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持續了近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最終以簽署停戰協定而告終。每當回首這場戰爭時,常有兩句話為人們引證,一句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所言:“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另一句出自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之口:“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多年以後,朝鮮戰場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談及朝鮮戰爭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時仍說:“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為什麼能以劣勢裝備戰勝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武器的強大敵人?戰鬥在異國他鄉的幾十萬中國優秀兒女,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給出了答案。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把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轉化成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氣魄。著名作家魏巍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撫今追昔,每當回顧抗美援朝戰爭,似乎總有無數的情感想要抒發。那是一個盛產英雄的年代,那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在朝鮮的崇山峻嶺間,仿佛仍然回蕩著一聲聲衝鋒不止的戰鬥號角、一陣陣驚天動地的呐喊和怒吼聲。我們從這場戰爭中得到的,不僅是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還有殘酷的戰爭帷幕落下之後,身處和平年代理性審視自己社會責任的深層思考。我們從這場戰爭中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價值,這種精神價值使我們不會迷失於聲色犬馬,貪圖安逸,而能在一種大義麵前正襟危坐,肅然起敬。抗美援朝戰爭能夠使我們時刻保持警醒,以仰望的姿態對待英雄們鑄就的精神豐碑,以感恩的心態對待養育我們的祖國和人民,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為國家和民族奮力爭取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隨著戰壕裏的硝煙慢慢散去,多年塵封的檔案史料陸續解密,許多深藏已久的隱秘決策漸次曝光,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後秘聞浮出水麵,許多流傳已久的故事細節還原真相……中國政府為何在百廢待興的艱難時刻仍然決定出兵朝鮮?蘇聯政府為什麼對承諾派出空軍參戰出爾反爾?朝鮮人民軍的作戰實力究竟如何?美國仁川登陸的時機選擇出自何種考慮?杜魯門為何容不下“遠東王”麥克阿瑟?狂妄叫囂占領整個朝鮮並聲稱打過鴨綠江的美國侵略者,是怎樣被逼到談判桌前的?北緯38°線的劃定到底有何隱情?循著時間的脈絡,本書力求給予詳細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