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行太保:紅12軍軍長羅炳輝(1 / 3)

少年英雄被稱具有“雷公膽”,天生一副軍人般的魁梧身材,忠勇異常,英勇善戰,行伍生涯充滿傳奇色彩。毛澤東稱他是“一心追求真理的將軍”。反“圍剿”作戰善於牽敵“牛鼻子”,被譽為“神行太保”、“戰略騎兵”、“雙腳騎兵”,當地群眾幹脆稱其為“羅炳飛”,於是又有了“子彈不敢碰的軍神”稱號。

羅炳輝原名羅德富,1897年12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彝良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裏。他在《祭父文》裏這樣形容自己的家庭:“顧四壁蕭然,瓶無餘粟,成群兒女,膝下依依。號寒啼饑……”少年羅炳輝就膽識過人,11歲那年,一個鄉村惡霸從他家門口走過,恰巧被他向外潑的水弄濕了衣服,惡霸不由分說,揪住羅炳輝父子大打出手。羅炳輝的父親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莊稼人,對鄉村惡霸的掠奪和欺負曆來忍氣吞聲,而羅炳輝的母親是一個十分剛強的人,她從小就教育羅炳輝要敢於反抗,敢於鬥爭。羅炳輝雖然年紀小,但他毫無懼色,當即站出來與土豪論理,駁得土豪啞口無言。

惱羞成怒的土豪氣急敗壞地說;“這個幹娃娃吃了雷公膽啦!長大了還不要翻天?非弄死他不可!”

羅炳輝的父親嚇壞了,將羅炳輝捆了起來,狠狠地打了一頓,土豪才罷休。事後,羅炳輝的母親非但沒有責怪羅炳輝,還把羅炳輝摟在懷中撫慰著說:“好孩子,有誌氣。”在母親的培養熏陶下,羅炳輝從小就敢於同地主鬥爭。

在他12歲時,一個有權勢的地主帶著一幫打手來到羅炳輝家進行訛詐,羅炳輝的父親嚇得不敢出聲。年幼的羅炳輝挺身而出,同地主分辯,地主根本不把這個12歲的娃娃放在眼裏,他極為蠻橫地對羅炳輝說:“老子在這片地方,比誰都要跳高三尺!”

羅炳輝針鋒相對:“三尺算什麼!老子長大要飛起來,把你這樣的壞蛋殺個精光!”

地主十分惱怒,立即讓打手行凶。在當地鄉鄰的幫助下,羅炳輝機智脫身。羅炳輝的父親慌忙要出借錢消災。羅炳輝阻攔說:“拿錢塞狗洞,還不如跟他打官司。”羅炳輝脫身後,請親戚寫狀紙,曆數惡霸罪行,到衙門擊鼓鳴冤。升堂時,官吏驚愕:“十二歲的娃娃好大膽!”經過惡霸花錢賄賂,官司打了個平手。羅炳輝成了轟動一時的人物。頓時,羅炳輝成了四鄉聞名的“吃了雷公膽的幹娃娃”。

羅炳輝見地主、土豪橫行無忌,獨霸鄉裏,認為隻有當兵才能報仇,才能有機會懲罰這幫為非作歹的地主豪紳。於是,羅炳輝14歲那年離家出走,意欲投奔軍營,行至半路,被家人追回。16歲那年再次出走,用12天時間徒步數百公裏走到昆明。

誰知當時當兵也不容易,必須要有殷實的人家作擔保。羅炳輝在昆明城裏,不識一人,無法找到擔保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去軍營當幫工,先做夥夫,後當馬夫。不久,一次偶然的機遇,他來到滇軍炮兵大隊,開始時當候補炮兵,由於他刻苦學習,吃苦耐勞,很快被轉為正式兵,不久就被提升為三等中士,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不久,羅炳輝經人推薦來到雲南軍閥唐繼堯、唐繼禹兄弟那裏,作了唐繼堯的隨行軍士。唐繼堯此時正以川、滇、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的名義統治著雲南,唐繼禹後來任貴州督軍。他們兄弟兩人召見了羅炳輝,見羅炳輝體格魁梧,武藝超人,談吐誠懇,十分喜歡,遂留在身邊作為警衛,不久升任為副官。

次年,滇軍第1軍顧晶珍和第8軍葉荃起兵反唐,唐繼堯被迫通電下野,率隨從數百人經越南逃往香港,羅炳輝作為警衛人員也跟隨其中。

到了香港後,羅炳輝掌管唐公館的財務。在這期間,羅炳輝對軍閥割據,塗炭百姓的軍人生涯早已厭惡,同時也看到了帝國主義在中國領土上的胡作非為,目睹了英、法、日等帝國主義欺侮中國人民的種種情景,十分苦惱,多次要從唐身邊離開,均被唐繼堯婉言留住。

唐繼堯在香港期間,孫中山曾因革命的需要向他求援,唐繼堯表麵上答應了,暗中卻與軍閥陳炯明相勾結,反對孫中山。對此,羅炳輝十分反感,他終於不辭而別。

羅炳輝回到雲南後,即被唐繼堯反對者逮捕,後得以釋放。從獄中出來的羅炳輝立即前往桂林投奔孫中山,尋求救國救民道路。

此時,孫中山在桂林組織大本營,準備北伐。羅炳輝來到桂林,投奔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朱培德部,被編入軍官將校隊學習,第二年隨朱培德部到江西,後又前往廣州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鬥。在戰鬥中,羅炳輝為了挽救陷入絕境的滇軍,以驚人的毅力,在20小時內奔跑100多公裏,連闖敵方三道防線,趕到總指揮部報告敵情,使朱培德得以迅速派出援軍,擊潰包圍滇軍之敵,解救了滇軍。滇軍將領朱培德對羅炳輝的這一超人行為大為讚賞,他流著淚說道:“是羅炳輝救了滇軍!”

1923年2月,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大元帥府,將朱培德的滇軍改為拱衛軍,羅炳輝擔任了連長,護衛孫中山。

北伐戰爭開始後,羅炳輝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3軍(朱培德部)第9師第25團第2營營長。這個營由朱培德警衛營改編而成,裝備好,戰鬥力強,羅炳輝率領這個營跟隨第3軍直入兩湖戰場,討伐軍閥吳佩孚。在北伐戰爭中,羅炳輝的指揮才能得到了全麵的提高。已身為營長的羅炳輝,總是衝鋒在前,愛兵如子,深得官兵的擁護。

1927年3月,羅炳輝參加在南昌舉行的被國民黨殺害的贛州總工會領導人成讚堅的追悼會,聽到了曾為滇軍高級將領,現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朱德的講話,羅炳輝第一次聽到“工農革命”這個新名詞,他多年鬱悶的心胸一下子豁然開朗。朱德語重心長的對他講,工農兵要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軍閥、土豪劣紳。隻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種,有飯吃,中國才有希望。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朱培德也跟隨蔣介石進行反共,他以禮送共產黨員為名,將第3軍中的共產黨員殺害,羅炳輝因此憤然離開了第3軍,他出廣州,赴上海,四處奔走,尋找出路。

1929年2月羅炳輝回到南昌,正打算組織一支隊伍,適逢吉安紳商代表請他出任靖衛大隊長。4月,他正式任吉安“八鄉聯防”靖衛大隊長。江西吉安縣離共產黨領導的蘇區十分近,致使他對中國工農紅軍逐漸有了了解。活動在江西的工農紅軍保護人民的行為,引起了他的注意,因此而消極“圍剿”,被國民黨指控“通共”。同時,他的行動也引起共產黨的注意,即派中共黨員趙醒吾做他的工作。7月9日,由趙醒吾等介紹,羅炳輝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15日淩晨,羅炳輝率領吉安、吉水、泰和等8縣靖衛大隊1000餘人舉行了著名的“吉安起義”。起義軍編為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5團,羅炳輝任團長。經過10多年的闖蕩和摸索,羅炳輝終於找到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成為一名紅軍指揮員。

之後,他同紅軍將士一道打下萬安,又在富田地區殲滅前來圍剿的國民黨唐雲山部,轉戰湘贛,指揮戰鬥數百次,對贛西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立了大功。吉安起義是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時,從強大的敵人營壘中衝殺出來的,因此顯得十分可貴。毛澤東稱他為“一心追求真理的將軍”。

“贛水蒼茫閩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毛澤東這氣勢磅礴的詩句,是對中央蘇區反“圍剿”的生動描繪,也形象地刻畫了革命根據地反“圍剿”的壯觀場麵。如果說毛澤東親自指揮下的中央蘇區反“圍剿”以“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屢挫強敵,那麼,羅炳輝則以他卓越的指揮才能頻頻牽製敵軍,幾撒“誘餌”,為反“圍剿”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羅炳輝的紅5團與彭德懷、黃公略平江起義的隊伍會師,在江西南部建立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在贛西南成立了紅6軍,黃公略任軍長,羅炳輝擔任紅6軍第2旅旅長。不久,羅炳輝與毛澤東、朱德的紅4軍在東固地區會合。在這裏,羅炳輝與毛澤東首次見麵,兩人進行了徹夜長談,羅炳輝受益匪淺。這次談話,使羅炳輝看清了革命的前景,他對革命充滿了信心。由於羅炳輝卓越的指揮才能,長汀會議後即被任命為紅12軍的代理軍長、軍長。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萬大軍“圍剿”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麵軍,羅炳輝率領紅12軍堅決支持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正確戰略方針。12月16日,敵人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大舉進犯,以毛炳文的第8師和許克祥的第24師為左路縱隊,以譚道源的第50師為中央縱隊,以張輝瓚的第18師並指揮公秉藩新編第5師為右路縱隊,羅霖的77師控製於吉安,其餘各部作為二線部隊,待命“進剿”。

敵人的三路進攻之敵中,以張輝瓚指揮的右路為重點,自吉水、永豐向南進犯。按預定速度應於12月20日到達東固附近。當公秉藩部到達東固時,羅炳輝命令紅12軍和赤衛隊稍加阻擊便主動撤離,故意示弱,公秉藩撲了空也未向張輝瓚報告。當張輝瓚率領的第18師遲於預定時間,於12月21日早晨迫近東固時,正值大霧彌漫,誤將公秉藩部當成對手,發動攻擊,雙方激戰達4小時之久,死傷無數。戰後雖經解釋,但公部認為張事出有因,故憤而率部離開東固,脫離了張輝瓚的控製。張也慪氣不與其聯絡,這樣,本來為重點“圍剿”的右路縱隊也就名存實亡了。

為大量消滅敵人,羅炳輝按照中央意圖,故意示弱,率紅35師從藤田出發,邊打邊退,執行誘敵任務。在途中,他令戰士們故意丟棄大刀、馬燈、破槍、草鞋等物品,露出一副狼狽逃竄的假象。有一次竟讓戰士放棄剛剛準備好的午飯迅速撤離,敵人見到現成的飯菜如惡狗爭食你爭我奪,以為我軍被其“擊潰”,一路跟蹤而進。就這樣,羅炳輝牽著敵人的“鼻子”,使其乖乖地到達龍岡,成為甕中之鱉。紅一方麵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關門打狗”,一舉活捉張輝瓚及第53旅旅長王俊提,殲敵9000餘人。

龍岡大捷後,紅軍乘勝追擊。羅炳輝率紅12軍擔任中路正麵攻擊,追擊潰逃的敵中央縱隊譚道源部,在東韶又殲敵一個旅。譚道源率殘部向南豐方向逃竄。敵左路縱隊毛炳文懾於紅軍威力也悄悄撤退。羅炳輝率領12軍參加第一次反“圍剿”,在紅3軍配合下,殲敵9000多人,活捉了張輝瓚。次年1月,紅12軍正麵攻擊國民黨譚道源部,與兄弟部隊一道,殲敵6000餘人,兩次戰鬥繳獲各種武器2000多件。在整個反“圍剿”過程中,羅炳輝率部引誘和調動敵軍,使敵軍肥的拖瘦、瘦的拖垮,保證了主力部隊作戰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羅炳輝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並獲“紅星”勳章。

1932年2月19日,紅軍福建軍區指揮部成立,羅炳輝任指揮。下旬,奉命率紅12軍攻克盤踞武平、上杭之敵,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專門給報紙寫了社論,對此次戰役給予高度評價。 3月,羅炳輝兼任福建軍區司令員,率部攻占永定,配合東路軍進行漳州戰役。隨後,又參加著名的水口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均取得驕人戰績。次年10月,紅9軍團成立,羅炳輝任軍團長,接著參加第五次反“圍剿”。

第五次反“圍剿”是紅軍自成立以來一次艱苦卓絕的作戰。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對新生蘇區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連續幾個月的封鎖,使中央蘇區和紅軍吃不上鹽,兵工廠沒有黑色火藥,麵臨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這時,紅軍在尤溪繳獲了4000箱炸藥和食鹽,軍委急令羅炳輝率領紅9軍團一部火速將這批物資搶運回蘇區,羅炳輝臨危受命,親自挑擔上路,途中遇上敵軍就打,敵軍一敗,挑上擔子就走。半個月的時間,紅軍將士每人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走了300多公裏山路,終於將軍需物資安全運回蘇區。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5次反“圍剿”鬥爭中,羅炳輝率部屢建奇功,在一天之中連奪兩座縣城。羅炳輝善於當開路先鋒,而且行動迅速,神出鬼沒,曾經在一次戰鬥中,紅軍轉移,敵軍緊迫,在危急的關頭,羅炳輝單槍匹馬,利用有利地形,憑著一杆步槍,封鎖一條狹路橋頭,一槍一個,彈無虛發,把一群來勢洶洶的敵軍撂倒在橋頭下,掩護部隊順利地甩掉了敵人。朱德總司令稱他是“兩腳騎兵”。後來,美國著名記者尼姆·韋爾斯(斯諾夫人)在延安聽到他的傳奇故事後,稱他是“神行太保”,並感歎地寫道:“羅炳輝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中國曆史上任何時期的中國人對他都會感到親切。他是中國人所愛好的關帝型的英雄,是一個智勇雙全式的人物。”

在艱苦的作戰中,羅炳輝不斷學習毛澤東所倡導的遊擊戰、運動戰戰略戰術,並結合過去的戰鬥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指揮風格,即擅長打運動戰,獨立作戰能力極強。在多次反“圍剿”作戰中,羅炳輝都嚴格執行了毛澤東所製定的戰略方針,從而打出了自己的威風。羅炳輝率紅12軍在反“圍剿”中立下了大功,毛澤東稱讚羅炳輝是“牽牛鼻子的能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麵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裏長征。羅炳輝率紅9軍團在左翼,負責打開通路,搶占要點,和紅1、3、5、8軍團一道,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突破了蔣介石精心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突出重圍渡過湘江後,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羅炳輝率紅9軍團進入湘西南地區。當時的《雲南民國日報》上刊登消息,提高所謂捉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賞格”,對羅煩輝的“賞格”由原來在江西中央蘇區的3萬元,猛增到“生擒者8萬元,獻首級者獎5萬元”。

1935年1月,羅炳輝率紅9軍團在貴州的湄潭,擋住追擊的敵人,保衛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3月27日,黨中央、中央軍委在紅軍主力四渡赤水後,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準備渡烏江南進,要求紅9軍團留在黔北多方佯動,吸引敵人向北而不南下。紅9軍團擔任了牽製引誘敵人的任務,羅炳輝使出在中央蘇區反“圍剿”’中“善牽牛鼻子”的本領,虛張聲勢,聲東擊西,搞得敵人暈頭轉向,從而掩護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及紅軍主力南渡烏江。

為了完成迷惑、牽製敵人的任務,羅炳輝率僅有3000人的部隊,采取了許多佯動措施:白天,派出多支小分隊到外麵修工事、挖戰壕,大擺戰場,聲稱“要打大仗”;入夜,則向東北方向移動,偽裝主力,以各種代號發出電報,頻繁聯絡,還派人調查去湘西北的路線,製造中央紅軍主力要與紅2、6軍團會師的假象。敵人信以為真,急忙調兵堵截。此時,被紅9軍團牽製的中央軍、川軍、黔軍等有6個師之多。

3月29日,羅炳輝遵照軍委繼續佯動的指示,拿出他在江西反“圍剿”時牽“牛鼻子”的本事,依托遵義以西的馬鬃嶺,率部向西北方向轉移,沿途刷出“突破長江防線,與紅四方麵軍會合”“北上抗日”等標語。敵人又一次上當,急忙調兵進到川南的右藺地區堵截。

4月1日,羅炳輝奉命率部隨主力南進。由於路遠難行,他們趕到沙土鎮時,已超過規定時限兩小時,浮橋已被拆除,他們被阻於烏江以北,不得不單獨行動。此時,由黔西東進的敵軍周渾元縱隊又已逼近紅9軍團,處境艱難。羅炳輝率部迅速離開烏江邊,向東北轉進。確定將以步槍、煙槍必備的“雙槍兵”黔軍作為打擊對象,對周渾元部則用“疑兵計”予以牽製。羅炳輝命令紅9團第8連,去前方約5公裏的雞爪山一帶設伏,將趕製出的紅旗遍插山頭,並安排了20多名司號員造勢,遲滯敵前進速度。

4月4日,紅9軍團各團按照命令,分別進入伏擊陣地。上午8時,黔軍沿大路逼近。羅炳輝機智地放過敵人的先頭部隊兩個團,當敵軍的指揮機關到了跟前時,羅炳輝一聲令下,機槍、步槍、手榴彈聲響成一片,敵軍被打得人仰馬翻。前來增援的周渾元部到達雞爪山前,看到山上紅旗如林,軍號此起彼伏,疑有千軍萬馬,而派出的偵探也有去無歸,遲遲不敢前進。羅炳輝率領紅9軍團仍以3個團的兵力打垮了黔軍7個團,粉碎了敵人1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繼續西進牽製敵人,保證了主力紅軍順利渡過金沙江。

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後,指示羅炳輝率紅9軍團向北行動,首先攻占宣威、東川,然後在東川以西渡過金沙江,到川西南的會理、西昌一帶與紅軍主力會合。遵照軍委電令,羅炳輝率部於29日進占宣威,在由宣威到東川途中,羅炳輝讓通信員把電話機搭在路邊的電話線上,自己拿起聽筒,與東川的民團頭目講話,展開政治攻勢,守城的保安團被迫打開城門,讓紅9軍團入城。羅炳輝在城裏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趕製軍服,籌款10萬餘元,擴充紅軍1500餘名。

紅9軍團占領宣威、東川,國民黨當局慌忙調兵來追趕。羅炳輝鑒於牽製任務已經完成,決定渡金沙江跟上主力。羅炳輝帶著大隊人馬於5月7日全部渡過金沙江,16日到達西昌,與主力會合,打破了敵人“在會(澤)巧(家)地區殲滅羅匪”的迷夢。

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從西昌進入涼山彝區,由此徹底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意圖。在彝區,羅炳輝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彝族兄弟抬來羊肉、牛肉和酒,送給紅軍,在彝區,彝族同胞連稱“紅軍瓦瓦古” (意思是紅軍萬歲)。 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積極參加紅軍,在彝族同胞的帶領下,羅炳輝率領的紅9軍團順利地通過了涼山彝族地區,與中央紅軍主力勝利會師。

“七七”事變以後,為驅逐日本侵略者,迅速打開抗日戰爭局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遊擊縱隊與人民一起,經過浴血奮戰建立起華北、華中、華南三大敵後戰場。華中戰場包括10個解放區,其中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就是羅炳輝領導下的新四軍第5支隊與第4支隊所開辟的。

1938年底,羅炳輝在出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以後,從延安出發.長途跋涉,來到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被任命為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支隊司令員由陳毅擔任。廣州、武漢淪陷後,日本帝國主義不得不停止對正麵戰場的進攻而回師鞏固其後方,但其軍事行動的重點仍置於華北八路軍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抓緊時機大刀闊斧地發展華中,便成了新四軍最迫切的戰略任務。1939年5月,羅炳輝陪同新四軍軍長葉挺親臨江北,組織了江北指揮部。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為了盡快執行東進方針,部隊進行了整編,以第4支隊8團為基礎擴編為第5支隊,並於7月1日在路西的定遠縣正式成立。第5支隊下轄第8、10、15三個團,羅炳輝被任命為司令員,郭述申任政委。