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嶺南熱土,獻身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南征北戰。北伐戰爭屢建奇勳,贏得“鐵軍”稱號,被譽為“北伐名將”。 戰鬥經曆充滿曲折,既創造過無數輝煌,也經曆過許多挫折。擔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談判被擒;獲釋出獄,又在飛機失事中遇難。1955年授銜時,陳毅對葉劍英感歎說:“若是葉挺同誌還在,就該有兩個葉帥了!”毛澤東當麵稱其為“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
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出生在廣東惠陽秋長鎮周田村的會水樓。他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父親葉錫三是個老實巴交的佃農。葉挺曾有3個哥哥兩個妹妹。3個哥哥都因家貧而病死,兩個妹妹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其中一個到夫家不久就因勞累而死。使他從幼年時代起就對黑暗社會產生懷疑和反抗,使他萌生了對“權威”、“神明”的反抗。
葉挺自幼聰明好學,7歲入本村騰雲小學讀書。學校有一位思想進步的陳敬如老師,時常給同學們講解祖國積弱、飽受列強欺侮的曆史,激勵同學們發奮讀書,長大救國救民,葉挺將陳敬如老師的教誨銘記於心。一次,他念了內容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課文時,很不以為然地對同學說:“這些話毫無道理,沒有人耕田,能有千鍾粟嗎?”
葉挺的青年時代基本上都是在軍校渡過的。1914年葉挺從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以優等生資格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軍校學習期間,葉挺博覽群書。他最愛讀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文天祥的《正氣歌》、蘇武的《致李陵書》和鄒容的《革命先鋒》、陳天華的《猛回頭》和“鑒湖女俠”秋瑾的詩。這些古今人傑身上都張揚著為國赴難、舍我其誰的犧牲精神和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情操。葉挺稱他們為“悲劇英雄”,為他們的氣節和命運而歎息不已,並立誓要像他們一樣,做出一番驚世偉業,哪怕是最後同樣以悲劇告終,也決不後悔。學成畢業後,年僅23歲的葉挺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參加了援閩粵軍。在粵軍,他與當時擔任軍官團教官的葉劍英和督戰隊隊長的張發奎(字向華)結成好友,並加入了國民黨,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
1922年6月,陳炯明指使部下葉舉、洪兆麟兩個師公開發動叛亂,計劃集中攻打孫中山的總統府。守衛總統府的部隊當時隻有警衛團的兩個營,分別由1營營長薛嶽和2營營長葉挺指揮。16日淩晨,葉挺接到葉舉部一名士兵關於部隊頻繁調動等異常情況的密報,立即向警衛團團長陳可鈺報告:“廣州可能會發生叛亂。”
孫中山開始時將信將疑,隨著各種渠道的消息陸續傳來,他意識到葉挺的判斷有道理,於是匆忙離開總統府,秘密轉移至停泊在珠江的永豐艦上。宋慶齡為掩護丈夫安全轉移,毅然留在總統府越秀樓。為給叛軍造成孫中山仍在總統府的錯覺,這晚,觀音山上的越秀樓燈光亮了一夜,不時可以看見宋慶齡上樓、下樓和臨樓遠眺的身影。
次日淩晨,陳炯明叛軍按原計劃發起攻擊,炮轟總統府和孫中山在觀音山的住處越秀樓,為保衛總統府、反擊陳炯明叛軍,葉挺率全營官兵在前院堅守抗擊叛軍,從淩晨至中午,英勇擊退數倍於己的叛軍衝鋒。此時宋慶齡仍留在越秀樓,處境危急。至下午4時,後院失守,葉挺拿起一挺機關槍,帶領機槍連一邊掩護宋慶齡突圍,一邊命令士兵將留在總統府的幾大箱銀元撒向圍牆外和院子裏。激戰中的叛軍見這麼多銀元從天而降,紛紛前去爭搶,葉挺趁機掩護宋慶齡突出重圍脫險。
突圍之後,葉挺率眾喬裝打扮,躲過了重重關卡,潛往停泊在黃埔島邊的永豐艦,與孫中山會合,繼續抵抗叛軍的圍攻。陳炯明必欲除去孫中山而後快,繼續調兵圍攻永豐艦等艦隻。孫中山轉乘楚豫艦突圍進入白鵝湖,再陷困境,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登上英艦轉赴香港。葉挺離開楚豫艦後,也來到香港。
1923年1月,粵軍與桂軍、滇軍配合,收複廣東。孫中山返回廣東設立大元帥府,組建憲兵司令部。葉挺由於在平叛中忠於職守、沉著善戰和護衛孫中山和宋慶齡脫險有功,受到孫中山的接見獎勉,被提升為憲兵司令部參謀長兼1營營長,繼續留在孫中山身邊負責指揮警衛部隊。
1924年8月底,在孫中山、廖仲愷、鄧演達的積極支持下,葉挺赴蘇留學,進入中國留學生指定就讀的學校——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同年12月1日,中共旅莫支部接受葉挺為中共候補黨員。介紹人為王若飛、王一飛。1925年2月,葉挺同王一飛、聶榮臻等30多名中國留學生轉入紅軍學校中國班係統地學習軍事。8月份回國後,參加國民革命軍的二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處長、第4軍第12師第34團團長。
1925年11月27日,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成立。該團的基礎是原“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又招收黃埔軍校和滇軍幹部學校部分學員,戰士多為招募的新兵,全團共兩千餘人。葉挺任團長,稱“葉挺獨立團”。該團幹部的任免、調動由共產黨決定,不受國民黨第4軍的約束。幹部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團設黨支部,直接由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領導。這是中共第一支可以直接約束的部隊。
1926年5月,北伐軍出師湖南,葉挺獨立團奉命作為北伐先遣隊提前入湘作戰。出發前,周恩來召集獨立團連以上黨員幹部會議指出:“你們是北伐先鋒,曆史的重任落在你們肩上,希望你們不辜負全黨同誌的厚望。”周恩來與每個同誌握手告別,用“飲馬長江,武漢見麵”來鼓勵大家。
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以北洋軍閥為直接打擊目標,葉挺成為這場革命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平江之戰是北伐軍在湖南境內打的一場大仗,吳佩孚調遣精兵1萬餘人沿汩羅江布防,由遠及近逐層布設地雷陣、鹿砦、地堡和機槍陣地,揚言要令北伐軍遺屍遍野。第4軍和第8軍集中數萬人采取強攻的辦法,層層突破,不僅進展緩慢,而且傷亡極大。
在此關鍵時刻,葉挺獨立團起了關鍵作用。葉挺打仗崇尚勇猛、硬朗,但從不蠻幹,總是因人、因地靈活變陣。他見敵軍正麵預設了寬廣的縱深陣地,易守難攻,便從小路渡過汩羅江,攻克平江後方,然後從側後向敵軍天嶽山製高點發起突然進攻,致使敵軍全線崩潰,陸沄飲彈自盡。蘇聯軍事顧問在講評這次戰役時,點評道:“敵人全部防線的命運是葉挺獨立團解決的!”
占領平江後,北伐軍進入湖北作戰。當時,湖南潰散之敵乘坐火車後撤,直係主力陸續向南挺進,準備與進入湖北的北伐軍決戰。北伐軍的當務之急是先敵占領鹹寧車站,截斷粵漢鐵路,扼住潰敵退路。葉挺率獨立團迅速投入戰鬥,僅用一個小時,就控製了車站,一舉切斷湘敵北撤的通道。
吳佩孚的直係部隊被公認為當時中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在被逼出湖南後,吳佩孚親率主力,南下賀勝橋、汀泗橋,尋找北伐軍主力決戰。在汀泗橋之戰中,葉挺冷靜地觀察戰場形勢,避開正麵硬攻,繞到汀泗橋東北的古塘角,出奇兵攻敵後背,令吳佩孚猝不及防。遭受腹背夾擊的直係部隊兵敗如山倒,紛紛後退。吳佩孚帶領大刀隊連斬潰兵幾十名,都壓不住陣腳,最後被部隊裹帶著後退至賀勝橋。
賀勝橋是通往武漢的最後一道屏障,吳佩孚集中了2萬多兵力固守,並將60多門大炮和100餘挺機槍悉數部署在正麵。槍聲一響,葉挺率獨立團就像一把利刃,迎著槍林彈雨往前衝,不顧一切接近敵人陣地前沿,突破敵陣前沿,向縱深疾進。葉挺率部左衝右突,殺出一條血路,把敵軍縱深達十餘裏的防禦陣地攪得稀亂。敵軍慘遭大敗,沿鐵路向武漢撤退。
8月31日,北伐軍發起武昌戰役。葉挺獨立團擔任東南麵的攻擊和圍困任務。9月5日,獨立團第1營在攻城作戰中擔任奮勇隊。天色未明,全營迫近城下,以竹梯攀登城垣,戰鬥異常激烈,全營傷亡嚴重。營長曹淵在給葉挺的信中寫道:“天已拂曉,進城無望,職營傷亡將盡,現存10餘人,但革命軍人有進無退……”他在寫最後一個字時,不幸頭部中彈,光榮犧牲。葉挺看了勤務員送來的信,悲痛萬分,馬上組織小分隊巧妙地將曹淵等烈士的遺體轉移到安全地帶,曹淵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激勵著獨立團廣大指戰員。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困,於10月10日攻克武昌。在圍攻武昌的戰鬥中,又是獨立團首先登城,攻上城內唯一的製高點——蛇山。蛇山被占後,敵軍見大勢已去,遂停止抵抗。武昌城被占領後,葉挺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洪山建墓,將攻城以來各次戰鬥中犧牲的官兵與曹淵合葬。墓的前麵豎立了一個碑坊,上麵橫額刻著“浩氣長存”四個大字,碑上刻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等及曹淵等191位烈士英名。1939年5月初,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和張雲逸參謀長親自到皖北,前去看望了曹淵烈士的遺屬,當葉挺一行離開曹家崗村時,曹家老老少少和全村的鄉親們都含淚相送。從此,在當地留下了“北伐名將情義重,不辭百裏慰烈屬”的佳話。
僅僅3個月,北伐軍長驅1000餘裏,從廣東打到兩湖,革命勢力由珠江流域擴展至長江流域,完成了近代史的創舉。而無役不戰、無戰不勝的葉挺獨立團更是如日中天,成為神奇的威武之師。國民革命軍各路將領,甚至包括交手過的各路軍閥都稱葉挺獨立團為“鐵軍”,稱譽葉挺為“北伐名將”。
獨立團入城那一天,武昌萬人空巷,爭睹“鐵軍”的風采。他們看到騎馬走在隊伍前麵的軍官,身材修長,一身戎裝,麵如冠玉,風流倜儻。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葉挺的“美男子”名聲也傳遍武漢三鎮。
從廣州北上,到武昌城破,葉挺獨立團馳騁千裏,戰無不勝。國共兩黨中央機關和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後,武漢成為大革命的中心。葉挺奉命率部駐紮在武昌南湖,負責保衛首都安全。1927年3月,葉挺晉升為第11軍第24師師長,接著升遷為第11軍副軍長兼24師師長。一個月之後,又兼任武漢衛戍司令。
北伐戰爭中,葉挺精於練兵,長於野戰。攻平江,戰汩羅,奪汀泗,襲賀勝,破武昌,他率領的獨立團打遍兩湖無敵手,贏得“北伐先鋒”和“鐵軍”稱號。其後,在風雨飄搖之際,他又成為穩定武漢政府的一根柱石,建樹蓋世奇勳。
北伐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蔣介石也看到他的獨裁野心具備了實現的可能,便在一麵與武漢國民黨中央對抗的同時,一麵加緊反共。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導演了一場蓄謀已久的反革命政變。“左派領袖”汪精衛與蔣介石早已同流合汙,7月15日也在武漢掀起“分共”事變,公開背叛革命。國共兩黨全麵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
毛澤東曾當麵稱葉挺是“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毛澤東為什麼說葉挺是“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呢?這是因為1927年12月爆發的廣州起義,首次打出了“紅軍”旗號,而葉挺擔任了紅軍的總司令。“第一任總司令”之說由此而來。
南昌起義時,葉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24師司令部設在一所學校裏,樓上是當時指揮部的辦公室、會議室和電話總機房,樓下住著警衛部隊。1927年7月30日下午,葉挺在會議室召開了24師營以上及師直機關的軍官會議,傳達了黨的起義決定,部署戰鬥任務。
1927年8月1日,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南昌打響,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曆史就此開始!葉挺作為前敵總指揮,率部參加領導了這次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武裝起義。起義中,葉挺指揮第24師主攻駐守在天主教堂、貢院、新營房一帶的3個團的敵軍。起義軍所向披靡,連戰皆捷,又一次顯示了“鐵軍”的威力。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全殲南昌守敵3000餘人,繳槍5000餘支。起義作戰取得了完全勝利,革命紅旗插在了總指揮部的五層大樓上。
起義勝利後,召開了由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聯席會議,葉挺報告了起義經過,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和新的第二方麵軍。賀龍代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兼任第20軍軍長,葉挺代前敵委員會總指揮兼代第11軍軍長,聶榮臻任第11軍黨代表,朱德任第9軍副軍長,劉伯承任革命委員會總參謀長。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後來都成為共和國元帥,如果算上早逝的葉挺和戰功卓著的葉劍英,在南昌起義中共誕生了6位元帥。1955年授銜時,陳毅對葉劍英感歎說:“若是葉挺同誌還在,就該有兩個葉帥了!”
大勝之後,葉挺為了爭取時間返回廣州,幾天後率部撤出南昌,冒著酷暑踏上南下征程。8月底9月初,起義部隊在會昌與敵錢大鈞和黃紹竑部打了兩場惡戰。麵對兵力和地形都占優勢的敵人,葉挺指揮11軍兩個主力師,行動果決,英勇頑強,以集中兵力突擊衝殺的戰術壓倒當麵之敵,打得敵人大驚失色,爭相逃命。劉伯承後來多次說:“我見過的將領很多,在緊要關頭,沒有誰能夠像葉挺那樣堅定沉著。”軍事家對軍事家的稱讚,裏麵包含的內容肯定要更加豐富些,因為軍事內行對戰鬥進程和指揮員所下的決心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又讓我們想起葉挺“險安足懼”的名言,在敵我交鋒的戰場,他一直是這句話的模範實踐者。
在粵桂軍閥的死命絞殺下,起義部隊在潮汕地區遭受眾多敵軍的圍攻,終於失敗。葉挺與聶榮臻護送著重病中的周恩來到香港就醫後,暫時避居澳門。南昌起義之後,葉挺成了國民黨反動派緝拿的“叛將”。
1927年的12月7日,張太雷主持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在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後,會議將發動廣州起義的日期定在12月13日,組成了起義領導機構——革命委員會,並決定由葉挺出任起義軍總司令。
然而,鑒於葉挺是被蔣介石通緝的要犯,從保障安全角度考慮,起義領導人建議不宜過早通知他。結果在起義發動的前一天,他才被匆匆召來廣州。當葉挺到達指揮部時,離起義爆發隻剩下幾個小時的時間了。正像起義領導人之一聶榮臻回憶時所說:作為廣州起義的軍事指揮,葉挺“是在什麼情況都不清楚的狀態下來指揮起義的”。
葉挺首先與起義的最高領導們碰了頭,了解了起義設定的行動方案,以及敵我力量的對比和分布。然後,葉挺召開了戰前調查會,與參加起義的中層領導者見了麵,對參戰準備情況作了詳盡的了解。
葉挺了解到,對發動此次起義,廣東省委內部存在著不同意見,軍委委員聶榮臻等就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另外,在調查會議上,工人代表也提出了起義時機問題,指出起義力量僅數千人,雖然廣州城內空虛,但外圍敵軍卻達10餘萬。
葉挺根據調查了解到的情況,找到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對他說鑒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倘若成功了,也不宜在廣州久留,而應將隊伍帶往海陸豐,與彭湃領導的當地蘇維埃政府彙合。不料,葉挺的意見當即遭到共產國際派來的代表德國人諾伊曼的強烈反對。因起義在即,葉挺全副心思都在作戰指揮上,就沒有與其爭執。
廣州起義發動當天,被推選為工農紅軍總司令的葉挺,在會議上鄭重提出“不要再在廣州堅持,把隊伍拉到海陸豐去。”這一建議得到葉劍英、聶榮臻等起義領導人的響應,但葉挺所提出的作戰方案未得到當時起義領導人的一致讚同。許多年以後,當廣州起義的領導者們總結當年失敗的原因時,才承認葉挺的主張是正確可行的。葉劍英、聶榮臻都指出:本來在11日晚就可以采取措施將部隊撤出,那樣起義就會取得很好的結果,可惜葉挺的主張得不到采納。
廣州起義打響後,“鐵軍葉挺”一下子成了鼓舞部隊士氣的口號。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戰鬥,起義軍占領了廣州城大部分市區。但是,張發奎部主力這時正回師廣州,起義軍由進攻轉入了防守。葉挺提出:暴動已取得重大勝利,我武裝力量應在張部主力開到之前,迅速撤離。就當時敵我形勢來說,葉挺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然而,共產國際代表諾伊曼不懂軍事,卻以勢壓人,斥責葉挺在政治上“動搖”,是想去當“土匪”。麵對強敵一次次瘋狂的反撲,葉挺心情沉重。
廣州起義,震驚了中外反動派,他們立即勾結起來向廣州進攻。美、英、日、法等帝國主義公然實行武裝幹涉,出動炮艦轟擊廣州市區,並一度派海軍陸戰隊在長堤登陸,攻擊起義部隊。12月12日,張發奎從江門、肇慶、韶關、黃埔等地調來部隊,向廣州市區展開進攻。當日下午,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張太雷不幸犧牲。在中外反動派的瘋狂進攻麵前,起義武裝浴血奮戰,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被迫於13日撤離廣州市區。撤出的部分武裝,在花縣整編為工農革命第4師,在師長葉鏞、黨代表袁國平的率領下,進到海陸豐地區,和第2師會合,堅持革命鬥爭。另一些突圍以後到了廣西的左、右江地區,領導農民開展遊擊戰爭。還有少數起義士兵到韶關附近,參加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
廣州起義失敗後,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實際主持下,廣東省委在香港召開會議,專門總結和檢查關於廣州起義的問題。這次會議沒有對起義的情況作認真的了解與研究,把起義說得一無是處,批評起義領導人犯了軍事投機和盲動主義的錯誤,並對起義領導人給予處分,葉挺受到留黨察看6個月的處分。
中共中央認為他這種懲罰主義的做法是不慎重的,要求廣東省委重新作出結論。廣東省委後來重新作出決議,撤銷了原來的處分決定。
此時,共產黨在香港的一些機關接連遭到破壞,國民黨在香港加緊搜捕共產黨人。因起義失敗而撤退到香港的葉挺更是成為他們抓捕的重點對象。經組織同意,1928年初,葉挺離開香港,到馬來西亞親友處暫避風頭。
1928年4、5月間,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已經開始。葉挺接到黨中央和關心他的一些同誌的通知,要他到前蘇聯去休養治病,同時討論廣州起義的問題。葉挺感到了新的希望,他便搭乘遠洋輪船,取道日本轉赴前蘇聯。
在莫斯科,葉挺結合自己在廣州起義的親身經曆與體會,給黨組織寫了一份關於廣州起義經驗教訓的報告,認為當時革命正處於低潮的時候,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舉行武裝起義是很難取得徹底勝利的。對在起義舉行後,由於敵眾我寡,起義部隊不能死守廣州,而應及時撤離,轉移到海陸豐與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相結合這一問題,葉挺在報告中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這時,中國共產黨的“六大”正在莫斯科召開。葉挺的報告受到了王明集團的嚴厲批評與無情打擊。王明等人並沒有認真研究過葉挺所寫的報告,更沒有認真聽取葉挺的申辯,僅憑個人主觀臆測,就無理斥罵和攻擊葉挺,毫無根據地斥責他“政治動搖”。廣州起義時,王明根本不在場,但他卻主觀武斷地編造了一篇洋洋數萬言的《廣東暴動紀實》,毫無根據地攻擊葉挺“於暴動前六小時始由香港到廣州”,責罵葉挺“對於軍事計劃不甚熟悉,遂致表示出消極怠工”,等等。這篇文章特別對葉挺在起義中提出的及時將起義部隊轉移到農村去的正確主張進行了荒唐的批判。
對於這些不符合事實的無理指責,葉挺感到極其的苦悶和彷徨,國內暫時是不能回去了,南京的國民黨政權還在通緝他這個“反叛要犯”。不要說是內地,即便是澳門、香港那些地方也無法安身,況且回到那裏也無事可做。大革命失敗之後,不少有誌之士前往歐洲考察,其中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左派人士,葉挺決定步他們的後塵。下了這個決心以後,他便獨自離開莫斯科,離開黨組織,開始了艱苦漫長的漂泊生活。從此,葉挺在海外度過了10年的流亡生活。
葉挺在海外期間,在生活相當困難的情況下,還經常到圖書館等處翻閱報刊資料。德國軍隊當時被稱為世界最強大的陸軍,所以葉挺特別加以考察,進一步學習新的軍事科學,掌握有關工兵等方麵的知識,研究爆破技術,準備日後有機會時再返回祖國大顯身手。葉挺在十分艱難的生存環境下仍自行研讀德國軍事方麵的著作,並始終關注著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鬥爭的發展動向。他還主動和他認為有中共背景或與黨可能有千絲萬縷聯係的人員聯絡來往,如廖承誌、陽翰笙、柯麟、梅文鼎等;拒絕陳誠、陳濟棠等擁蔣反共者“共事”的邀請,加入由宋慶齡主持的“反帝民族解放大同盟”,並且積極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