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人們自身不夠完美,所以鬼神才會出現。它們是人類完善自己的一個補充。
人類無法掌控世界,於是用這補充去掌控世界;人類不能呼風喚雨,於是讓這補充去呼風喚雨;人類無法實現諸多願望,於是借助這補充去幫助自己實現那願望……
有朝一日,人類真正完美了,鬼神也會消失吧!
不過,現在鬼神依然沒有消失,它還是人們談論的話題。隻是由於社會發展,人們不再那般害怕鬼神的恐怖而已,鬼神妖怪,逐漸由讓人恐懼向供人娛樂過渡了。
偉大的《西遊記》,是一部寫妖魔鬼怪的書,其實也是一部填充人類幻想、為人類走向完美做補充的書。
正因為此,書中的妖精從來都是擬人化的,她們有人形、講人言,也信奉人世間的法則。
說到底,妖精不過是一群長相不同的人類。
她們的情感就是我們的情感,她們的需求也是我們的需求,她們的夢想,同樣是我們的夢想。
不同的是,妖精雖然法力廣大,但要受人支配。補充本身就是虛擬化、幻想化的。於是,妖精便有了另一個特性,她們有人類的情感,展現的卻是人類不常展現的那一部分。這正是幻想的特性。
之所以妖精個個美豔異常,是因為這世上美人沒那麼普及;之所以妖精中常有主動投懷送抱的,是因為這世上的女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堅持和矜持……
妖精身上折射出的,是人類希望的情感。於男權社會中,妖精身上折射出的,是男人希望女人擁有的特性和情感。
這時候,妖精被異化了,成了男人幻想中的女人。
於是,唐僧這老和尚不斷遭遇桃花運,諸多美人不惜身死燈滅也要跟他成就佳侶。
現實中,這類女人極少,但男人希望這類女人極多,於是隻好由神話故事來彌補這一不足。
異化的女性,帶來的必然是異化的愛情。
那愛情不是兩情相悅,而是妖精獻給唐僧的禮物,也是男人夢想中女人應該獻給他們的禮物。
當愛情隻偏向一方的時候,平等便成了稀缺品。男人深度幻想中的愛情,從來不是互相扶持,而是對方無私地服侍自己。
這時候,女人會完全失去自主性,變成男人的用人。
現實中,自然少有此類,但擔當補充角色的妖精,卻幾乎個個如此。
從某種程度上說,妖精就是拿來獻祭的,她們的愛情也是。
這是男人一廂情願中愛情的模樣。
《西遊記》中,幾乎都是這種愛情。讀懂了這本書中的女人,也就讀懂了男人的心。
女兒國國王:多情總被無情惱
不要被童話騙了:唐僧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老實人,他腹黑得很。
——美人聯盟
其實,唐僧是有妻子的。
在很多讀者心中,唐僧是個老實到有些怯懦的家夥,膽小怕事,全沒半點兒能力。他之所以能夠成事,在於其有兩個優點,誠心向佛與意誌堅定。其實這是誤解,這誤解來自電視劇對唐僧的刻畫。
如果仔細閱讀《西遊記》,就會發現,其實這唐僧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老實人,他腹黑得很。
唐僧在取經路上是娶過親的,當然,準確地說是騙過婚的。
取經隊伍行走至西梁國界的時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唐僧和豬八戒因為喝了子母河的水,懷孕了。
對於一個一心向佛、不畏艱苦去西天取經的和尚來說,這實在是個大麻煩。好在他們很快就遇到了當地人家,對方告訴了他們解決的方法。雖經一番波折,卻也無虞。
同時,那家人也為唐僧介紹了西梁國的風俗。
這裏全是女人,準確地說全是情愛欲望無處宣泄的女人。唐僧一行人來到這裏,怕是要遇到點麻煩了。
其實,對於普通男子來說,不能算麻煩,反倒可以算是幸運。眾美環繞,沒有比這更能讓一個男人感到幸福的了。可是,唐僧一行偏偏都是和尚,於色上,是半點兒沾不得的。
唐僧不想沾色,並不等於色不想沾唐僧。
唐僧剛進城,就被人瞄上了。西梁女兒國的國王看上了唐僧,想要嫁給他。不過唐僧並無意留在這裏。
妾有情,郎卻無意。
愛情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一個有情,一個無意,即使在一起了那也不叫真摯的愛情。不是兩情相悅的結合,是很難產生最愉悅的共鳴的。奇妙的地方在於,婚姻卻並不存在這個問題。沒有真摯愛情的婚姻,一樣可以幸福。
之所以如此,在於兩者的本質不同。愛情是一種情感上的衝動,婚姻則是一種文化上的選擇。愛情是精神上的,婚姻是生活中的。精神上的享受是可以拋開一切的,這就是愛情的偉大處,也是愛情的美妙所在,即使它全無支撐,完全飄在雲端,身處其中的人一樣可以快樂無比。但婚姻不同,它必須要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是要有現實支撐的。如果沒有這個支撐,那麼婚姻就會出現問題。精神上的共鳴需要兩個人在同一頻道且一樣虔誠,生活上的扶持則沒那般苛刻,隻要不是彼此無法忍受對方,又有一定的互補需要,就可以很好地走下去。
從這個角度講,雖然女王有情,唐僧無意,但兩個人若是結合,未必就不幸福。
現實也確實支持這個觀點。
從情愛的角度講,男女的結合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一、兩個人彼此相愛。
二、一方有情,一方無意。
三、兩個人之間根本沒有愛情,或說沒有明確的、強烈的愛情,不過是因為都覺得自己應該有個家了,然後彼此結合。
人們常有一個誤解,普遍認為第一種情況最完美,第二種次之,第三種完全不可忍受。
但學者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其實第三種結合,幸福感最強,婚姻也最為穩固。
這跟人們的日常認知不符,卻是現實。很多時候,現實都是反“常識”的。
之所以如此,在於幾種結合的本質不同,也在於選擇每種結合方式的人的性格與追求不同。
第一種多是感性的人,強調感覺,有一定的圓滿情結。他們有強烈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愛情上,容不得半點兒瑕疵。他們看重的,是轟轟烈烈,是精精彩彩,於平淡,完全無法忍受。愛情剛來的時候,是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的,但愛情那種潮水般的特性——來得異常猛烈,去得迅速決絕——給他們帶來了諸多麻煩。當初始的洶湧澎湃過後,進入到情愛的平淡期時,他們不會認為這是愛情的必經過程,而會深度懷疑是愛情消失了。於是不滿開始滋生,矛盾開始泛濫。人們常說“秀恩愛死得快”,怕也有這方麵的原因。當把那最初始的激情當成一切時,平淡來臨的時候,也正是失落來臨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不是愛情消失了,而是當事雙方無法接受愛情的第二個階段,他們天然地認為,平淡的愛情根本不是愛情,但問題是,愛情必須要經曆平淡。
這是第一種人的困境。
第二種結合的困境在於,有一方永遠都是不得滿足的。他會認為自己吃了虧,覺得自己是在將就,甚至是在忍受。不管是婚姻也好,合作也罷,如果有一方抱著將就的心,那麼一定會出現問題。而且,這種時時刻刻覺得自己在對付的心態,會加強他對這種結合的不滿,不滿終究有一天會爆發出來。這是第二種結合的隱患。
第三種結合最為穩固,其實並不能說明愛情本身不能帶來幸福。我覺得,它能證明的事實是,那些懵懂的人,或許更容易滿足。他們對愛情沒有太多幻想,他們對生活也無過分要求,於是,他們很容易得到滿足。得到滿足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不是愛情出了問題,問題的根本還在人。
女兒國國王的悲劇就在於,遇人不淑。唐僧從始至終都沒有半點兒想要留下的想法。聽到求親之後,唐僧先是“低頭不語”,後來“越加癡啞”[1]。完全一副愁苦模樣。
他愁的不是沒法在女王和佛祖之間做一個選擇,而是愁拒絕了女王便不能倒換關文,也便去不了西天了。
當孫悟空幫唐僧想出主意,可以讓他安然脫身之後,唐僧的表現是:“三藏聞言,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樂以忘憂,稱謝不盡。”[2]完全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
如果唐僧真的對女王有那麼丁點兒意思,這時候,唐僧的反應應該是高興中帶有一點兒遺憾和不舍。但他全然沒有遺憾,隻能說唐僧從沒想過要留下來。
至此,取經隊伍已經定好了計策,假裝答應讓唐僧跟女王成親,騙她倒換關文之後,直接跑路。
這跟如今那些打著要跟對方結婚的名義,實則騙了對方錢財就跑的人渣有區別嗎?
讀者不覺得有問題,不過是我們天然地站在唐僧的角度考慮問題罷了。於唐僧來說,女王不給倒換關文是個麻煩,會影響到他的行進。可是,如果從女王的角度考慮呢?她有義務一定要幫助唐僧嗎?根本沒有,幫是情分,不幫也完全沒有問題。她不欠唐僧的,反倒是如果幫了,唐僧便欠她一個人情。人們覺得唐僧的行為沒有問題,是因為我們自動代入了唐僧的角色,因此潛意識裏不希望他遇到半點兒麻煩,希望每個遇見他的人都能夠給予無私的幫助。但其實,那些人並沒有相應的義務。
而且,這裏還有最大的一個問題。如果唐僧不答應女王的婚事,女王就一定不給他們倒換關文嗎?怕是未必,書中女王一方並未以此威脅過。所謂的不答應就過不了關、拿不到關文,不過是唐僧等人的臆想罷了。他們潛意識裏將女王想象成了一個得不到滿足便會刁難對方的形象。但其實,並沒有證據顯示女王是這樣一個人。
向來善意揣度一切的取經人,麵對女王的時候,卻下意識地將對方想象成了一個“惡”人。實在諷刺。
取經隊伍已經準備好了“圈套”,隻等那“惡”人“就範”了。
此時,女王還完全沒有察覺,她依然深陷在愛情的憧憬中,想象著以後的美好生活。全然不知自己遇到了一夥“騙子”。
就這樣,一方坦誠無欺,一方心懷詭計。
兩方的合作開始了。
說唐僧是娶過妻的,不是因為唐僧假意答應了對方的請求,而是雙方舉行了儀式,擺了喜宴。
古時候,並沒有婚姻登記製度,為婚姻提供保障的更多時候不是法律,而是約定俗成的鄉規與社會輿論的監督。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結婚儀式的達成,也就是舉辦婚禮。
其實,現在很多地方依然有類似規矩的遺存。在一些農村地區,年輕男女正式成為夫妻並不是從他們登記時開始,而是從舉辦婚禮時開始。有些地方,即使沒有登記,但隻要舉辦過婚禮,那麼在人們眼中二人就已經是正式夫妻,可以生活在一起了。
婚禮的目的從來不是招來親朋熱鬧一番,給一對新人以祝福,而是招來親朋做個見證。如果用企業間的合作做個類比,那麼在婚姻中,媒妁就相當於保人,參加婚禮的則是見證人,是為了保障這合作的,是想用悠悠眾口來增加違約成本的。熱鬧與祝福不過是附加價值而已。
古時候兩個人的結合程序很複雜,不過其中的關鍵點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婚禮上眾親朋的見證。這幾點唐僧與女王的結合都不缺。兩個人都已無父母,這時二人均表示同意,也就有了基礎,女兒國太師是媒妁,孫悟空師兄弟三人和西梁城的百姓是見證。二人的結合合理合法,完全成立。從名義上講,辦過喜宴之後,女兒國國王就是唐僧的妻子了。這完全符合當時的規矩。在這裏,二人是否圓房並不重要。
有如此保障,女兒國國王自然放心,於是為孫悟空他們換了通關文牒。這下彼此都是一家人了,自然要出城相送,以示情義。
她怎麼也想不到,她將要送走的不是夫君的徒弟,而是夫君本人。
是女兒國國王太過蠢傻,太過一廂情願嗎?當然不是。
她之所以被傷害,就是因為太過善良,不知人心險惡。取經團隊第一時間將女王想象成了壞人,於是心安理得用計策對付她。女王則始終將這幾個原本不認識的人想象成了好人,因此完全不設防。女王這般想當然不是蠢。大唐國國王禦弟、西天佛祖欽定取經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個不畏艱險也要西去的取經人,也會騙人嗎?
覺得他們不會騙人的才是正常人,覺得這樣的人也需要防備的才是非正常的。
但就是這在誰眼裏也不會撒謊的家夥,竟然設計了計策,欺騙了別人的感情。
被唐僧傷害的,不僅有女王的個人感情,還有大唐王朝的信譽、佛祖的信譽、佛教徒的信譽。之所以如此說,是在於經過這一事件之後,怕是整個西梁女兒國都不會再對大唐王朝、西天佛祖以及虔誠的佛教徒有太好的印象了。
這跟婚禮上邀來親朋見證的道理是一樣的。用輿論來牽掣一個人的行為,讓他違約的時候付出一定的代價。
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兩個人確立了親密關係,但一方始終不想將對方帶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身旁,不願將兩個人的關係公開示眾,那麼,他一定是心裏另有打算。他最後未必會真的轉身離去,但在這個階段,他一定是有隨時離去的打算的。正因為有這個打算,所以不願接受輿論監督,不願付出被品評的代價。
如果對方一直刻意隱瞞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那麼要記住,不管他給出什麼樣的借口都是假的,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打算隨時轉身離去。
我們繼續回到唐僧與女王這裏。其實,唐僧之前的表現是可以看出他並不喜歡女王的,隻不過女王從不認識唐僧,無法從他的行為中讀出其真正意圖罷了。讀者從上帝視角可以看出唐僧行為中的矛盾來。
隻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禦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癡。行者在側教道:“師父不必太謙,請共師娘上輦,快快倒換關文,等我們取經去罷。”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行者道:“師父切莫煩惱,這般富貴,不受用還待怎麼哩?”三藏沒及奈何,隻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一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滋滋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隻思拜佛。[3]
這唐僧,處處顯現出緊張與無措。女王從來不了解唐僧,大概以為他剛剛轉換身份有些不適應吧!其實不是,不過是從來沒騙過人,過程中太過緊張而已。唐僧見了女人並不是天然緊張的,而是從容得緊,甚至讓人懷疑這老和尚似乎動了凡心了。
“三打白骨精”一章中,白骨精化作少女與唐僧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唐僧的表現是這樣的:
三藏一見,連忙跳起身來,合掌當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願心,來此齋僧?”[4]
這可是個怕見女人的形象?實在話癆得緊,全沒半點兒緊張可言。
唐僧前後行為差異如此之大,不是女王不如那白骨精漂亮,而是唐僧雖然在女王事件中表現“齷齪”,但其實平時很少說謊,因此不適應,內心緊張。
女王自然是發現不了的,一是不了解唐僧為人;二是她依然沉浸在幸福的幻想當中。
很快,女王的幻想就被打破了。唐僧真的要走了。
告別時,唐僧很得意: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陛下請回,讓貧僧取經去也。”[5]
唐僧沒有行佛禮,而是用世俗之禮,跟女王拱手道別。
這哪是一個得道高僧的形象?分明是一個騙到別人後,在那裏炫耀自己智商的小混混的樣子。
唐僧在女兒國這一章的表現,實在不堪。隻是可憐了那女王,一片真心,竟然付給了這等騙子。
結尾時,唐僧沒有一點兒愧疚之心,全無負擔。怕不僅是因為驕傲於自己騙人成功,得意忘了形,更是因為覺得自己是出於對佛的虔誠心而不得不出此下策吧。他應該是覺得自己的追求是崇高的,所以實現追求的時候即使耍點手段也無傷大雅,因此完全沒有犯了誑戒的惶恐。不是向女王道歉,自己不該騙人,而是一副驕傲得意的嘴臉,顯示自己的聰明。
問題是,女王何時脅迫過你?你的目的崇高就可以戲耍一個毫不相幹的人嗎?
這一回裏的唐僧,確實不堪。
他的不堪不僅在於辜負了美人恩,更在於全無一點兒大師的風範。
看人要看準,千萬不要被表象迷惑了眼,落得像女王一樣,被人騙了還得不到半點兒同情和歉意。
兩個人的事,需要兩個人都點頭才可以,擅自決定,必然會遭遇麻煩。人生在世,切忌“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當成大家的事”,這樣或許顯得一個人熱心腸,但往往因為沒守住交往邊界從而製造出麻煩和不快來。
注釋
[1]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667頁。
[2]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669頁。
[3]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671頁。
[4]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329頁。
[5]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674頁。
蠍子精:奮鬥抵不過命運的安排
被人脅迫時放棄,是一種怯懦;發現無希望時放棄,則是一種智慧。
——美人聯盟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這話放在唐僧身上實在精準不過。
話說唐僧誑了女兒國國王之後,正在那裏拱手告別,炫耀智商,突然就一陣風,被擄走了。
這畫麵實在喜感,一個白白淨淨的得道高僧,全沒慈眉善目的樣子,而是一副流氓式的嘚瑟嘴臉,正吹噓到高潮處,突然就被劫了。這臉被打得有點兒疼。
事實上,《西遊記》中很多此類帶有幽默元素的橋段,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大特點。囿於篇幅,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給唐僧以“報應”的,不是老天,也不是佛祖,而是一個妖精。她擄走唐僧也不是要懲罰他欺騙了別人,犯了誑戒,而是要跟他成親的。
這類情節,如果發生在《聊齋誌異》中,可能是喜劇,妖精主動找到窮苦書生,給他愛情,給他錢財,助他成功,待他功成名就之後,妖精一去不返,從此消失,任他一人在人間幸福地生活。
但這是《西遊記》。
兩者最大的不同是,《聊齋誌異》中的男主多半需要妖精的幫助,而我們的唐僧師父,則是要處處防備妖精的。
這一次,於唐僧來說依然是麻煩。而且,這麻煩比較大。
麻煩大的原因是這妖怪本領大。唐僧的安全來自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戰鬥力。沙僧雖然也有本事,卻很少出力,更多的時候不過是看看行李、跟著走路而已。人們都以為這沙僧是個老實厚道人,其實不然。這也是被電視劇《西遊記》誤導了。沙僧這人,其實很奸猾。電視劇中,沙僧整天挑著擔,可是出了許多力,但原著裏沒有,原著裏挑擔的多是豬八戒。沙僧是不怎麼幹活兒的,也不怎麼打妖怪。
由於沙僧的“偷懶”,保護唐僧的擔子基本在孫悟空和豬八戒身上,其中,孫悟空是絕對的主力。
不過這一次卻遇到了大麻煩,孫悟空和豬八戒聯手都鬥不過那妖精。
《西遊記》中,有此等戰鬥力的妖精是極為罕見的。孫悟空確實在許多妖怪那裏吃過癟,甚至被捉住過許多次,但基本是奈何不了對方的法寶,或者像大鵬精那種,速度比孫悟空快。單純打鬥上,勝過孫悟空的其實不多,何況當時豬八戒也在助力。這妖精本領高到什麼程度呢?
滅妖的過程中,觀音菩薩曾經過來指點,她說:“他前者在雷音寺聽佛談經,如來見了,不合用手推他一把,他就轉過鉤子,把如來左手中拇指上紥了一下,如來也疼難禁,即著金剛拿他,他卻在這裏……我也是近他不得。”[1]
這妖精曾經傷過如來,如來派金剛拿她,但她依然在此逍遙,就連觀音菩薩這種大法力的也近她不得。莫說妖界,即使算上神界,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也不多見,可見這妖精本領有多高!
這並不是一本介紹妖精戰鬥力的書,但依然在此用大篇幅介紹這妖精的本領,原因在於,從某種程度上,本領可以反映一個妖精的性格,尤其是結合著蠍子精的經曆,更能體現出其性格特點。
《西遊記》中,各路神仙鬼怪的戰鬥力,基本與努力程度相關,隻有孫悟空是個例外。像豬八戒、沙僧等,都是經過千萬年的苦修才習得本事,最後位列仙班的。
從這個角度講,蠍子精可謂是奮鬥的典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她不僅努力,而且知道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效率達到最高。
豬八戒在介紹自己的成長曆程時曾說:
“忽然閑裏遇真仙,就把寒溫坐下說。勸我回心莫墮凡,傷生造下無邊孽。有朝大限命終時,八難三途悔不喋。聽言意轉要修行,聞語心回求妙訣。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闕。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2]
最後能夠得以成仙的,大多有類似豬八戒的經曆,曾經受過高人的指點。那些沒有高人指點隻知道自己苦練的,多半成不了氣候。這是妖怪的常態,一味閉門苦修,運氣好的碰到高人指點,成就功果。
蠍子精顯然比其他人更為聰明,她自身沒有奇遇,卻懂得去蹭奇遇。她知道如來有大法力,便潛去那裏偷聽佛法,幫助自己修煉。單憑這一份主動的性格和精準的定位,蠍子精就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妖怪。
蠍子精是一個有明確目標,又懂得如何實現目標的聰明妖精。
由其生命軌跡,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目標是首先強大自己,擁有了實力之後便去追求幸福。去如來那裏偷師是強大自己的過程,劫掠唐僧則是為了生活幸福。
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她幾乎就要成功了。
之所以沒能夠成功,一是運氣不好,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二是本身性格有問題。
蠍子精顯然是那種跋扈、控製欲強、不肯低頭的性格。她很偏執。這也是她悲劇的成因之一。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即是此類。
一般來講,去別人那裏偷藝,被發現後第一反應肯定是羞赧,然後逃走。蠍子精卻不然,如來推了她一下,她竟然傷了如來。可見其極為敏感,自尊心強,受不得半點兒質疑和否定,哪怕她原本就沒道理。
這種人控製欲也必然極強。她會很自我,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看不到別人的需求和想法。
然而,蠍子精可貴的是,於她自己喜歡和追求的事物,她是願意給出自由度和關照的,也會給予一定的尊重。之所以如此,應該是她本身有圓滿情結,樂於去追求完美。
在與唐僧的“調笑”中,蠍子精提及唐僧曾喝過子母河水的事情。這件事發生在唐僧到西梁女兒國之前,可見蠍子精早就注意到唐僧了,她一直在跟蹤並觀察唐僧。
極度強勢的人,碰到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在意的僅僅是得到,至於得到之後是否能夠獲得完美的享受和體驗,是不怎麼在意的。蠍子精顯然不同,她在意這點。
正因為如此,她才會去考察唐僧。她需要知道,將自己看上的這個人弄到手之後,是否合得來,是否會幸福。
這一點折射出的是蠍子精追求完美的特性。
事實上,蠍子精在這一點的表現上,是極為出色的。
她將唐僧擄進自己的洞府後,並沒有急著強迫唐僧和自己成其好事,而是先進行了一番“調笑”和試探。一是在確認唐僧的態度;二是培養彼此的感覺和感情。
蠍子精顯然是追求生活情趣和情調的,她不僅要得到自己喜歡的人,還要得到自己所愛的人的全部身心。
然而,人的耐心總是有限的,當好事被孫悟空打擾,又跟孫悟空、豬八戒打了一架,再被唐僧拒絕了半宿之後,她終於爆發了。捆了唐僧,放到了後院。
然而,一覺醒來,蠍子精又心軟了。
“妖精雖是下狠,卻還有流連不舍之意,一覺翻身,隻聽見‘取經去也’一句,他就滾下床來,厲聲高叫道:‘好夫妻不做,卻取什麼經去!’”[3]
她依然對唐僧抱有幻想。
可見,這蠍子精確實是喜歡唐僧的。
然而,她遇到的問題跟女兒國國王一樣,唐僧對她根本無意。
在“女兒國國王”一節中,曾經說到男女結合的三種常見情況。這蠍子精與唐僧顯然也是第二種,一個有情,一個無意。
這種情況下,想要關係得以成立並能夠維係,一般隻有一種可能,即那無意者可以從那有情的身上得到情愛之外的滿足,比如物質、權勢、資源,甚至可以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這些,蠍子精是有的,她是妖精,且是本領極強的妖精,錢財、權勢等都可以得到,她也願意給唐僧以照顧和關心。但問題是,這些唐僧都不需要,唐僧需要的是一個佛祖,蠍子精又偏偏給不出這個佛祖。
所以,蠍子精注定空歡喜一場。她愛上了不該去愛的男人。
當對方無法從你身上得到的時候,你們注定無緣。這得到的東西有很多,最為人們稱頌的是愛情,其他如物質和關照等也都能被人們接受。但當這些都不存在的時候,關係也就注定不存在了。
因此,當想要跟一個人建立一種親密關係的時候,一定要先進行一番自我審視。我們所能給的是什麼,我們所能夠給的是否是對方想要的。
如果除了一廂情願的愛之外,任何東西都無法給予對方,那麼要麼放棄,要麼去努力提高自己,獲取可以給予的東西。任何東西(包括對方渴求的愛情方式)都給不出的時候,還幻想著得到對方,注定會落得傷心一場。
當我們所能給出的並不是對方想要的時候,也要重新進行自我審視,否則,同樣會一場空。
蠍子精和女兒國國王的遭遇都是此類,她們所有的並不是愛人所要的,因此,注定無果。
不同的是,蠍子精更讓人覺得可憐了些。
她的可憐處在於,她一直在為這幸福準備著,待到都準備齊整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走錯了方向。
這是人生的最大悲劇。一直在為一個目標努力奮鬥,可等到目標達成的時候才發現,那目標竟然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隻是先前覺得自己會喜歡。
蠍子精努力多年,她修煉、她偷藝、她等待,最終練就了一番本事,提高了自己的競爭力。但她擁有的,全部都是世俗男人所喜歡的。她可以給予自己的男人安全,可以用法術讓對方為所欲為,也願意給予對方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些,是世俗男人所需的。她全都有了。
可是,當她真正準備好這些之後,喜歡上的竟然不是那些世俗男人,而是愛上了唐僧,一個虔誠的老和尚。
唐僧偏偏不在意這些。
於是,於愛情上,蠍子精突然又回到了原點。她還是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用強力強迫對方。她所準備的那些條件,全都無用,等於沒有。
蠍子精必然生氣,必然憤怒,然而她這次碰上的是硬茬兒。唐僧身邊站著孫悟空和豬八戒,這些人可不是好相與的。此時,蠍子精多年的努力才算有了些許用處,她用自己偷學來的本領暫時阻住了二人。
但是,更大的挑戰還在等著她。
唐僧不僅身邊站著護衛,身後還跟著後台。唐僧的後台是如來,通過如來的關係,他可以調動幾乎整個仙界的資源。
以蠍子精的聰慧,她應該能想象得到,自己的理想落空了。這男人並不愛自己,自己從他身上得不到日夜夢想的那種完美的愛與生活。而且,這男人背後還隱藏著危險,那危險就在門外,是兩個醜陋的家夥,一個毛臉雷公嘴,一個大耳蠢夯貨。
若是務實的人,蠍子精應該知道,此時最佳的選擇是放棄。但其性格決定了,她是不會放棄的。蠍子精身上的那種敏感、跋扈,此時暴露無遺。
你們不讓我得到,我就偏偏要得到。哪怕明知道得到後也不會有想象中的幸福,一樣要堅持到底。
她的這份敏感,最終害了她。
觀音菩薩適時出現了,她給孫悟空指了條明路,孫悟空請來了蠍子精的天敵,昴日星官。
一個女中豪傑,從此徹底消失,這世上再不會有她的消息了。
不僅人對抗不了命運,蠍子精這種妖中的精英,一樣敗在了命運手裏。
蠍子精依然是可敬的,至少她努力過、爭取過。明知不可而為之,本身就是一種魅力。與命運抗爭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展現和強大自我的過程。
這些,都是人們應該向蠍子精學習的地方。要有明確的目標,更要知道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
蠍子精命運悲劇的根源,則是要努力去避免的。
要知道,什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人們常會有一種下意識的認識偏差,覺得別人羨慕和渴望的,就是我們所喜歡的。其實不然。我們追求別人羨慕的東西,不過是渴望獲得別人關注和認可的心理在作怪,並不是我們真的需要那樣東西。
比如,人們都對有錢人評價頗高,於是便有人開始瘋狂追逐錢財,為了這個目的,做了太多自己本不願做的事情,忍受了太多自己本不該去忍受的折磨與痛苦。最終他確實達到了目的。但此時回首,他會發現自己錯過了太多,那些本應該去瘋狂、去獲取自由的年紀,他卻一直苦巴巴地熬著,現在想再去瘋狂,再去自由行事,已經沒有機會了。
這樣的人就屬於追求錯位者。他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錢財,而僅僅是別人認可、尊重和羨慕的眼光。他們也不知道,這種認可、尊重和羨慕也是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人們會羨慕有錢人,其實是不隻會羨慕有錢人。經濟上能夠達到自足,沒有捉襟見肘的困擾,然後在藝術等領域獲得成就,一樣可以得到足夠的認可、尊重和羨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這就屬於走錯了方向的。
蠍子精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不懂得讓自己的理想拐個彎。她太過執拗了。
堅持是一種品質,放棄有時也是一種智慧。
一個真正聰慧且性格健康的人。一定是哪怕有一絲希望時也不放棄,但明確知道不行的時候則決然離開。蠍子精的問題在於,有希望時足夠努力了,也取得了效果。但發現路走錯了的時候沒有及時停止,沒有馬上止損。最終落得身死希望滅。
被人脅迫時放棄,是一種怯懦;發現無希望時放棄,則是一種智慧。
“執拗”是一個“雙性”詞,可褒可貶。當目標正確時,執拗些是好事;當目標錯誤時,執拗就是壞事了。在施展自己的執拗之前,最好抬頭看看那目標是否真實。
注釋
[1]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684頁。
[2]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28頁。
[3]引自《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682頁。
老鼠精:經典“攻心術”
攻心術:師父啊,你放著活人的性命還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
——美人聯盟
人們有一個慣常思維,常以動機論英雄。兩個人做了同樣的事,如果動機不同,往往就會導致人們對其評價不同。
比如,同樣是阻止一對青年男女戀愛。如果是老師和家長,就會獲得很多同情與理解,覺得他們是在為孩子著想,若是對其一方有意的同班同學,人們就會罵這人是個壞家夥,不地道。
手段是一樣的,目的是一樣的,僅僅是動機上有差別,評價便會截然不同。人們會給予那動機純正的或符合人們期望的以同情、理解甚至支持。而對於那些在人們看來動機有問題的,則多會給予譴責。
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做了同樣事情的不同人,常會獲得不同的評價。
都是想跟唐僧成親,女兒國國王、蠍子精與本節的主角老鼠精,所獲得的評價就截然不同。
人們會為女兒國國王感到惋惜,因為其從動機上講,是為了愛情,從手段上講,沒有任何脅迫,反倒是被唐僧擺了一道。
於蠍子精,怕也有人不喜歡,不過不喜歡的從來是她的性格與手段,她太過霸道與跋扈了。於其目的與動機上,人們依然會給予其同情,甚至覺得惋惜。
而老鼠精則完全不同,怕是少有人會去正麵評價她。
一是其手段不僅霸道,簡直殘忍,過程中殺害了諸多小和尚,其目的也並不單純,她想得到唐僧不是為了愛情,而是僅僅出於赤裸的欲望。
“那唐僧乃童身修行,一點元陽未泄,正欲拿他去配合,成太乙金仙。”[1]
老鼠精並不愛唐僧的人,隻愛他的身體。其實,嚴格來說,老鼠精也不愛唐僧的身體,她隻是想要唐僧的身體。她不是因為看唐僧長得帥才青睞於他,而是唐僧的身體可用,可以助她成仙。僅此而已。
在女兒國國王和蠍子精的眼中,唐僧是一個極佳的伴侶,但在老鼠精眼中,唐僧不過是一個工具。前兩個要的是與唐僧攜手終老,老鼠精要的是榨幹唐僧的價值。
從動機上,老鼠精已落了下乘。
於手段上,老鼠精卻高明得多。
這似乎也是人間常態,那些純粹的壞人,好像於手段上都要更加高明一些。而且,壞人似乎也往往都更努力些,至少這目的不純的老鼠精是比其他幾個準備更充分、計劃更周密的。
女兒國國王根本不了解唐僧,隻知道他是唐王禦弟,於身份上配得上自己,就提親了。蠍子精更精細些,事前對唐僧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考察,算是有些準備,不過最後依然是靠強搶將唐僧弄走了,於如何得到唐僧的心方麵,她也偷懶了。
而這老鼠精,不僅事前經過調查,手段也更加巧妙和精細。
“幾年家聞人說孫悟空神通廣大,今日見他,果然話不虛傳……不知被此猴識破吾法,將他救去了。”[2]
可見,這老鼠精事先是對取經隊伍進行過了解的,至少有個大概的概念。對於奪取唐僧的最大障礙孫悟空,她是有所耳聞的。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她最開始的時候沒有強搶,而是用了計策。
她的計策也頗為巧妙,完全利用了唐僧的弱點。
老鼠精化作一個受難的女人,說遇到了強盜,被綁縛在這裏了。關於強盜為什麼沒有殺她,也沒有將她擄回老巢,她給出了一番解釋:
“大大王要做夫人。二大王要做妻室,第三第四個都愛我美色。七八十家一齊爭吵,大家都不忿氣,所以把奴奴綁在林間,眾強人散盤而去。”[3]
這個解釋,還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的。說明她著實準備了,全不是沒半點兒重視的樣子。
不過,她還是低估了孫悟空的本事,她這一番謊言,騙過了唐僧,卻沒騙過孫悟空。在孫悟空的攛掇下,唐僧沒救她,直接走了。
不過這老鼠精實在厲害。她馬上就想出了更為巧妙的計策——攻心術。
人都有一個弱點,受不了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或理念上被否定。就像對於一個善良的人,說他做了壞事或者說他假善良,這是他最不能忍的;一個標榜強悍、剛猛的人,說他娘娘腔,比打他一頓否定他的孔武更讓他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