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飲德食和,千載食療中的養生智慧二(1 / 2)

飲食要合理均衡:

《黃帝內經》倡導“穀肉果蔬,食養盡之”,這是指人們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頗。穀肉果菜都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證營養全麵,培補人體的精氣。可是現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來的精細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壓、心髒病不敢吃葷;也有不少人為了保持好的體形隻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結果得不償失,出現了各種病症……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來越弱,“不敢吃葷”的人氣血漸漸不足,“隻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麵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吃得雜一點,穀肉果蔬都接受。即使吃糧食,也要細糧、粗糧相結合,穀物豆類相宜。古人說得好:烹龍炮鳳何足貴,勸君雜食頤天年。

中國傳統飲食的特點是既提倡雜食,又強調主次,以素食為主而又均衡合理地搭配其他飲食,是一種全方位吸取“營養”的飲食模式。與西方國家以動物性食物為主而很少食穀物的膳食結構相比,它大大減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結腸癌等眾多疾病患發的概率,對於提高我們民族的整體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健康小貼士:

飲食有節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麵:

“飲食有節”就是做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每餐七八分飽,健康長壽活到老,“七分飽”最養生,不暴飲暴食的同時還要做到按照節令、按照大自然的節律來安排飲食。

飲食要節製適時: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裏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黃帝內經》把“飲食有節”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麵,主張“謹和五味”、“飲食有節”的飲食方式,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的不良生活習慣。過節或聚會時,人們常常會失去節製,暴飲暴食,結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壓,吃出了肝硬化。要健康,無論何時都應該做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已饑方食”,指的是吃起來味香爽口的食物,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卻勝於美味佳肴;“未飽先止”,指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要吃得過飽,“每餐七八分飽,健康長壽活到老”,“七分飽”最養生。

但“飲食有節”不僅僅是不暴飲暴食,還有按照節令、按照大自然的節律來安排飲食的意思。如春季陰消陽長,就要適當多吃一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夏季天氣炎熱,流汗較多,就應該多吃一些清涼養心的食物;秋季幹燥傷肺,去燥止咳、滋陰潤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選;冬季天寒地凍,萬物潛藏,高熱量的溫陽食物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大自然的節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年份,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這時候,飲食就該有所變化了。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靈活變化也是“飲食有節”的要求。

健康小貼士:

飲食寒溫適中真氣才能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