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久違了(1 / 2)

來得是張小寒嫡親二爺爺,大隊長張樹清。

兩人在堂屋一遇到,張樹清就遞給小寒一張卷著的烙餅說,“看著你家煙囪也沒冒煙,沒吃呢吧!油炸螞蚱卷烙餅,吃吧!”

知道二爺爺是個麵冷心熱的人,小寒也沒客氣,就大口開吃。

進了東屋坐到炕上張樹清說,“小寒,今兒我過來是跟你商量個事兒。二爺打算用你家兩座豬圈養豬。”

“中。”小寒回答的很爽快。前世二爺爺雖說不上對自己恩重如山,但比自己的親爺爺為自己想到的做到的可是多得多。

“都是挑門口過日子,再說你是孫子我是爺爺。一年我給你五十斤花生油,五十斤花生米,過年殺豬有你二十斤肉。”不等小寒接嘴,瞪了他一眼接著說,“你也不用埋怨我,做長輩的說了,你就聽著。你奶奶要說話,讓她找我。”張樹清看了看屋子,又打量打量小寒說,“事兒就這麼定了。那個還有幾天才開學,你也別總在家貓著,明兒早起跟你三爺家大勇他們抓螞蚱去,現在螞蚱正肥。”說完,挑門簾就往外走去。

小寒知道二爺爺這是在替自己防備著奶奶,怕自己一個人在家裏冷清憋屈這才讓自己出去轉轉。

天還沒亮,張大勇就帶著弟弟張大山來敲張小寒的門。

張小寒拿了兩個昨晚準備好的用完洗淨的化肥袋和一把鐮刀,走了出去。

他們的目的地是村子最北邊的稻田地。

因為稻子剛割下來,秸稈含水率還很高,馬上捆成捆兒怕發黴,所以要在地裏晾曬幾天,再捆成捆兒運回打穀場脫粒。秋天夜涼露水大,螞蚱們就會都鑽到割好的整齊的擺成排的稻子下麵過夜。早晨趁著太陽還沒有出來,掀開稻子,下麵滿滿都是各種各類的螞蚱,而且由於翅膀都被露水打濕了,所以這些螞蚱飛不起來隻能蹦躂,抓起來特別容易。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張小寒嗅著泥土的芬香,聽著不知名鳥兒清脆的叫聲,心中蕩漾起了久違的激動。

前世,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對周圍的一切漸漸變得麻木了。對所有人和所有事都產生了距離感,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敞開心扉了,而且發現自己很難再喜歡上什麼事物。以前把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的電影卻變得再沒有了感覺。找不到歸屬感,總是感覺孤零零的一個人。以前還有熱度的心,就像換了一塊冰冷的石頭進去,整個感情世界退化成一片空白。感覺自己好像變得越來越孤單了,而且逐漸變得空虛了,而且似乎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著正確的決定,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模樣……

“跑!跑吧!跑起來!”張小寒的內心在呐喊。

張大勇和張大林兄弟雖然不知道張小寒為什麼跑,但馬上就飛跑著跟上了張小寒的腳步。

張小寒他們來的並不是最早的,稻田地裏已經有十幾個同齡人在翻找螞蚱了。

在這個食品還算匱乏的時期,尤其是經曆過吃不飽飯年代的大人們,更何況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的農家形成了一個樸素的觀念,農村人過日子就得靠從嘴裏省。所以在這個時代的農村,吃是被控製的非常嚴格的。大人們可以靠以前慘痛的記憶,加上自身的意誌力,控製自己的口腹之欲。意誌力還很薄弱的孩子就不行了,為了吃這個時代的孩子幾乎沒有不挨打的。所以孩子們在學校放假的時候,都是眼冒綠光在村子四周活動,尋找從大人們嘴裏聽來的一切可以吃的野生動植物。就像現在,孩子們都積極主動的努力來抓螞蚱,就為了回家央求爸媽做個油炸螞蚱,想想都流口水。

張小寒他們要抓的主要目標是一種俗名叫“扁擔溝”的螞蚱。這種螞蚱的學名叫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一般成蟲體長30—81毫米,雌性比雄性長得略短,翅膀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這種螞蚱在這個季節正是多籽的時候,是所有螞蚱中最美味的,這亦是千百年來無數人吃出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