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保持水量穩定,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同樣采用竹箱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災。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旋渦,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為了充分發揮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質量,李冰還建立了維修製度,每年進行維修,以除掉江中淤積的泥沙,對工程的薄弱環節和損壞部位進行修築,還在清明節前後設立了放水日。久而久之,清明節放水日就成為當地人民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放水儀式,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無論多遠,都會自動聚集在江邊觀看放水的盛況,敲鑼打鼓慶祝這一時刻。這一方麵表現了勞動人民征服水患後的巨大喜悅,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李冰帶領大家治水的感激之情。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具有很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中國水利史上,以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輝的一頁。它悠久的曆史舉世聞名,它設計的精巧令人驚歎。我國曆史上曾修建過許多水利工程,其中有名的就有芍陂、漳水渠、鄭國渠等,但大部分都先後報廢,唯獨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航運等多種功效,成為我國曆史上的一項奇跡。李冰千百年來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各地還修有“川主祠”,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張騫: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張騫(前164—前114),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城固)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一開始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當時漢匈交惡,漢朝正在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大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漢武帝了解這些情況後,想聯合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
建元二年(139),張騫受命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曆經艱辛。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100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就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嚴加管製。他們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
這樣整整過了11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一直奔波了好多天,才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幹納)。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與漢朝建立聯係。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遊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曆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張騫東歸後,漢武帝開始了廣求開辟聯絡西域途徑的活動。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便著重介紹了烏孫(其先居祁連、敦煌間,後西遷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到伊犁河畔後,與匈奴發生矛盾的情況,提出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共同抵抗匈奴,“斷匈奴右臂”的戰略。同時,張騫也提出應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持。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係列抗擊匈奴的戰爭。為表彰張騫的功績,元朔六年(前123)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派遣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300人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到達烏孫後,正遇上烏孫內亂,張騫說烏孫王東返未成功,於是分遣副使持漢節到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屬今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等國訪問,擴大了政治影響,於元鼎二年(前115)返回,烏孫派使者幾十人攜帶禮品隨同到長安致謝。其後,漢朝派使者還到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曆山大城)進行訪問和貿易,不少國家的使臣也陸續來到長安。烏孫等國還與漢室通婚,建立親密的關係。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揭開了中國與西域各地區和國家聯係的新的一頁,是我國對外“開放”的裏程碑,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此後,中西交通暢通,貿易大盛,往西域去的“使者相望於道”,其中還有不少是貧窮的人去西域經商的商隊。由於張騫在西域各國的影響,此後出使西域的使官都稱“博望侯”,來取信西域各國。同時,東來的商胡販客來中原經商、聯係的也絡繹不絕。自此,天山南北成為中西交通的橋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經濟聯係日趨密切,天山南北第一次與內地聯為一體,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蠶豆、胡角、胡瓜、胡桃等植物和種植技術傳入中土;西域的良馬、駱駝、奇禽異獸以及名貴的毛織品,也都源源東來;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也相繼進入中原;佛教和佛教藝術也傳入中原,對中原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也不斷地傳入西域,如鑄鐵、鑿井(俗稱坎兒井)等,絲織品、漆器等精美手工業產品也大量向西域行銷。這種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地區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漢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張騫出使西域的道路逐漸發展為閃耀史冊的“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使中原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蔡倫:造紙術的發明者
蔡倫(61—121),字敬仲,桂陽郡(今湖南耒陽)人,東漢科學家,造紙術的發明者。
蔡倫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從小隨父輩種田。他從小聰明伶俐,很討鄉親們的喜歡。漢章帝劉旭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樂十八年(75),15歲的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做太監。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76)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後又擔任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當時正宮竇太後無子,於是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逼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自己的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和二年(88),章帝去世後,10歲的劉肇即位為和帝,由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曆史上宦官幹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永平九年(97),竇太後去世,和帝正式親政。永元十四年(102),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禦用器物和宮廷禦用手工作坊。
早在西漢(前206—25)初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製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1986年,甘肅天水市放馬灘西漢墓中出土繪有地圖的麻紙,年代為文帝、景帝(前179—前141)之時,1957年西安市灞橋也出土不晚於武帝(前141—前87)時的麻紙。另外,在陝西、甘肅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漢麻紙,可用於包裝和書寫,是簡牘、縑帛的理想代用品。東漢定都洛陽後,西漢麻紙技術得以繼續發展。鄧皇後因喜歡文史及紙墨,曾令各州郡勿貢珍品,“但歲貢紙墨而已”,各地都將生產的麻紙向宮中進貢。
蔡倫任尚方令期間,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製漿要比麻類難度大。於是蔡倫積極想辦法改進造紙的技術。他利用碎布、麻頭、魚網等為原料,將西漢時的石灰水製漿改用草木灰水製漿,因草木灰水有較大的堿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最終蔡倫造出了精製紙張。元興元年(105),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讚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采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就在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同一年,和帝去世,鄧太後所生的百日嬰兒即位,不到兩年又死去。鄧太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後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元初五年(118),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仆,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121)鄧太後去世,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四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後,節節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令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曆史的進程。
張衡:領先世界的科學全才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人,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和發明家。
張衡17歲時離開家鄉,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曆史古跡,調查民情風俗和社會經濟情況。後來,又到首都洛陽參觀太學,求師訪友。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張衡由洛陽回到南陽,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在此期間寫了《東京賦》和《西京賦》,一直流傳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108)鮑德調離南陽後,張衡去職留在家鄉,用了三年時間鑽研哲學、數學、天文,積累了不少知識,聲譽大振。永初五(111)年他再次到京城,擔任郎中與尚書侍郎。元初二年(115)起,曾兩度擔任太史令,前後用14年,在天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漢朝的時候,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主要有三個學派,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天好像一個雞蛋殼,地好比雞蛋黃,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這個看法雖然也是屬於地心體係的範疇,但是在當時卻有進步之處。
張衡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曾親自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製成於順帝陽嘉元年(132),後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
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原是西漢時耿壽昌發明的。張衡對它作了改進,用來作為渾天說的演示儀器。他用齒輪係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係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樣,人在屋子裏看渾象,就可以知道哪顆星當時在什麼位置上。
張衡還對許多具體的天象作了觀察和分析。他統計出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星數約2500顆。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還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天周的1\/736,即29\\u002724\\u0027\\u0027,同太陽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徑分別是31\\u002759\\u0027\\u0027.26和31\\u00275\\u0027\\u0027.2相差不多,可見張衡的測量是相當準確的。
張衡認為,早晚和中午的太陽,其大小是一樣的,看起來早晚大,中午小,隻是一種光學作用。早晚觀測者所處的環境比較暗,由暗視明就顯得大;中午時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陽就顯得小。好比一團火,夜裏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張衡的這種解釋是有道理的,但不很全麵。到了晉代,束皙才作了比較完善的解釋。
張衡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麵的。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地動儀用銅製成,形狀像酒樽,內部中間豎著一根粗大的柱子,柱子周圍有8根橫杆連接外麵。外麵有8條龍,龍頭朝下,按8個方向排列,龍嘴裏各銜著一個小銅球,下麵蹲著8隻張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發生地震,柱子就會倒向那個方向的橫杆,那個方向的龍嘴就吐出銅球,落到蟾蜍嘴裏。這樣,人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方向發生了地震。
永和三年(138),地動儀準確地預測了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比歐洲的地震儀要早1700多年。他還發明了測定方向的候風儀,製成了當時隻是在傳說中有過的指南車。
在數學方麵,張衡算出了圓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點;在地理學方麵,他繪製有地形圖;在文學藝術方麵,他是東漢時期有名的文學家,並且還被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為他題碑文:“如此全麵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祖衝之:精算圓周率的世界第一人
祖衝之(429—500),河北省淶源縣人,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衝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衝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作了詳細記錄。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製定曆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衝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自己長期觀察的結果,創製出一部新的曆法,叫做“大明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隻有50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1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和平三年(462),祖衝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衝之擅自改變古曆,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衝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曆法是古人製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衝之一點也不害怕,並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隻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曆法的人跟祖衝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衝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曆。直到祖衝之死了10年之後,他創製的大明曆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衝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麵。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衝之也製造了很有用的勞動工具。他看到勞動人民舂米、磨粉很費力,就創造了一種糧食加工工具,叫做水碓磨。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明了利用水力舂米的水碓和磨粉的水磨。西晉初年,杜預曾經加以改進,發明了連機碓和水轉連磨。一個連機碓能帶動好幾個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個水轉連磨能帶動八個磨同時磨粉。祖衝之又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把水碓和水磨結合起來,生產效率就更加提高了。這種加工工具,現在我國南方有些農村還在使用著。
祖衝之也設計製造過一種船,它可能是利用輪子激水前進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100多裏。祖衝之還根據春秋時代文獻的記載,製了一個欹器,送給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蕭子良。欹器是古人用來警誡自滿的器具。器內沒有水的時候,是側向一邊的。裏麵盛水以後,如果水量適中,它就豎立起來;如果水滿了,它又會倒向一邊,把水潑出去。這種器具,晉朝的學者杜預曾試製三次都沒有成功,卻被祖衝之仿製成功了。由此可見,祖衝之對各種機械都有深刻的研究。
祖衝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麵,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此外,祖衝之還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現都已經失傳了。
祖衝之不僅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科學家,而且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祖衝之創造“密率”,是世界聞名的。祖衝之在天文、曆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麵的輝煌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
酈道元: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466—527),字善長,範陽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是一個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時代,酈道元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範年少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後以卓越才能成為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擔任過騎都尉、太傅掾、書侍禦史、禦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職,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
酈道元為官剛正不阿、疾惡如仇,而且不懼權貴,敢於同皇宮中的惡勢力進行鬥爭。王室中的權奸元微曾誣陷酈道元的叔父元淵,由於官員宋遊道能站出來說明事實真相,元淵才得以昭雪。在這件事上,酈道元支持宋遊道的做法,認為其氣節可嘉,並委以官職。酈道元的行為觸動了元微的利益,於是元微遷怒於酈道元,史書稱為“素忌道元”。另一個王室紈袴子弟元悅縱容小人丘念違法亂紀,無惡不作,幹擾正常的行政官員的選用製度。當時酈道元正擔任禦史中尉,他果斷地將丘念逮捕,準備予以法辦。元悅請太後為丘念說情,酈道元堅決依法辦事處死了丘念,並以此彈劾元悅。元悅從此懷恨在心。孝昌三年(527),當時雍州刺史蕭寶夤正準備叛亂,元悅就慫恿太後任道元為關右大使去監視蕭寶夤。而蕭寶夤則受到元悅的指使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今陝西省臨潼縣東),酈道元和他的弟弟酈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誌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遊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曆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遊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漢書?地理誌》、《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酈道元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有很多錯誤疏漏之處,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地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酈道元決定以當時通行的地理著作《水經》為藍本,編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水經》是三國時人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它隻是簡要地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係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了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寫好《水經注》,酈道元閱讀了400多種有關書籍,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經過大量艱辛的工作,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偉大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注》是北魏以前中國及其周圍地區的地理學的總結,全書共40卷(原書宋朝已佚5卷,今本仍作40卷,是經後人改編而成的),30多萬字,是當時一部空前的地理學巨著。它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1252條河流,及有關的曆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條目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20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水經注》所記述的內容,不僅包括了全國各地的地理情況,還記述了一些國外的地理情況,其涉及地域東北至朝鮮的壩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頭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蘇聯鹹海),北到流沙(今蒙古國沙漠)。在寫作體例上,《水經注》不同於《禹貢》和《漢書?地理誌》等以前的地理學著作,它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述各地的地理概況,開創了古代綜合地理著作的一種新形式。
《水經注》展現了1400年前中國的地理麵貌,使人們讀後可以對各地的地理狀態及其曆史變遷有較清晰的了解。例如從關於北京地區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當時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曆史遺跡、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還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區人們早期進行的一些大規模改變自然環境的活動,像攔河堰的修築、天然河流的導引和人工渠道的開鑿等。這是我們現在所能得到的關於北京地區最早的地理資料,也是我們研究北京地區曆史地理變遷的一個重要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水經注》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曆史地理文獻。
《水經注》中的內容,除酈道元親身考察所得到的資料外,還引用了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資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達437種之多,還有不少漢、魏時代的碑刻材料。這些書籍和碑刻,後來在曆史的變遷中大都已經散佚了,幸而有酈道元的引用轉錄,才尚存一斑,使我們能夠知道這些書籍和碑刻的部分內容。這又是我們研究我國文明發展曆史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此外,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在《水經注》序言中,酈道元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其主要原則就是重視野外考察的重要性。前代地理學者中已有人開始考察研究工作,但還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可以說酈道元開創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曆史。《水經注》是六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麵係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曆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