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一生隻寫一篇文

【條目一】初體驗

南朝梁武帝時期,一個叫周興嗣的官員奉皇帝的命令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一千個字,編纂成文,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全篇一共一千個字,其中沒有一個字是重複的,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學功底以及寫作技巧,更加難得的是,此文並非為了嘩眾取巧而拚字成句。縱觀全文,氣勢磅礴條理通貫,其中還不乏對人生哲理深入淺出的闡發,在對悠悠曆史的描繪中滲透著古人尊崇的聖賢之道。因此,作為古代兒童啟蒙讀物,不僅可以讓兒童快速加深對文字的記憶,更可以從短短一千字的文章中了解曆史、文化、禮儀等多方麵知識,可稱為兒童了解世界的窗口。

《千字文》問世以後好評如潮,不久之後就被公認為是一部最好的兒童啟蒙讀物之一。《千字文》在中國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

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使得其他眾多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

【條目二】《千字文》相關野史

《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是梁武帝蕭衍早年的朋友,二人之間關係非常密切。等到蕭衍登基稱帝以後,周興嗣有一次觸怒了蕭衍。梁武帝原本想要嚴厲處分他,但一想到往日的情分就有些於心不忍,於是對這位文才極佳的老朋友提出一個棘手的任務——用一夜的時間寫出一篇一千字的文章,而且這一千字不能有重複,否則將遭到懲處。周興嗣領命後,經過一個晚上絞盡腦汁,終於在第二天早朝時呈上了一篇由一千個不同的字組成的奇文。這就是《千字文》的由來。傳說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正當壯年的周興嗣所有的須發全部變白了,這正是“千言書盡天下事,一文催老少年郎”。

【條目三】《千字文》好評如潮

對於《千字文》的評價很少有負麵的,悠久的歲月中,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是從《千字文》中認識了第一批文字,不知多少政客大儒是從《千字文》中學會了第一個社交禮儀,又不知多少聖人先賢從《千字文》中產生了人生中第一次對哲理的領悟。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用《三字經》與《千字文》做對比:說《三字經》與《《千字文》》比較,有兩個不足,即“字有重複、辭無藻采”。

從文人墨客對於《千字文》的推崇不難看出《千字文》在文化中的地位,宋徽宗、文征明等均曾摹字文用以流傳後世,不僅為《千字文》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千字文》不僅作為啟蒙讀物應用甚廣,更由於此書無一字重複而被用於書籍標引、科舉考試號房排序等多種用途,可見《千字文》在古代文人中已經形成人人皆知,人人皆懂,人人皆用的良好形勢,並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

【條目四】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悅讀】

短短五十六字將千古聖賢思想濃縮精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傳統思想,用華麗而簡約的詞彙形象的描繪出來,使一個恭敬有禮的孝子形象躍然紙上。緊跟著指出榜樣的力量,梳理出賢良忠貞的標杆以供學習。

得能者,需能力卓絕才思敏銳,而得能而忘者,必一事無成。故得能莫忘,能做的事不要推托,用現代管理學觀點來看,能夠做到的事,推脫掉,不僅浪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更失去了他人對你的信任。他人對你的信任是長期養成的,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要取得別人的信任,需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胸懷,泰山崩於前而不色變的氣概,忍受寂寞與誤解,方為聖賢也。

聖人因為無可挽回的汙點而悲傷,高潔的情操,容不得一絲劣跡的玷汙,就像那羔羊一般潔白如玉,毫無瑕疵。能做到這樣的自古又有幾人?這樣的情懷,隻能在聖賢身上看到。我們能做到的,也隻有努力克製私念,效仿聖賢。

【原文】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信使可複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百家姓》——古代開蒙第一書

【條目一】初體驗

人之初,姓名為本。《百家姓》這部介紹姓氏的書籍,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扮演著開蒙讀物的重任。自古以來,牙牙學語的學童們就在私塾中念著一個個的姓氏。

《百家姓》的每句話用的都是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但讀起來順口,就算死記硬背也比較容易,正好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因此與它們一起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

姓名不僅是人一生的標誌,也是一個家族血脈的記號。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重視家族曆史的民族,因此《百家姓》可以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這本書流傳將近一千年,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幾個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

【條目二】《百家姓》到底收錄了多少姓氏《百家姓》在北宋初年剛剛問世的時候,收錄了四百一十一個姓氏,後來經過多次再版增補,收錄的姓氏總數達到了五百零四個,其中共有四百四十四個單姓和六十個複姓。編排上則按照易於記憶的原則,把各個姓氏按照讀音排列組合起來。

《百家姓》作為兒童開蒙讀物,在考慮了兒童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記憶效率,這與現代的一些快速記憶法如出一轍,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人文性、科學性,由淺入深的層次感,這也正解釋了為何很多現代人學習國學感到艱澀難懂。

將現代教育的基礎應用於傳統文化的學習中,且不加變通,盲目套用,自然無法求得真知。

作為封建時期的讀物,《百家姓》也難以避免的帶有一些封建讀物的特征,例如:“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反映了當時中原大地以皇者為尊,以權力大小來排定一切秩序的社會現實。

【條目三】中國的姓氏也有製度

中國古代姓氏的製度與姓氏的由來息息相關,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是中國的姓氏是隨著社會製度不斷演變發展的。最初的姓氏是一些氏族的標誌,可以觀察到的是,當時的姓氏多帶女字旁,如姬、姚、姒、媯、嬴等,代表了中國古代母係社會的曆史。無論其製度怎樣變化,最終反映的都是集體的標誌。這和如今的家族製度類似,例如生活中經常以老張家,老王家來指代某家某戶,實際上就是表明,姓氏在集體中所占地位。

因此,姓氏的發展也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縮影,從最初的天下一姓,到最終的百家姓,證明了中國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的客觀現象。百姓由最初隻有皇室才能專有姓氏到最終的家家有姓氏,人人有姓名,也客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由封建到民主,由少數人集權到人民當家做主的文明進步。

【條目四】姓氏的由來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目前,有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百家姓,像熊、馬、牛、羊、龍、鳳等姓氏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但這種說法有些不靠譜。由於年代久遠,資料已經查不到了,隻能說有這個可能。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史書上說,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是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這些姓後來演化出很多新的姓出來。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春秋時期,數得出來的國家有七八十個,後來,這些國家滅亡後,它的人民就已原先的國家名或者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名。如今主流的姓氏,比如宋、趙、吳、陳等,都是這樣出來的。

第四種:以官職、居住地、山川河流為姓氏司馬、司徒、司空是古代的官名。東郭的意思是住在城市東邊,西門意思是住在城市西門附近。薑這個姓的來源是以前有一些人住在薑水邊,於是就以這條河作為自己的姓氏。

第五種:其他改姓的狀況

這種的情況有很多,有的為了避仇、避諱,比如田姓;有的是少數民族主動起的漢族姓氏,比如元姓;有的是皇帝給你一個姓。

《千家詩》——古代兒童詩歌讀物【條目一】初體驗

《千家詩》是中國古代一本帶有啟蒙性質的格律詩選本。古代的小孩的學習內容最主要的是四書五經,其次就是詩歌文章。中國是個詩歌大國,僅唐朝的詩歌就有將近一萬首,小朋友應該讀哪些詩歌呢?

針對這個問題,古人選取了一些流傳很廣而且通俗易懂的詩歌供兒童開蒙朗讀,其目的便在於以大量的讀物,快速而集中的培養兒童詩歌的語感,讓兒童能夠同過大量的朗讀這些詩歌,體會到詩歌的基本結構形式,在結合固定的音律平仄形成對詩歌的初步感覺。

《千家詩》所選大多數是唐宋時代的名篇,針對兒童學習的特點,這些作品都易於理解和記憶。在題材方麵也豐富多樣,既有吟詠山水田園風光的,也有表現人情世故的,此外關於曆史、器物等方麵都有涉獵。不僅能幫助兒童領略古典詩歌的魅力,也有助於兒童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

【條目二】《千家詩》趣聞

在朗讀《千家詩》的時候,很多讀者都會驚奇地發現,在《千家詩》中,很多詩歌並不遵循押韻或是平仄規則。作為啟蒙讀物,竟犯如此嚴重的錯誤,豈不是要誤人子弟,摧殘萬千華夏的花朵?事實上,《千家詩》很多讀音遵循的古韻,因此朗讀起來應按照古音朗讀,同時,由於培養的是對詩歌的感覺,因此沒有過度執著於平仄,如同英語的學習一樣,培養出語境後,發覺很多習慣性用法並沒有嚴格的遵循語法。

《千家詩》可稱啟蒙讀物中比較完善的文章大百科,內容涵蓋詠誌,懷傷,山水,田園等多種不同詩歌,其覆蓋麵之廣,詩歌選取之巧被後世證實為詩歌集中的代表之作,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改良不斷更新,更有甚者借《千家詩》之名出版不同的山寨版,其內容也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條目三】是誰收集了《千家詩》千家詩的作者眾說紛紜,比較確定能被考證到的《千家詩》是宋代謝枋《重定千家詩》(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的《五言千家詩》,因此初步確定《千家詩》的收錄者可能是宋代的謝枋和明代王相。

但作為一本旨在語境培養語感的書籍,《千家詩》類似英語閱讀一般,以比較現代的說法來說,《千家詩》就好像一本英語閱讀集錦,各家與各家互相借鑒而又不盡相同,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啟蒙兒童快速入門,從而在日後的學習中能夠掌握經史子集的大概韻律,從而加深理解。因此,《千家詩》可理解為早期的課外讀物,廣義的講,《千家詩》更可理解為早期的私塾教案。早期私塾先生,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尋找一些詩歌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從而形成古文的基本語感。體現了傳統教育的個性化以及循序漸進,塑造環境,培養思想的基本思路。

【條目四】少兒不宜的《千家詩》兒童啟蒙讀物顧名思義,是給兒童閱讀的。哲學的思想告訴我們,凡事有利必有弊,全麵的看來,《千家詩》雖可幫助兒童創造語言環境,但其中一些內容仍可能對兒童造成早期思想上的影響。例如一些田園詩歌,詞彙在閑適中略帶消極,一些傷情詩歌可能導致情竇未開的兒童對詩歌中描繪的感情產生好奇。這本在現代一些家庭中可能被視為導致孩童思想情感早熟的“兒童不宜”的讀物,竟然是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也反映了古代社會並不像我們認知的那麼簡單。

但研究《千家詩》的用法我們便能夠了解這些詩歌的本意。《千家詩》是用於塑造語境,即學生日夜誦讀的閱讀資料,如同我們在英語學習中背誦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否會導致兒童產生暴力傾向從而對家庭造成傷害呢?我們知道當然不會。中國古代的文學教育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首先用聖賢之義教導兒童,用詩歌蕩滌兒童的靈魂,塑造高雅的學習氛圍,再用經史子集充實學生的心靈。縱觀開蒙讀物,令我們不由得為中國古代教育拍案叫絕。【條目五】《千家詩》真的是一千首詩嗎?

官方版《千家詩》實際收錄詩歌一百二十二家,為千之數,實言其範圍之廣,內容之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千家詩》由於其成書時期不同,作者不同,其收錄範圍,收錄作者,收錄數目都不盡相同。如南宋劉克莊收集《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收錄作者三百六十八人,合計一千二百八十一首詩,可見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古時,文人不斷挖掘自身的智慧,依靠驚人的毅力收集大量的資料,為後代子孫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千家詩》究竟有多少首多少家這個問題,實際上隻是茶餘飯後文人的消遣之談,並非針對性的學術討論,正如同我們在高考結束後,對我們曾經做過多少習題,背過多少定理,做一個習慣性的總結一般,《千家詩》是一種代表,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樣重視對閱讀方麵的培養,且這種培養更加科學易懂,更加人性生動。

《三字經》——傳統兒童啟蒙讀物【條目一】初體驗

《三字經》是中國最有名的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從南宋誕生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曆史。《三字經》共才一千多字,三字成一句,很押韻,也很好背誦。它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曆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因此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是啟蒙讀物的不二之選。

《三字經》考慮了幼兒的接受能力,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以大量的事實論據佐證了人性本善,更以形象的故事解說了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以及孝道,如同中國的格林童話一般,讓幼兒在私塾先生的講解下,建立起基本的道德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是經過千年驗證的幼兒啟蒙讀物。

《三字經》的流傳非常廣泛,很早就有了滿文、蒙文譯本。到了近代以後,《三字經》走出了國門,它的英文、法文譯本也已經問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範圍的推廣,也是古代兒童的必背讀物。

【條目二】《三字經》為什麼宣揚人性本善?

同一些人性本惡論針鋒相對的是,《三字經》在開篇就毫不猶豫的大膽地提出人性本善。這是由三字經的讀者群體決定的。中國古代但凡自認為是明君的統治者,無不要標榜采用德治之法。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對於兒童的教育也把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作為首先考慮的問題。

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後天的教育,越早越好。在兒童時期,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建立,因此,開篇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說是擲地有聲,必將對幼兒起到醍醐灌頂,振聾發聵之感,第一時間塑造了兒童善良的性格,讓兒童知道善是本性,如果沒有經過學習和教育,就會迷失本性。通篇沒有提出惡的概念4

以及惡的典範,這也正是防止了好奇心甚重的幼兒對惡產生興趣從而走上歧路。因此,相對很多聖賢之言,《三字經》雖甬長,但並無堆砌之感。其形象的故事,讓兒童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並樹立了善的標杆讓幼兒有法可依,有道可行。無怪古代聖賢多數都能夠五常兼備,孝義兩全。【條目三】《三字經》小故事選讀——孟母三遷【悅讀】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跟著母親生活。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原文】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條目四】《三字經》小故事選讀——孔融讓梨【悅讀】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很懂禮儀,父母親都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原文】

融四歲,能讓梨。

《增廣賢文》——青少年的詩經通俗讀本【條目一】初體驗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一本常用的啟蒙書。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明確記載,隻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性本惡”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這樣的話就出自此書。

《增廣賢文》選的都是有韻味的諺語和古代的名言名句,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且語句押韻,通俗易懂。

《增廣賢文》的核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其中的很多語句都是我們現在經常在說的。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想見《增廣賢文》的流傳之廣。

【條目二】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悅讀】

知己之遇,是很難得事。人們常這樣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而能夠開懷暢飲的隻有在朋友間。李白曾說“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隻有與知己才能如此坦率自然。俞伯牙摔愛琴謝知音,這樣高山流水之情,今人的體會恐怕也太少了。而碰到不投心的人,簡直就是對牛彈琴了。

6

【原典】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條目三】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悅讀】

這裏含有性本惡的思想。而現代社會人們漸漸都開始帶上偽裝的麵具,於是心更加累了。生活教會了人們掩飾。有個笑話說,鼠媽媽有天帶著孩子散步,突然闖過來一隻貓,鼠寶寶嚇壞了,這時鼠媽媽迅速發出了聲:“喵喵”,然後貓就走了。鼠媽媽此時摸著鼠寶寶的頭說:“孩子,你看,掌握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有人說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所以在危機重重的社會是要注意這些的。當然,你堅信性善還是性惡並沒有什麼錯。

【原典】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條目四】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悅讀】

冷眼旁觀,什麼都不說。而時間會證明一切。很多人說,我們身邊的朋友會每隔一段時間換一批。而最後沉澱下來的那些才是你這輩子不可忘記的朋友。沒有人會陪你走完生命全程,大家總是在自己的站點下車,固定的站點上車,所以,我們能做的其實是享受同行的日子。

【原典】

路遙知馬力,事久知人心。

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隻為貧。

【條目五】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悅讀】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他鄉遇故知。對於故鄉的懷戀,轉化到對於鄉人的思念與親切。學校裏有老鄉會,單位裏有同鄉盟。出生在一處的人們往往更容易找到相同的生活習慣和熟悉的話題。韋莊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唐朝詩人宋之問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月是故鄉明。故鄉,從口裏念出,都是滿口繞香呢。

【原典】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條目六】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悅讀】

雖然《增廣賢文》裏有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但是很多在我們當代看來仍然是不為過的。明清時期的人們經曆了世態炎涼,所以眼神裏流出的更多是現實主義批判。而貧富分化的加劇更會使人不平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同社會總是人們的夢想,隻是實現的過程是曲折的。傳統戲曲裏有一出叫《馬前潑水》說的就是這一點,而戰國策士蘇秦不也遭受過前倨後恭的戲劇性場麵麼?而世事無絕對。所以如同棋局一般,棋子落在哪還要看造化了。

【原典】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聲律啟蒙》——學習詩詞對聯的基礎【條目一】初體驗

《聲律啟蒙》很像一本工具書,如果非要給這本書下一個定義的話,可能稱其為一本古代漢語的語法書是比較適合的。英文有語法,中文同樣有語法。但大量才子不依照此法,也創造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絕句。這就像很多高中生看英文原聲電影一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一句沒有按照文法耶!這是為什麼呢?在朗讀一些英文原版讀物的時候,同樣的問題又會再次發生。

那麼既然語法沒有一定之規,是否便不需要閱讀語法書籍了呢?我們說不是。語法書籍是用來建立基礎的。語法基礎決定了上層的亭台樓閣,規則並非是創意的禁錮而是創意的基礎。創意來源於規則,創意又高於規則。

【條目二】為什麼學習詩詞對聯必要先學《聲律啟蒙》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寫詩、對對聯是古代評價一個人文學水平最重要的考察形式。詩歌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掌握起來很有難度。因此,在古代,從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聲律方麵的著作也應運而生,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分上下兩卷,又按韻分為若幹編,應對的內容包括器物、鳥獸、地理、天文等方麵。對兒童應對的訓練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最簡單的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直到最複雜的十一字對。全書講究聲韻的協調以方便朗誦和學習。《聲律啟蒙》對兒童提高對語言文字美感的感受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是一部提高傳統文化修養的入門書。

【條目三】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悅讀】

本段先以單字舉例,貧富塞通向對,其後深入至單詞。最終以一個例句收尾並樹立標尺,讓幼兒在了解規則方法的基礎上能夠第一時間獲得鍛煉的機會,自己領悟詩歌中的對應關係。因此,高明的對聯中總會看到聲律啟蒙的靈魂。對聯與詩歌,並非簡單的反義詞相對,而是形相對,意相對,相對亦相稱,讀起來朗朗上口。

朗讀本段,可與傳統藝術中的數來寶相對應,節奏感與韻律感均屬上乘,對應節拍記憶,不僅毫無負擔而且趣味橫生。本段例句: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勾勒出一幅妖嬈嫵媚,溫柔如水的古代仕女圖,古人描繪女子之美,通常以蛾眉指代,風雅脫俗,清麗可人。相應對的,以氣壯對眉纖,氣本是虛幻的東西,但氣確實可以從容貌中有所反映的,因此,一個真正的男人是氣壯而內斂,胸懷寬廣而溫文爾雅。

【原文】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