名英雄的路。她會有大成績,但絕不會有大榮耀。她是一個淒慘的英雄,但在她淒慘的背後,並不是安樂的百姓,而是同樣淒慘的人間。
貂蟬,是悲慘英雄中那最悲慘者,不僅是因為時代,更是因為她的選擇。
上天給了她天使的容貌,卻沒給她順遂的人生。貂蟬注定在無愛的生活中慢慢老去,上天不會再次記起她,甚至連《三國演義》的作者都幾乎忘了她。
嫁給呂布之後,貂蟬幾乎再無消息。隻是呂布被困在下邳的時候,提了一次貂蟬的名字,寥寥十來字而已。那之後,全書再無貂蟬。
呂布身死後,貂蟬去往何方,沒有人知道。人們隻記得眼前的苦難,早忘記了那曾拯救過眾生的英雄。
貂蟬心中有愛,但世界並不愛她。
郭靖死後百千年,人們依然記得這位大俠。貂蟬還沒過完自己的青春就已經被人忘記了。
貂蟬,當得起“愛之大者,為國為民”。
人因夢想而偉大,也會因付出而不朽。追尋自己的夢的人,必然是美麗的,懂得犧牲自我成全別人的人,也一樣美麗。
貂蟬以一個虛構形象而能夠名列四大美人之一,不單是因為外貌,更是因為其品格。
有內涵的人,運氣總不會差。
注釋
[1]引自《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64頁。
[2]引自《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64頁。
小喬:嫁夫當如周公瑾
中華五千年曆史,戰爭無數,可竟沒有一場像特洛伊戰爭那樣,單純為了一個美麗的女人而發起,是莫大的遺憾。
——美人聯盟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這是清朝文人吳梅村《圓圓曲》的開頭幾句。其中“衝冠一怒為紅顏”一句,自成詩以來,便廣為流傳。人們都認為這是諷刺吳三桂的。
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吳三桂正在關外駐守。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同意了,決定帶兵入關,向李自成投降。然而,吳三桂走到半路的時候,聽說李自成的手下抓了他的父親,還收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大怒,帶兵折回,轉去投降努爾哈赤了。後來,吳三桂跟著清兵打入關內,報了奪妾之仇。
人們一致認為,吳梅村寫“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在諷刺這吳三桂。
不過,曆史學家給出了不同意見,說吳三桂降清其實並不是因為陳圓圓,吳梅村的這一句詩怕也不是專指的吳三桂。人們之所以願意做如此歪曲,將吳三桂說成是一個隻認女色不顧民族大義的家夥,是因為大家憤慨於他的投敵。
古時,一個男人為了女性而不顧其他,是極大的汙點。
還原曆史真相,自然可以給吳三桂這類人以清白,不過於那些感念於愛情的偉大的人,怕是會多少有些遺憾吧!
很多人覺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戰爭無數,可竟沒有一場像特洛伊戰爭那樣,單純為了一個美麗的女人而發起,是莫大的遺憾。說明了我們愛美之心的缺失,也說明愛情在這塊土地上萌發得太晚且不夠熱烈。
古人愛美女,卻不願意為美女而去發動一場戰爭。說明那時候,在男人心裏,女人其實沒那麼重要。至少在事業和愛情中間,男人是絕對傾向於前者的。人們用隻顧男女之情不顧其他來抹黑吳三桂,正是這種思維的側麵反映。那時候,愛情並不被看好,甚至會被視為汙點。女人更是要遠離戰爭的,如果女人跟戰爭扯上關係,那麼這個女人就會被稱作禍水。那時候,男人更在意地位和利益,沒有人覺得爭奪美麗與愛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可以想象,如果特洛伊戰爭發生在中國古代,曆史書中怕不會稱海倫為女神,而是要將之定性為古今第一禍水吧!
對於那些感念於愛情之偉大的人來說,這種觀點,怕是接受不能,不過這確是絕對意義上的曆史事實。
不過,曆史真實事件中沒有,不等於文學作品中沒有。《三國演義》中,作者便將東吳名將周瑜寫成了一個肯為自己所愛的女人發動戰爭的男人。
當時,曹操打敗了袁紹,想要乘勢揮軍南下,吞並荊州和東吳。那時候劉備在荊州地界,孫權則占領著東吳。劉備一方力量太小,便派遣諸葛亮去東吳遊說,兩家聯合抗曹。
東吳方麵則分成了兩派。以張昭為首的文官絕大部分主張投降曹操,而武將則多主張正麵迎敵。
這時候,孫權派人調回周瑜,想要聽聽他的意見。東吳群臣知道此事後,分批次連夜去見周瑜。有勸他跟孫權說投降曹操的,有勸他跟孫權說一定要跟曹操開戰的。周瑜沒有明確亮明自己的態度,一直曖昧回應。
最後,魯肅也帶著諸葛亮去見周瑜。魯肅是主戰的,極力勸說周瑜同意打曹操。不知周瑜是故意逗魯肅還是有其他想法,此時突然開口說要降曹。
這時候,諸葛亮出言相激,他裝作不知道小喬是周瑜的妻子,跟周瑜說其實不必動用軍隊,直接派人將大喬和小喬兩個美女送給曹操,曹操自然就退兵了。因為曹操此來,不是為了東吳的領土,而是為了這兩個美女。
諸葛亮這話自然有些鬼扯,曹操南下,肯定是奔著爭奪領地來的,即使要收二喬,也不過是“摟草打兔子”,順便而已。不過諸葛亮卻拿出了曹操青睞於二喬的證據,充分說明,曹操這老家夥確實惦記過這兩個大美女。
周瑜果然被諸葛亮激怒了。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1]
第二天,周瑜便勸孫權迎擊曹操,於是有了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
周瑜用實力說話,靠著卓越的指揮才能,加上對環境的良好利用,打敗了兵力上有絕對優勢的曹操。他保住了江東土地,更是給了自己的女人以無限尊嚴。
許多年後,唐代的著名詩人杜牧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之戰過後好些年,曹操目睹了孫權的風采,感慨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如果他當時知道小喬的丈夫周瑜有那般的本領,估計會很大程度上打消對小喬的惦念吧!或許也會說一句:“嫁夫當如周公瑾!”
於一個女人來說,自己的男人肯為了自己而不顧一切,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這幸福,小喬得到了。
周瑜確實是一個理想的夫婿。
從相貌上講,周瑜高大帥氣,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周郎”,有人略帶戲謔地說過,用今天的表達方式就是“周帥哥”的意思。可見周瑜的外貌是得到了廣泛認可的。
從出身講,周瑜出身大戶,家中有財,也有人在朝中為官,是絕對的好出身。
從才華上講,周瑜精通音律,當時就流傳“曲有誤周郎顧”。周瑜在音律上的造詣可見一斑。
從能力上講,周瑜年輕拜將,很早就當了東吳的大都督,並且取得了諸多戰役的勝利,更是親手造就了赤壁之戰這種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勝利。
然而,評價一段感情是否牢靠,評價一個女人是否嫁得正確,不僅要看那男人是否足夠優秀,更要看他是否真正在意她。隻有真正在意,她才能幸福。如果他處處都優秀,可是並不喜歡自己的女人,那麼這個女人必然也是沒有幸福的。
周瑜對於小喬的在意自然不必多言。前麵已經介紹過了,為了小喬,周瑜是可以不顧其他的,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有夫如此,“婦”複何求?
小喬,必然十分幸福。
不過,怕也有人會提出疑義。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將周瑜寫成了一個小心眼兒、愛嫉妒的男人。
這世上確實有些心眼兒極小、嫉妒成性的男人,並因為其自身的這種特點讓他們的女人受盡了苦楚。
我們常見這樣的人。他對自己的愛人非常好,樂於犧牲自己去滿足她們的要求,也會將她們當成是最重要的珍寶,捧在手裏,生怕她受半點兒委屈。但他們的女人並不會覺得幸福,因為他們同時也有控製欲強的毛病。
他們愛自己的女人,卻也會限製自己的女人,不準她跟外人接觸,要她絕對服從自己的管束……總之,不給半點兒自由。
《三國演義》中對周瑜的描述,像極了這種人。小氣、嫉妒,半點兒也容不得人。
小喬跟這樣的一個男人在一起,會有自由、會有幸福嗎?
當然會。因為我們對周瑜有如此看法,更多的是因為書中將諸葛亮塑造成第一主角,因此我們通常都以諸葛亮的視角來看問題罷了。
其實仔細分析,周瑜並不是一個小氣的人,他是容得下人的,甚至可以說非常大氣。他隻是對諸葛亮不夠友好罷了。而且,他對諸葛亮不夠友好,也並不是因為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華,而是因為他認為諸葛亮終有一天會變成自己的對手。一個人對對手小氣,算不得汙點的。
周瑜是因為欣賞孫策才歸入東吳的。
孫堅死時,孫策還不具備建功立業的能力,不得不跟在袁術手下做個跟班。孫策是有抱負的,他知道跟著袁術出息不了,同時也想恢複父親當年的基業。於是用傳國玉璽做了抵押,在袁術那裏借了些兵,打算去收複江東。
就在去打江東的路上,孫策遇到了周瑜。
那時候,孫策手裏隻有幾千的軍隊和孫堅留下的幾個老將,正是缺少人才的時候。
周瑜決定跟了孫策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舉薦人才,他推薦了江東二張,張紘與張昭。不久後,張昭就成了東吳孫家方麵的重臣,不管是孫策還是孫權,對張昭都極為尊重,也極為倚重。
如果周瑜真是那嫉賢妒能的小氣鬼,何必去做這種事?自己掌握重要的位置不好嗎?為何還要舉薦能力強的人來,從孫策那裏分走權力?
而且,《三國演義》從始至終也沒提過周瑜和張昭之間有矛盾。可見,周瑜對於人才是極為寬容的。他並不會因為別人比他地位高,別人有他不具有的才能,別人更得主公欣賞,而去嫉妒、懷恨那人。
更能說明周瑜大度的是,他向孫權舉薦了魯肅。
那時候,孫策已經死了,孫權繼承了江東領袖的地位。從種種跡象來看,當時的孫權並不被人看好,而且平日裏表現也確實不怎麼樣。大家對他都沒什麼信心。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孫權是被逼上老大的位置之後,才爆發了體內的能量的。
初始時候,孫權並不自信,也缺乏人才。這時候,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孫權對魯肅很是認可,給予了重用。
周瑜跟魯肅是極好的朋友,兩個人都有才華,但在具體的政治路線上一直有分歧。
周瑜始終認為,劉備不是一個肯跟著別人混的人,最後肯定會自己做老大,最終成長為東吳的對手,所以不如將劉備幹掉,至少要將他軟禁起來,不給劉備創立事業的機會。同時,周瑜提出,擺平了劉備之後,東吳應該進軍四川,拿下劉璋,然後跟曹操分庭抗禮。
魯肅則另有主張,他跟諸葛亮的想法類似。魯肅覺得,劉備必須留著。因為東吳無法直接跟曹操對抗,留著劉備做一個盟軍,三足鼎立,才能夠保證東吳的安穩。
周瑜與魯肅之間的分歧,可以說是很大的。而且,東吳內部頗為這兩條路線爭執了一番。
如果周瑜真的小心眼兒,那麼他必然會恨魯肅吧!
但其實沒有,周瑜不僅沒有恨魯肅,反而直到他去世,都將魯肅當成好兄弟。周瑜臨終的時候,還特意寫信給孫權,讓魯肅接替他的位置,做東吳的大都督。
君子和而不同,周瑜的行為頗具君子之風,完全是一個大度能容的人,跟小心眼兒怕是半點兒關係也沒有。
不過,《三國演義》中,周瑜確實常跟諸葛亮過不去。如果要分析,就要從兩個人的關係上入手了。
周瑜對諸葛亮一直非常欣賞,可以說甚至有些佩服諸葛亮的才華。其實一點兒嫉妒也沒有,最開始的時候,他還想拉諸葛亮入夥東吳。
次日,瑜請諸葛瑾,謂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豈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2]
周瑜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勸諸葛亮,讓他來東吳效力。一個小心眼兒、愛嫉妒的家夥怎麼會將一個能力在自己之上的人介紹給自己的主公?那不是直接影響到了自己的權力嗎?
可見,周瑜並非小心眼兒的人,而且非常大氣,遇事從來隻考慮大局,而忽視個人利益。在周瑜眼裏,隻有東吳的未來與興盛,沒有自己的前途與地位。這樣的人,實在可敬。
周瑜對諸葛亮態度的轉變,是從諸葛瑾勸說諸葛亮失敗開始的。當周瑜發現諸葛亮不能成為自己的戰友、隻會成為東吳的敵人之後,他才想要除掉諸葛亮。
不是周瑜生性好殺,容不得人,而是為了東吳的基業和未來,他不得不那麼做。
與其說《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知道自己不如諸葛亮從而嫉妒心暴漲被氣死,不如說周瑜擔心諸葛亮有一天會成為東吳的極大威脅憂鬱而死。
周瑜對諸葛亮的“小氣”,並不能說明他是個嫉妒成性的小心眼兒,隻能說明他是一個隻想著東吳利益的忠貞臣子。
這樣的品性,怎麼會對身邊的人不好呢?何況那人還是他的愛人。
對盟友寬愛,對敵人狠辣,從來都不是什麼汙點。
人們覺得周瑜小氣不過是站在諸葛亮的角度和利益上看問題罷了。如果縱觀全局,會發現,這周瑜實在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
能夠嫁給這樣的一個人,是小喬的福氣,能夠配得上這樣的人,是小喬有個人魅力。
美女與英雄的組合從來是人們想見的,也從來是會得到人們的祝福的。小喬與周瑜這對神仙眷侶,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稱頌。
不過,上天給了小喬滿意的夫君,卻沒給她從始至終的幸福。
周瑜很優秀,但他死得太早。他並不是死在自己太過小氣,而是死在對東吳太過用心。他不是被人氣死的,他是為東吳的前途憂慮而死的。
將星隕落,軍士哀鳴。周瑜的離去,對東吳是莫大的損失,但損失最大的,是小喬。從此,她愛著也愛著她的人不在了,再也沒有人會不顧一切去保護她的安全了。這一段美好的愛情,因為周瑜的突然死去而畫上了句點。
據載,小喬的壽命也並不長。周瑜因憂慮東吳的前途而死,小喬怕是因為思念夫君而故去了吧!
他們沒能在人間白頭偕老,但可以在另一個世界早日見麵了。這是我們這些看客唯一能夠安慰自己的地方。
但願在那個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戰亂與爭鬥,可以讓他們安守自己的生活,繼續著在這個世界沒有過完的幸福。
識人者智,自知者明。幸福的人不僅要強大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要懂得識別優秀的個體。優秀的自我可以保證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強大的辨別能力則是對選擇質量的保證。
小喬夠優秀,才能碰到周瑜,她夠聰慧,才選擇了周瑜。她的幸福,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靠優秀拿到的。
注釋
[1]引自《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366頁。
[2]引自《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369頁。
孫夫人:傾注自己的所有去愛
在那個薄情的年代,你企圖以深情存世,那就過時了。
——美人聯盟
在人人都精於算計的環境中,簡單而純真的人會顯得極為珍貴,也會散發出不同尋常的魅力來。
《三國演義》中的孫夫人便是典型一例。
孫夫人是孫權的妹妹,她跟閻婆惜不一樣,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不過這真公主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一切都因為她生在戰爭時代。
戰爭最能體現真情,在戰亂年代,從來不乏展現人性偉大的故事。但同時,戰爭也最會無情揭露人性的肮髒,戰亂年代,禽獸行為與爾虞我詐同樣層出不窮。
戰爭的本質是搶奪資源,攫取權力。不同的是,有的人參與戰爭是為了搶奪本屬於自己的資源和權力,有的參與戰爭則是想掠奪他人的資源與權力。前者我們稱其為正義一方,後者我們則判定是邪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