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3 / 3)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時期。《詩經》現存305 首(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後人為方便就稱它為“詩三百”。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全麵地展示了中國社會從西周、到春秋中期時的生活狀況。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皇矣》等,還可上溯到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時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曆史麵貌。

《詩經》在中國曆史上,一直受到曆代讀書人的尊崇。孔子在他的學說中多處提及《詩經》,他對《詩經》的讚譽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並常用《詩經》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所以,《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乃至社會產生的影響是久遠而廣泛的,可稱為文學史上的源頭之作。

1.《詩經》的“六義”指的是什麼?

《詩經》在表現形式上屬於詩歌類,它的句式一般以四字為主,其間也夾雜有二到九個字的,隻有個別的詩不遵從這種安排,如《伐檀》。在內容上,有反映戰爭的,有揭露社會的,有描寫愛情的,有敘述風俗的,十分豐富。在體裁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160 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首;“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40 首。在寫作的修辭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人們將《詩經》體裁風、雅、頌和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為《詩經》的“六義”。下麵就對這“六義”分別做些闡釋。

(1)風。

風,多為民間歌謠,是同官方相對而言的。時至今日,人們仍把到鄉下去采集創作素材的行動稱為采風。《詩經》中的民歌,共160 首,共來自十五個國家,分別是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如《秦風·晨風》中:“ 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該詩句的意思是說,鸇鳥如箭疾飛行,飛入北邊茂密林;意中人兒未望見,憂心忡忡情難平。

怎麼辦啊怎麼辦?你竟把我忘幹淨!一個女子癡心焦慮地等待著重新見到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望得情深意切,等得心碎神傷。這樣癡心情長的詩歌內容,可想而知,隻能來自於民間,不但登不上大雅之堂,連小雅之堂也未必登得上。這就是民歌的特點,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2)雅。

雅,指的是“王畿之樂”,即朝廷使用的音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被人稱作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筵宴或朝會時演奏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 篇,《小雅》74篇,共105 篇。除《小雅》中夾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都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如《小雅·鴻雁》詩中的句子:“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該詩句的意思是說,鴻雁翩翩空中飛,扇動雙翅嗖嗖響。那人離家出遠門,野外奔波苦盡嚐,可憐都是窮苦人,鰥寡孤獨心悲傷。這樣的詩句,明顯將詩的視野由個人情感上升到了社會的層麵。流民們被迫到野外去服勞役,連鰥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廣泛,揭露了統治者的殘酷無情。作者由振翅高飛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感歎,感歎中包含著對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該詩包含有抒情和敘事兩種成分,既有民歌的特點,也能登上朝廷之所,甚至完全可登上大雅之堂,從而讓統治者能夠有所感悟。

(3)頌。

頌,指的是宗廟祭祀的詩和歌樂,內容多是對祖先歌功頌德的,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詩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其中,《周頌》31 首,《魯頌》4 首 ,《商頌》5 首,共40 首。《頌》本是祭祀時讚美神或先祖的音樂或詩歌,但是,4 首《魯頌》,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的,在《商頌》中也有阿諛在位的君主的詩歌。

下麵,列舉《周頌·天作》詩,從中能看到《頌》的一些特點。“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其意思是說,高聳的岐山自然天成,創業的大王苦心經營。荒山變成了良田沃野,文王來繼承欣欣向榮。他率領民眾雲集岐山,闊步行進在康莊大道,為子孫創造錦繡前程。該詩中的“大王”,指的是周文王的祖父亶父。所以,這首詩既是祭周家開業聖地岐山的,同時又是祭開創經營聖地的賢明君主的。而行祭之人,應是文王的繼承人周武王。

(4)賦。

賦,指的是平鋪直敘,直接表達情感的修辭手法。相當於現代使用的排比。宋代朱熹對賦的解釋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在《詩經》中,賦是一種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下麵就舉個例子來做說明。

《豳風·七月》第一節中寫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其意思是說,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麼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南邊地,田官趕來吃酒食。這首詩將“流火”“授衣”“觱發”“栗烈”等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和“無衣無褐”“於耜”“舉趾”

等事態現象及“田畯至喜”的人物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鋪敘了從七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到正月和二月之間奴隸縫衣、春耕之事,表達了奴隸們對無衣禦寒的擔憂以及為他人辛勞的哀怨。

(5)比。

比,就是類比,即拿一個事物來與另一個事物做比較,來表達情感。

所以,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經》中,比的手法用得相當普遍,通常用來作比的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鮮明。下麵,以《魏風·碩鼠》第一節來作例子。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該詩的意思是說,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照顧。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土有幸福。那樂土啊那樂土,才是我的好去處。不用說,誰都一眼就能看明白,這首詩就是拿碩鼠與奴隸主做比較,揭露了奴隸主比碩鼠還貪婪的本性,既具有諷刺之意,又表達了奴隸們憤怒的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6)興。

興,指的是先描述其他事物,然後引出本意所要描述的內容。也就是朱熹所說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在形式上,興,有篇頭起興和首起尾結兩種。在《詩經》的國風中,幾乎每篇都用到了興的手法。

如《國風·邶風·雄雉》詩中寫道:“雄雉於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雄雉於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該詩的意思是說,雄雉空中飛,撲翅真舒暢。我在想念他,音信恨渺茫。雄雉空中飛,上下咯咯唱。隻是那個人,讓我心憂傷……這首詩寫的是婦人思念遠在外地服役的丈夫。詩的開頭都是以雄雉起興。雄雉就在眼前,能見到它舒暢地拍翅膀,能聽到它咯咯的叫聲。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見其人,也不能聞其聲。先是懷想,後是勞心,從而將思婦的情感強烈地表達了出來。

需要提及的是,在《詩經》中,賦、比、興的手法並不是孤立出現的,常常是交替使用,有“賦而比也”,有“比而興也”,還有“興而比也”。賦、比、興手法的多樣使用,不僅成功地為《詩經》增色,還對後代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後來的漢賦、古體詩歌、曲和小說等體裁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賦、比、興的手法。這也是對提高中國的文學水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關雎》等名篇體現了對人的哪些美好想象?

《關雎》一詩是《詩經》的第一首,古人對它的評價很高。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姑娘,他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所打動,產生了強烈的愛慕之情,以致在夢裏也會夢到她。全詩朗朗上口,所表達的情感健康、真摯,充分體現了他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對《關雎》倍為推崇,而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同樣如此。它所描述的內容十分貼近生活,表現手法上清新自然,所表達的主旨十分切合人性。其中,體現著對人和人生有著諸多美好的想象。下麵就針對其做一些大體上的歸結。

(1)勤勞為美。

勤勞,就是熱愛勞動,努力生產物質和精神財富。它是一直以來被人們公認的一種美德。勤勞之人最受人敬重。在《關雎》詩中,男子之所以對女子產生愛慕,不僅在於她的美貌,還在於她處在勞動之中。那些參差不齊的荇菜,經她“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讓人分明看到了她是在使用雙手奏著動聽的勞動之歌。反之,如果男子所見到的女子不是處在勞動之中,或者她本身就是一位好逸惡勞之人,那麼,他還會對她動心嗎?

勤勞為美,既出於人性中的對生活的熱愛,也出於現實中對美好生活健康的追求。在中國,聞雞起舞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祖逖年青時,為了報效祖國,在半夜裏一聽到雞叫就披衣起床,刻苦練習劍術。他的故事一直成為砥礪人上進的一種力量,也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的美德。反之,不說別處,單是在《詩經》中,就有不少詩篇對不勞而獲做了無情的諷刺和鞭撻。如《魏風·碩鼠》詩,將統治者比作碩鼠,可謂諷刺得入木三分;又如《魏風·伐檀》詩:“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這聲聲質問,無不將統治者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予以譴責。《關雎》詩長久以來,之所以打動人心,關鍵點就在那位“淑女”勞作的場麵和勞作的“淑女“本身。它們和大自然一道,有動態有靜態,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畫。而美,就從這動靜交織中不請自來。

(2)兩情相悅。

兩情相悅的愛情是甜蜜的,兩情相悅的婚姻是美好的。在《關雎》詩中,男子之所以想對“淑女”以“琴瑟友之”“鍾鼓樂之”,而沒有直接按常規遣媒婆上門做說合之事,用意很明顯就是希望通過彼此交往,從而實現兩情相悅的目的。由兩情相悅到情投意合,再到牽手走到一起,這才是符合人性的婚姻方式。

也許是《關雎》開了個好頭,在後來的中國詩歌中,有關兩情相悅的描寫比比皆是。如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句;秦觀《鵲橋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句;無名氏《留別妻》中“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句;範成大《車遙遙篇》中“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句……在《詩經》的《邶風·靜女》中寫道:“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首詩就寫出了男女兩情相悅約會的情形,大意是說,嫻靜姑娘真漂亮,約我等在城角旁。視線遮蔽看不見,搔頭徘徊心緊張。

嫻靜姑娘真嬌豔,送我新筆紅筆管。鮮紅筆管有光彩,愛她姑娘好容顏。

遠自郊野贈柔荑,誠然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厚情意。

相愛中的男女,互贈禮物,並渴望相見,那種強烈的願望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躍然於紙上。

《關雎》中的男女後來是不是走到了一起,詩中未表明。在詩中,“淑女”還隻是個被觀察者,一切都還有待於兩人的交往。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兩人有了交往的可能,且交往中有了兩情相悅的情形,那麼他們不但能走到一起,還會擁有幸福的生活。

(3)淑女之質。

《關雎》中的“淑女”呈現給人的還隻是外在的美,而從她正在從事的勞作來看,她還應擁有十分難得的內在之美。外在的美和內在之美同時呈現在一個人的身上時,這就是一種脫俗的氣質之美。這種美,是古往今來的人們所推崇的真正的美。在女子身上,這種美就是淑女之質。

在曆史上和現實中,美女可謂俯拾皆是。但那首先是從容貌上來看的,而要將她們的美歸到淑女之質上的美,則又顯得屈指可數了。要說能找出些榜樣來的話,首推當是漢代的卓文君。卓文君不但姿色嬌美,而且精通音律,善彈琴,還善書畫,有文采,是名副其實的具有淑女之質且才德識俱佳的大美人。她與司馬相如結婚後,有過一段婚姻危機,但全是由司馬相如惹起的。

當時,司馬相如在京城裏待得時間久了,便喜歡上了一個茂陵女子,而且想納她為妾。他念在和卓文君相愛一場,便寫信告訴卓文君自己的想法。

卓文君收到信後,自然非常傷心難過。但她沒有同世俗中的女子那樣一哭二鬧三上吊,而是起筆寫了封回信,就是最有名的《白頭吟》詩:“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日溝水頭。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淒淒複淒淒,嫁取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徒徒!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卓文君的用意很明顯, 就是希望司馬相如能夠收心回家, 夫妻相守,永遠恩愛。誰知司馬相如收到信後,隻寫了十三個字的回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什麼意思?卓文君一看就明白,從一到萬,偏偏沒有億(億)。無億(億)便是人無意,即表明他對卓文君已無情意了。卓文君靜下心來後,回了一首《怨郎詩》:“一別之後,二地相思。雖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這首詩把卓文君的癡情、相思和生活中的艱辛、苦楚寫得不能不令人唏噓同情。難怪司馬相如看了之後,百感交集,羞愧萬分,在感歎妻子才華橫溢的同時,也回想起了昔日的夫妻恩愛。於是,他毅然決定,不再納妾,並返回故裏。最終,兩人安居林泉,白首偕老。

再看《詩經·衛風·碩人》中所寫到的莊薑的美貌:“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種美,用今天的話描述就是:手像春荑好柔嫩,膚如凝脂多白潤,頸似蝤蠐真優美,齒若瓠子最齊整,額角豐滿眉細長,嫣然一笑動人心,秋波一轉攝人魂。不錯,這是一種絕世的美貌。但是,由於不能窺見她內在的美,也就很難將她的美歸到人們所想象的那種淑女之質的美了。

(4)君子之品。

在《關雎》中,把那位采荇的淑女稱作“君子好逑”。這也可說是一種良好的祈願——淑女配君子。從婚姻的角度來看,包含了對男子自身的要求,即男子首先當有好的人品。到了後來,在儒家的提倡下,君子之品就成了一種品德高尚的人格。這也是對人的一種美好訴求。

在《詩經·邶風·新台》詩中寫道:“新台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蘧篨不鮮。新台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該詩中的美人嫁了個大癩蛤蟆,而在現實中,就是嘲諷淫亂無恥的衛宣公的。

衛宣公是個荒淫無道的國君。他曾與其後母夷薑亂倫,生了個兒子叫伋。伋長大成人後,衛宣公為他聘娶了齊國女子。誰知一看到新娘子是個大美人,便改變主意,在河上高築新台,把齊女截留下來。所以,衛國人對宣公實在看不慣,便編了這首歌來挖苦他。

不但《關雎》中, 其他《詩經》作品中, 如《秦風· 蒹葭》《鄭風·溱洧》《王風·采葛》等,都含有這些對人的美好想象。這也是《詩經》為世人所推崇、長盛不衰的一個原因。

3. 為什麼說《詩經》具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風格?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出自漢代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宣公十五年》。這句話的大意是:饑餓的人所唱的都是與他所吃的食物相關的內容,勞作的人所唱的都是與他所勞作的事相關的內容。後人常將這兩句話用來論述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表明詩歌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人的情感與願望的作用,即表明詩歌中的現實主義風格的一麵。

在《詩經》中,現實主義風格的一麵幾乎無處不在。下麵,就分別從《風》《雅》和《頌》中挑出些詩篇做說明。

《召南·羔羊》中寫道:“羔羊之皮,素絲五。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絲五。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這首詩以寫實之筆,寫出了一位穿著羔羊皮襖蓬,用白色絲帶作鈕扣的公職人員,吃完飯退出公府時洋洋自得的樣子。

這樣的人,在當時是大夫級的人物。在春秋時代,普通人家的生活水準還是很低的,還會遇民不聊生的情況,而官員們卻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這種強烈的對比,將現實社會的反差寫得一目了然。

《鄭風·清人》中寫道:“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這首詩的大意是:清邑的軍隊駐守在彭地,披甲的駿馬真強壯。兩支矛裝飾重重紅纓絡,在河邊來去翱翔多歡暢。清邑的軍隊駐守在消地,披甲的駟馬威武地奔跑。兩支矛裝飾重重野雉毛,在河邊來回閑逛真逍遙。清邑的軍隊駐守在軸地,披甲的駟馬馳驅樂陶陶。士兵們左轉身子右抽刀,領兵的主將練武姿態好。

這首詩是根據真實事件來寫的。公元前660 年(魯閔公二年,鄭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衛國。衛國在黃河以北,鄭國在黃河以南。當時的鄭國國君文公怕狄人渡過黃河侵入鄭國,就派他所討厭的大臣高克帶領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禦狄人。時間久了,鄭文公也不把高克的軍隊召回,而是任其在駐地無所事事,整天遊逛。最後軍隊潰散而歸,高克也逃到陳國去了。

這是一首反映事實的諷刺詩。表麵看來,高克帶領的部隊,戰馬披甲,十分雄壯;戰車插矛,十分威武。可是這支部隊每天在幹些什麼呢?他們不是在為抵禦敵人的入侵而認真備戰,而是在河邊上逍遙遊逛,耍弄刀槍,隻是以練武來消磨時光。所以,這首詩在諷刺帶軍的高克的同時,更是在深深地斥責鄭文公的昏庸。

《大雅·靈台》中寫道:“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鍾,於樂辟雍。於論鼓鍾,於樂辟雍。鼉鼓逢逢,矇瞍奏公。”這首詩的大意是:開始規劃築靈台,經營設計善安排。百姓出力共興建,沒花幾天成功了。開始規劃莫著急,百姓如子都會來。君王在那大園林,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淨。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滿池魚竄蹦。鍾架橫板崇牙配,大鼓大鍾都齊備。啊呀鍾鼓節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

啊呀鍾鼓節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敲起鼉鼓聲蓬蓬,瞽師奏歌有樂隊。

這是一首記述周文王建成靈台時遊賞奏樂的詩。與以往勞民傷財題材的詩不同,這首詩是歌頌性質的。一方麵寫出了靈台建成後文王出來遊賞時受到百姓熱情擁戴的情形,另一方麵也寫出了周文王能夠與民同樂的美德。全詩運用了寫實的手法來寫實,將其中的魚、鳥、鹿寫得生動活現,還有鼓樂奏出來的聲音,包括樂隊本身都有著充滿活力的精氣神。

《小雅·吉日》中寫道:“吉日維戊,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從其群醜。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彼小豝,殪此大兕。以禦賓客,且以酌醴。”這首詩的意思是:庚午是個吉利的好時辰,師神馬祖都祭享。打獵的車整齊漂亮,公馬高大肥壯。驅車登上大山崗,追逐群獸意氣揚。庚午吉日好時光,馬兒都是精心挑選的好馬。群獸驚慌亂作一團,雄鹿雌鹿在眼前奔跑。驅趕野獸到漆沮,天子的獵場就在這地方。

極目遠望原野中,地域遼闊群獸雲集。或是急奔或是慢行,三五成群結伴嬉戲。左麵右麵來圍趕,為讓天子心歡喜。我的弓已拉滿弦,我的箭已握在手。射中那邊小母豬,射死這邊大野牛。烹調獵物宴饗賓客,舉座歡呼並舉杯飲酒。

這首詩再現了周宣王田獵時選擇吉日祭祀馬祖、野外田獵、滿載而歸宴飲群臣的整個過程。全詩按事情的進程來述寫,通過輕鬆的筆觸再現田獵過程和田獵場麵,從而正麵讚美周宣王威嚴、受群臣擁護的氣度和政治風範。

《周頌·良耜》中寫道:“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或來瞻女,載筐及莒,其餉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獲之挃挃,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這首詩的大意是:犁頭鋒利地翻開土地,承擔著南畝耕地的任務。各種穀物的種子播撒進田頭,粒粒孕育著無限的生機。有人送飯並來看望你,挑著方筐和圓簍,裏麵裝的是黍米。頭戴手編的草鬥笠,手持鋤頭來翻土,除掉田畦裏的雜草。野草腐爛後就是肥料,莊稼吸收肥料後生長得茂密。到成熟時,大家揮鐮收割發出整齊的響聲。然後打下穀子高高堆起,看那高處似城牆一樣,看那兩旁像梳齒一樣。糧倉成百隻開不閉,各個糧倉都裝滿了。婦女兒童都清閑下來時,殺頭大黃牛,取它的角。用來延續祭祀,繼承古人的禮儀。

這首詩雖出在《周頌》中,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勞者歌其事”的詩。

詩的一開頭展示出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勞作情景:春日裏,耒耜尖利的犁頭在南畝深翻土地,各種農作物的種子隨後播撒進土中;在人們勞作的間隙,有人挑著方筐圓筐,給他們送來了黃米飯;炎夏耘苗的時候,人們頭戴用草繩編織的鬥笠,手拿鋤頭,把荼、蓼等雜草全部除掉,並讓雜草腐爛變成肥料;在人們的精心照管下,大片大片綠油油的黍、稷長勢喜人。到了秋天,呈現給人的就是一幅大豐收的景象:收割莊稼的鐮刀聲響成一片,各種穀物收割後堆積成山,從高處看像高高的城牆,從兩邊看像密密的梳齒;上百個糧倉一字兒排開收糧入庫,個個糧倉都裝滿了糧食。

通觀《詩經》,盡管所涉及的時間跨越五百多年,但記述的內容全都來自於現實生活,包括《頌》在內,全都含有現實的意義在裏麵。其中,像春耕、采桑、紡織、田獵、造酒、貯藏、放牧之類的勞動情形,就如同自身說唱,直接反映了生活真實的一麵。

4. 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出自孔子《論語·季氏篇》中孔子對兒子孔鯉說的話。其意思是說,不學習《詩經》,就無法與別人交談。為什麼這麼說?顯然與《詩經》的特點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詩經》上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來於生活,反映生活。它的題材涉及麵非常廣,包括現實生活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人的情感和民俗風情等各個領域,所描述的內容涉及農業生產、祭祀、戰爭、徭役、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等各個方麵。並且,作品的作者層次非常多,包括平民到貴族的各個社會階層,他們本身也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影子。所以,《詩經》的這些特點,首先對提升一個人的學識具有旁者無以達到的影響力。

在春秋戰國的數百年間,諸侯國間的戰事吞並連綿不斷,禮崩樂壞,不僅給社會帶來了動亂,也讓百姓苦不堪言。如何結束這種亂世,讓天下能夠長治久安,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包括孔子在內的許多仁人誌士都在尋找著救世良藥。孔子在經曆了半生的奔走,以屢屢碰壁的代價尋找到了以禮治國、德化天下的政治思想——可以簡單地把他的政治思想歸為精神文化範疇。所以,當看到《詩經》在百姓間廣為流行,又直麵現實,寓有曆史的、傳統的政治、道德價值思想在裏麵,而且它們都符合當時社會公認的道德原則,自然就倍為推崇了。下麵,就從《詩經》中列舉些作品,從所涉及到的內容中一窺孔子推崇它的原因。

《小雅·十月之交》由篇首開始寫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其意思是說,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忽然發生日食,這真是件大醜事。

月亮昏暗沒有顏色,太陽慘淡沒有光芒;如今天下的老百姓,難以抑製哀痛……

《十月之交》是一首政治怨刺詩。當時是周幽王時期,當政者皇父諸人在其位不謀其政,不管社稷安危,隻顧中飽私囊,所以作者對此非常不滿,特意創作出這首詩來。詩作者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發生的原因,認為它們是上天對人類行為的震怒從而向人類發出了警告。所以他將日食、月食、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聯係起來,將國家政治頹敗、所用非人同日食聯係起來,並開列了皇父諸黨的清單,回顧與揭露了他們的種種罪行。皇父卿士這些人從裏到外把持朝政,不顧國家岌岌可危,而是為所欲為,強抓丁役,搜括民財,擾民害民,把心思全用在維護自身利益上。

“四方有羨,我獨居憂”,詩作者具有深沉的憂國憂民的意識。他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嚴重危機,但他不逃身遠害,仍然兢兢業業、盡職盡公。所以,從詩裏詩外,都能感受到一種心係國家、充滿正義感的真切情懷。這樣的作品,不僅與現實生活貼得很近,還與每個人的命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小雅·何草不黃》中寫道:“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其意思是:什麼草兒不枯黃?什麼日子不奔忙?什麼人不去從征?

往來奔波走四方。什麼草兒不黑腐?什麼人不像那鰥夫?可悲我們這些出征的人,不被當作人。既不是野牛又不是虎,每天穿行在曠野中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可悲我們這些出征的人,白天黑夜都忙碌。野地狐狸蓬鬆著毛,被驚動得在深草叢中亂穿梭。到處都能見到役車,行進在大路上。

這首詩以一位被征服兵役的人的口吻述說出,道出了他的內心的無盡苦楚,飽含著深深的無奈和哀怨,明顯體現著“饑者歌其食”的風格。

戰爭,就是社會的大災難。由戰爭引發的曠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帶給人的除了眼淚、歎息和怨恨外,恐怕還有更多對美好的期盼。如何結束戰爭?避免戰爭?如何還社會以和平?這顯然是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相牽連的問題。

《邶風·燕燕》中寫道:“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於歸,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仲氏任隻,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詩的前三節通過燕子展翅飛翔起興,來寫女子遠嫁,親人相送時的情形。最後一節是讚頌女子的品德的,意思是說,二妹誠信穩當,思慮切實深長。溫和而又恭順,為人謹慎善良。常常想著父王,叮嚀響我耳旁。

這首詩是中國詩作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被王士禛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送別,何況還是送妹妹出嫁,本該是一件喜事,為什麼會出現“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和“實勞我心”的情形呢?這是因為妹妹“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臨動身前還不忘贈善言:莫忘先王的囑托,成為百姓的好國君。這樣的妹妹,擁有如此的美德,能不讓人難舍嗎?

中國古人對女性的美德非常推崇,孔子本人就希望以德來治天下,現在《詩經》中就有這麼好的實例,用來作為教材,效果能不立竿見影嗎?

《魏風·園有桃》中寫道:“園有桃,其實之肴。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

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這首詩的意思是:園中桃樹上的桃子已成熟。心中真憂悶呀,姑且放聲把歌唱。有人對我不了解,說我士人傲慢太驕狂。那人是對還是錯,你說我該怎麼做?心中真憂悶呀,還有誰能了解我?還有誰能了解我,何必掛念苦思索!園中棗樹上的棗子已成熟。

心中真憂悶呀,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對我不了解,說我士人多變不可恃。那人是對還是錯?你說我該怎麼做?心中真憂悶呀,還有誰能了解我?還有誰能了解我,何必掛念苦思索!

這首詩語言明白,能讓人一眼看出屬於個人情感類的詩。詩中之人在憂憤無法排遣的時候,隻得放聲長歌,以求慰解。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的呢?從他是“士”的這一身份,可推斷出他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報國無門,於是他不得不遠赴他國。

人的情感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當中。如何對待情感,如何控製情感,讓理智占據心頭?這是每個人不得不麵對的情況。美好的情感固然能讓人欣慰,那些卻之不走的惡劣的情感又如何排遣掉呢?《詩經》中涉及人的情感的作品非常多,每種情感往往又與現實緊密相連。孔子的政治理想的起步階段,就是希望人能做到控製情感,一步步走到內聖外王的地步。所以,《詩經》中的許多作品內容,無疑具有陶冶情操、啟迪心靈的作用。

另外,從文學創作角度看,《詩經》的寫作風格和其中的賦、比、興之類的修辭手法都屬於首創,它們對引導文學創作或做學問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借鑒和學習意義。

所以,從以上所描述的種種角度,都可作為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詮釋。

5.“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語出自《邶風·擊鼓》。這首詩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出兵討伐陳國,衛穆公得知消息後,派兵前去救援陳國。所以,詩是以衛國士兵的語氣寫出的,反映了他們對戰爭的抵觸與厭惡。首先來看一下該詩的內容。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詩的大意是:擊鼓發出了震耳的響聲,國家在積極出兵備戰。

別人留在國內築漕城,隻有我向南方出發。跟隨孫子仲,幫助陳國抗擊宋國。不允許我回到衛國,我的心內憂心忡忡。我的人該在哪裏停留?

我的戰馬又跑到哪裏去了?到哪裏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生死聚散,我都與你相處在一起。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直到永遠。唉,要分別那麼久,讓我怎樣禁受得起這一內心的傷痛。唉,你我都把相會的那一刻想得那麼美好,我根本就不相信。

這首詩直接寫出了戰爭首先帶給人心理上的痛楚和傷害。那麼,該怎麼解讀呢?由於史料的欠缺,也就無法做到還原有關該詩的具體情節。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這首詩所寫的就是戰爭過程中,因戰事的需要,兩個私交非常好的戰友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務,不得不麵臨離別的情形。所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語體現的是一種依依惜別的戰友深情。

戰友如兄弟,而戰友之情曆來都是最純粹、最真切的。據新華網報道, 86 歲的老人歐興田,隻為60 多年前對戰友的一句承諾,放棄本有的舒適生活,為犧牲的戰友守墓,一守就是30 年。戰場上生死相依,戰場下諾重如山。戰友之情,往往就是看透生死的一種超脫深情。

照以上思路,在中國曆史上,最能體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戰友深情的莫過於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了。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成為生死相隨的弟兄,後來又共同對抗曹操,可謂名副其實的戰友。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愛惜關羽是個人才,就對他許以高官厚祿,“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對關羽可謂關懷備至。

另外,還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誰知關羽對這些根本無動於衷,一心隻想回到劉備身邊。因為當初他們之間有過誓言:“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不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同老”

嗎?所以,當關羽後來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時,立即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

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而戰友之情再怎麼真摯、深情,也無須做到執手不離、生死相依的程度,戰友之情往往是那種在戰場上置生死於度外的互助情懷。也就是說,一旦離開了戰場這個特殊的環境,完全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各做取舍,天各一方,不需要再成天生活在一起。所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完全可以結合詩文有另一種解讀。這種解讀就是愛情——它已經被人指斥為誤讀。真的是誤讀嗎?下麵就從愛情的視角來作解析。

如果《邶風·擊鼓》這首詩不是反映戰場或軍營中的情形的呢?這首詩完全可以看作是士兵得知自己被安排出征陳國後,與心愛之人告別時的訴說。所要說的是:“為了出兵幫助陳國,衛國正在操練軍隊。別人都留在衛國修築漕城,隻有我被抽到了陳國作戰。一旦去了,就不允許我回來,這怎麼不讓我憂傷?我也不知道哪裏是自己的安身之處?哪裏會喪失我的戰馬?在哪裏會求得平安?大概在山間林下吧。生離死別,聚合離散,與你結合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當初拉著你的手,發誓要和你一起直到永遠。唉,這一次要分別那麼久,讓我怎樣禁受得起這種傷痛。唉,你我都把相會的那一刻想得那麼美好,我根本就不相信,我總感覺自己這一次是有去無回。”

愛情是美好的、真誠的,值得人生死相許、傾心相隨。所以,這世上便有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化蝶相隨的不離不棄,便有了焦仲卿與劉蘭芝以身殉情的生死相依,便有了孟薑女哭倒長城的淒豔哀宛,便有了牛郎織女天上人間的驚心動魄……在《詩經·鄘風·柏舟》中,就寫到一位待嫁的女子。她渴望愛情,希望自主婚姻,誰知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就下定了寧可以身殉情也不改變自己的意誌的決心。在這世上,再沒有比愛情更能值得以身相托付的了。愛情需要彼此忠誠,也值得為它海誓山盟。所以,為了愛情,當一些不由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外在因素出現時,當初的海誓山盟就成為了愛人們間於難舍難分之際化作永不分離的信條。

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這些信條當中不變的承諾,體現的是一種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情懷。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花前月下,戀戀風塵,和所愛的人在一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浪漫的時刻。“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古往今來,愛情成了人們吟詠不絕的永恒主題。《詩經》中把這種主題反映出來,不正是遵從人性的體現嗎?所以,從愛情的角度,《邶風·擊鼓》中出現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說法,所反映的就是戀人間的那種不離不棄、難舍難分的情形。因此,與其說它是體現戰友情懷的,不如說它體現愛戀情懷更確切。

另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還可理解為奴隸臨出征時,對主子說的盡忠心的話。當然,不論它體現的是戰友情懷,還是愛戀情懷,還是忠主情懷,當它們麵對戰爭的時候,所宣泄的都是對遠離戰爭的期盼,都是呼喚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幸福懷想,都是來自心靈深處最真摯的聲音。

6.“知我者,謂我心憂”所指的是一種憂世情懷嗎?

“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自《詩經·王風·黍離》,與它相對應的還有下一句——“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中講述了詩作者因公務外出到周朝原都城鎬京,訪問原宗廟宮室時,所見到的是到處長滿了黍苗,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曆的戰火也難見到印痕了。這些,勾起了詩作者無限的愁思。於是他徘徊在荒涼的路徑上,內心禁不住充滿無限悵惘,悲從中來,發出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喟歎。並且,詩作者的這種心境先後經曆了黍由苗長到抽穗,再由抽穗長成黍實的整個過程。他所見到的,頗有山花不知人事改的意味,但他的內心卻始終不能自已,每每在物是人非麵前觸景生情,仰首乞問蒼天,渴望尋求到答案。

鎬京是(西)周的都城。公元前781 年,周幽王繼位。他在位期間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 年),他派遣伯士率兵討伐六濟之戎。伯士戰死,周朝失敗。這個時候,天災不斷,周朝的統治處在了內外交困之中。後來,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以及太子宜臼,改以寵幸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為此,宜臼逃奔到申國,申侯聯合鄫國與犬戎進攻鎬京。最終,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公元前771 年,西周覆亡。

周幽王被殺後,申、鄫等諸侯便與趕來勤王的鄭、衛、晉等諸侯裏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於是,他們便擁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雒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史學上的東周的開始。

《黍離》這首詩就是在平王東遷後不久,詩作者來到故都鎬京時有感而發的作品。在他的眼裏,再也見不到昔日的城闕宮殿的恢宏氣勢,也不見了昔日街市的繁華景象,當年偌大的都城,已是一片荒涼,滿目瘡痍。此情此景,讓他產生了一種深沉的情懷:“隻有理解我的人才說我是心中憂愁。不理解我的人都會問我把什麼尋求。悠遠的蒼天啊,是什麼人造成這種局麵的啊!”毫無疑問,詩作者在物是人非麵前所迸發出的就是一種憂國憂世的情懷。這是一種博大的心胸和崇高的誌士情結,是一種鞭策和砥礪後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也許是該詩作者開這種風氣之先,以致中國曆史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具有憂國憂世情懷的人層出不窮,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這其中,首推與《詩經》年代相近的楚國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出身於貴族家庭。那個時代,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各自稱雄一方,四處攻城略地,互相殺伐,連年混戰不止。 那時,屈原正當年青,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就立誌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 而為了對付那時最強大、時常攻擊其他國家的秦國,屈原親自到各國去做工作,希望各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聚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製止了強秦的擴張。於是,屈原受到了懷王的重用,懷王將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交由他處理。但是,楚懷王身邊的一些大臣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在秦國人使用的離間計誘使下,最終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隨後即位的頃襄王,繼續迫害屈原,一而再地放逐他。公元前278 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滿懷憂憤,於同年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自殺。屈原的憂國憂世情懷行於他的公務中,閃現在他的著作中。僅從他被楚懷王疏遠時創作的《離騷》中就可見一斑。

《離騷》中,屈原通過對以往生活的回顧,憤怒地揭露了楚王的不辨忠奸和昏庸無能,同時揭露了貴族集團的腐朽和寄生性,他們貪婪自私,背法妄行,結黨亂為,是把國家引向危亡的罪魁禍首。而屈原也於作品中表明了自己不屈的心誌,強烈地抒發了自己苦悶和矛盾的心情——為自己的人生際遇、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更為自己不能為國施展抱負、分擔憂愁。所以,我們就聽到了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的呐喊聲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哀歎聲。這些都體現著他與國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同情人民的真摯感情。

《黍離》中的憂國憂世的情懷,已成為仁人誌士共同的心結,影響深遠。在文人當中,唐代的陳子昂可說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陳子昂係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青少年時輕財好施,為人慷慨重義氣。24 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則天重視。他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他在26 歲和36 歲時兩次從軍邊塞,積極反對外族統治者製造的分裂戰爭。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族李盡忠、孫萬榮叛亂,陳子昂跟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任軍事參謀。戰爭中,武攸宜輕敵,致使前軍大敗。陳子昂熱情進諫,並推薦自己分兵萬人為先鋒去殺敵。但武攸宜把他隻當做一個書生,輕視他,不接受他的自薦。過了幾天,陳子昂再次自諫,沒想到這次激怒了武攸宜,將他貶為軍曹。

這時的陳子昂,滿懷悲憤,於是寫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詩中,陳子昂慷慨懷古,把個人壯誌難酬的憂憤展現於廣闊的背景中,體現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孤獨,並將文人身心被壓抑的無奈化作了報國無門的淒楚。不過,該詩並不頹靡,反而於其間暗含著一種激蕩於胸的豪情—— 一種將憂國憂世轉化為報效祖國的熱切渴盼。

與陳子昂等一樣,中國曆史上心懷祖國、憂係天下的仁人誌士不計其數且代代相因,成為了我們這個國家最寶貴的力量之源。並且,憂國憂世相對於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愛國情懷,更是一種美德。所以,宋代的範仲淹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號召。也許正是得益於此,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會傲然屹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生生不息。這,從源頭上來說,《詩經》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